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注释(五上第十二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材解析)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示儿》是诗人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前两句突出一个“悲”字,“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字使意思一转,指出唯有一事不空,那就是“不见九州同”。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以万事之空来衬托一事的不能忘怀,遗憾、悲愤之情袭扰着临死前的诗人。后两句由悲愤转为激昂,“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注释(五上第十二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材解析)(1)

课文插图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首句中“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仿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收复故土,诗人不由反问道:“西湖歌舞几时休?”愤怒之情跃然纸上。“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中,“汴州”曾是北宋的都城,人口众多,商业繁华,后被金侵占。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全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

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注释(五上第十二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材解析)(2)

课文插图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诗的大意是: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前内句用了两个比喻,“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前两句表明诗人期盼一场急风惊雷,打破在清朝统治下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是传诵的名句。作者曾在诗末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诗人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借题发挥,奉劝老天爷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大批有用之才,挽救垂危时国家。全诗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恢宏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注释(五上第十二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材解析)(3)

课文插图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有连绵的群山,水平如镜的湖水,湖中小船悠悠,岸上楼阁一座连一座,达官贵人纵情声乐,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第二幅插图,高山耸立,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两幅插图都营造了和诗歌相对应的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考。

(来自教师教学用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