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评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张雪峰评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1)

华北电力大学(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简称华电(NCEPU ,校部位于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中方牵头院校,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中国电力高校联盟、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发起单位,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邯郸,1970年迁到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为华北电力大学。2003年3月,学校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5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有教职工3千余人,全日制本科生为24503人,全日制硕士生8186人、博士生1216人,外国留学生1004人。

张雪峰评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2)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学校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共设有14个专业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设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7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2961人,有专职教师180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1%,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0人。有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7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专职院士:杨奇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

双聘院士:陈蕴博(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国家级教学名师:崔翔

全国模范教师:赵毅等

张雪峰评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3)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1个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

重点学科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电气工程(自定)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电力科学与工程

张雪峰评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4)

学科排名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00强和前1‰行列

张雪峰评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5)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与中国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能源互联网学院”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与14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全面开展学生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等项目,设立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建设北美最大的孔子学院—西肯塔基孔子学院。学校与英国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斯莱斯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 London)、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德比大学(University of Derby)、伍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orcester)、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等展开合作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