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成博潘玉良画展开幕

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成博潘玉良画展开幕(1)

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成都博物馆(以下称成博)三楼潘玉良画展导览区的画家背景简介中,有一条纤长的时间轴,上面点缀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最美丽名字:林徽因、张爱玲、蔡威廉、孙多慈……这些破旧立新的闺秀以她们傲然于世的独立精神和绝代风姿,成为那个时代新女性的代表。当她们为爱情“低到尘埃里”时,又引得无数唏嘘。

而与她们同时期的女画家潘玉良,从出生起就在尘埃里。她没有仙姿,没有家世,没有社交手腕,甚至没有文化;她奋力学习,却被蔑视,被误解,被迫去国万里,拼尽一切才得以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后世人形容她时,总是说她像“男人”一样,像男人一样魁悍,像男人一样用笔,像男人一样仗义。但她是女人,她画的也总是女人。她用她严格训练过的画笔审视自己作为女人的形貌,用她刻苦磨炼后的眼光审视着她那个时代女性光鲜外表下的灵魂。

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成博潘玉良画展开幕(2)

本次展览三位女性策展人,红衣为肖飞舸

12月11日,在一个阴郁的冬日下午,成博“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艺术人生”画展静静开幕了。为了防疫,画展开幕仪式以线上导览的形式进行。而展览名出自北宋大儒张载的《西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意思就是说艰难困苦能够打磨一个人,让人获得成功”,本次展览策展人肖飞舸表示,“这句话特别适合用来形容潘玉良的一生。”

略带不屑、有点愤怒、非常坚毅

画展入口,摆放着潘玉良著名的《临窗自画像》。这幅作品作于1945年,画中的潘玉良已接近50岁,身着板正的红色西式长裙,歪着头,表情一如既往的严肃。

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成博潘玉良画展开幕(3)

潘玉良不好看。从她友人的回忆以及留下的照片里都可以看到,她不是一个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仕女:狮子鼻、厚唇、宽脸、五短身材且不修边幅。她的性格也不“讨喜”,与她有交往的人说她泼辣豪放,嗓门极大,喜欢喝酒,“一般人不会把她当成女人,常常把她当成‘哥们儿’一样看待。”

潘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没有裹脚。那个年代没有裹过小脚的女子,要么出生家风开放的高门,要么就是穷得没有能力给家里女孩裹脚。潘玉良的家人属于后者。她这样的容姿,加上低微的出生,本来几乎没有未来可言。

她姓过“陈”,姓过“张”,18岁嫁给名流潘赞化后再更名为“潘玉良”。18岁以前她的真实经历几乎不可考。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姚玳玫话说,她不断地改姓,对她来说其实是不断地更换主人,“较之同时代的其他女子,她的身份从属性更强。”而潘赞化是她的归宿,给了她新生的机会。这是1912年,这年时代也新生了。

通过潘赞化,潘玉良有幸进入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专。

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成博潘玉良画展开幕(4)

东方野女子 “中国印象派第一人”

肖飞舸说,潘玉良的色彩感觉极好。其作品色彩艳丽、情绪饱满,广征博采,融合了20世纪早期世界美术潮流中印象派、野兽派、纳比派等多种流派的特征。

“她1921年被上海美专劝退,很快就到了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去读书,然后很快又被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录取。(要知道)直到现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都是我们学画学子心目中的圣殿。然后,她又拿着这个学校在历史上第一次给外国人的奖学金,到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去学习。”

潘玉良的绘画成绩很优秀,她在法国7年受到了严格系统的西方学院派教育,“所以说她平面立体兼修”。

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成博潘玉良画展开幕(5)

1950年,潘玉良与友人们。

但事实上这个几乎为文盲的女子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奔赴异国的。在一个陌生的纯外语环境中,她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获得这些世界顶级艺术学府的认可。

“从她的作品中能够看到很多西方艺术的传统和功底,包括她写实造型的能力,色彩的对比和冲突的运用。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你看她处理面部、脖子和手部,包括它服装的这种平平的笔触,接近平铺的方式,这种回归平面的方式,又是我们东方艺术的典型。”

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凭借着自己过硬的实力以及潘赞化的帮助,她被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聘为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美术院校的西画系女性领导,同时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个展的女性油画家,美术史论家秦宣夫更是称其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

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成博潘玉良画展开幕(6)

1928年,学成回国的潘玉良

肖飞舸告诉封面新闻,由于潘玉良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她的作品几乎看不见中国文人画传统的痕迹,“正是因为文化教育对她的束缚比较少,所以你看她的画笔实际上有一种质朴的野性的张力。我觉得她能很勇敢地去尝试很多样的艺术的这种不同的形式,其实也是跟她受的束缚比较少有关系。”

她看她 “拒绝男人在场”

此次成博潘玉良画展共有97件作品参展,不仅有潘玉良各重要时期的自画像、人体像、静物画等,还带来多幅首次公开的潘玉良线描作品。此外,成博团队还挖掘出潘玉良首本画册以及上海美专学籍等珍贵艺术史料。

策展人之一王诗瑶告诉封面新闻,本次展览筹备了14个月,尤其对本次展览的展厅进行了精心布置。王诗瑶表示,为了通透地呈现画家的作品,团队不惜拆掉了展厅的三面墙,“让整个展厅都有一种‘看’与‘被看’的感觉。而四方(锐角)的墙,其实也是潘玉良性格的一个体现。展厅当中度的上升,其实是预示着潘玉良心境的提升。”

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成博潘玉良画展开幕(7)

这一展厅的作品,除了静物风光,人物画全部为女性,坦诚直白无丝毫做作。曾有人评论潘玉良的画,说她的画没有“他”的审视,没有男人在场,甚至拒绝男人在场。

“我们这次的展览体现的就是一个女性的自我觉醒”,肖飞舸说,恰好这次策展团队的成员也都是女性,“所以我们希望大家能一起来讨论,女性在这个社会里面看与被看的关系。”

此次展览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97幅潘玉良作品将分做两批,轮番展出,“如果说前一部分主题为潘玉良眼中的世界,那么后一部分(主题)将是世界如何影响潘玉良。”

展览期间成都博物馆将通过对谈、讲座、以及“你眼中的她”艺术作品征集等活动,邀请公众参与,共建展览。。

温馨提示:

为了给大家一个安全健康的观展环境,成都博物馆将保持每天三次全馆消杀,实行100%新风吹送和夜间强排风。另外,每个洗手间都配备了消毒液和洗手液,以备观众使用。

观众入馆请务必佩戴口罩,并出示健康码和进行体温检测,健康码为绿码和体温不超过37.3℃者方可入馆,并且也严格要求观众在展厅参观时,全程佩戴口罩,并主动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参观距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