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反三俗哪三俗(吃的是一碗俗饭)

相声从诞生以来一直是处江湖之远的,虽然他出生在天子脚下大邦之地,但是把相声从江湖拉到庙堂里来是建国之后的事情了。相声的受众一直是以底层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大家追求的是一乐儿,谁会在乎你说的是高雅还是低俗。当然刚开始的段子的品味应该都不是很高的,艺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赚到一口饭吃都是凭本事吃饭的。在大街上演出你没有点伦理哏,擦边的荤段子或者火爆的打哏谁会站在大街上听你稳稳当当的说一段《文章会》呢?

后来慢慢的上层社会也接触到了相声喜欢听相声了,甚至有的八旗子弟开始票相声了,有知识分子加入了才慢慢的产生了一些文哏的段子。但是文哏的段子很吃功夫,一般的水平的演员不敢使,所以这类段子也不是撂地的时候的主要卖点。郭麒麟一次给岳云鹏助演来了一段《阴阳五行》就没使开造成了冷场,后来被郭德纲一顿臭骂。笔者所接触的《文章会》刚开始是听的马志明先生的拉车版的,后来是苏文茂先生的学生版的,后来是郭德纲的煎饼版的,再后来德云弟子也有演绎但都不值一提。个人感觉还是老先生演绎的精准,人物把握的也合理,细节刻画的也成功。

相声界反三俗哪三俗(吃的是一碗俗饭)(1)

郭德纲父子

我们再来看看近年来相声的发展,八十年代开始,各种文艺形式百花齐放,相声也迎来了他的春天,全国十大笑星颗颗璀璨,但是就作品来讲,那些作品已经开始脱离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了,讲的是中产阶层的喜怒哀乐了。笔者认为那些年听到的最好听的还是马季赵炎版的传统相声《训徒》(1991年春晚),他讲的还是底层百姓之间的嬉笑怒骂所以听来有味道,能够深入人心。

相声界反三俗哪三俗(吃的是一碗俗饭)(2)

马季赵炎和大山演绎传统相声《训徒》

九十年代开始相声进入低谷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声演员们都有工资了,也没有现在的绩效考核,大家都在得过且过,躲在舒适区不愿意去奋斗了。小品为什么占了上风,因为小品演员多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他们需要靠小品出名扬名立万去博得更高的前途。而相声只要你有个师傅在师傅的领导下体制内怎么也有你的一碗饭吃,谁还会去努力呢?谁还会去拼着命去碰侯宝林大师立下的底线,捡起来一些所谓糟粕的东西呢?

转眼过了2000年,一个体制外的小伙子横空出世,他拿起了传统相声来回归小剧场,虽然有好多的所谓糟粕在段子里面,但是观众是会用手投票的,德云社一票难求,说明了谁是观众最喜欢的人。

相声界反三俗哪三俗(吃的是一碗俗饭)(3)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反三俗开始了。德云社从08到10再到16到现在,每时每刻都有人在背后算计,打着反三俗的大旗四处打击异己。同行之间有矛盾可以理解,毕竟是抢饭吃的人。可是大家最起码都应该站在相声的立场上面考虑吧,在为了相声好前提下再考虑内斗。可是现在有些人是你好了我心里就不舒服,对我没有好处我也要把你弄黄了我才开心。我们假设郭德纲德云社没有了,大家都过着上世纪九十年代那种相声低糜的生活就好了吗,那时候相声都成了遗产了!

毕竟观众都还是喜欢相声的,谁也不想看着相声像昆曲一样销声匿迹。呼吁相声界以相声的生存和发展为主题,少搞内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