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

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1)

杠夫

“江南江北纸钱飞,处处人家拜冢时。”

人这一生,或出类拔萃,赢得生前身后名。或庸碌无为,化作尘土无人知。一场葬礼,不仅寄托了亲朋好友对已故之人的沉痛哀思,更表达了对此人一生所作所为的最高肯定。

北京旧称北平,在这里经历了封建王朝最后的岁月,人们对待死亡也显得尤为重视。由于丧葬文化的不断发展,不少相关的行业应运而生,灵魂摆渡人杠夫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在我国民间,杠夫有着“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杠夫这一职业也就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2)

老北京丧礼

  • 北京丧礼讲究多

清朝末年,富贵之家出殡,足以惊动半个北京城。漫天的纸钱随风飘落,声声哀乐萦绕耳边,伴随着家中晚辈的沉痛哭声,杠夫们抬着棺材一步步向前走去。这样的一场葬礼下来,着实劳民伤财。

我国素来以死者为大,即便是生前众叛亲离,到了出殡这一天也要大办一番。不然,丢的是自家人的面子。葬礼办得不体面,整个家族在北京城都抬不起头来。

在整个葬礼的过程中,抬棺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棺材抬得越稳,逝者越能得到安息。家中后人的运势,也会越来越好。同时,抬棺的人数也是大有讲究。

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3)

老北京丧礼

以清朝为例,皇帝出殡需要足足一百二十个杠夫,王爷出殡需要八十个杠夫,宫里的其他贵人,则需要六十四个杠夫。抬棺的人越多,意味着出殡之人的身份越高贵。

在这一时期,杠夫的人数需要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若是超出规格,那可是要杀头的大罪。

可随着清政府的倒台,越来越多的大户人家也开始按照过去宫中贵人的六十四杠规格,以此表达对已故之人的重视与孝道,其中也不乏向往帝王霸业之人。就连当时的穷苦人家,也要尽量多雇几个杠夫。杠夫规格,成了评定一个人一生成败的重要标准。这一点,着实令人难以理解。

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4)

杠夫

  • 想做杠夫并不容易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中国人历来不愿在葬礼上省钱,因此杠夫的收入自然是颇为可观。要想成为一位杠夫,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杠夫不是能单打独斗的工作,需要几个到几十个人之间密切的配合。负责管理杠夫的地方叫做杠房,杠夫加入杠房之后,经过了层层考察,才能开始从事抬棺的工作。

要想成为一位杠夫,首先身高要符合杠房的标准。个子过高或过矮,都不适合抬棺。此外,杠夫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在整个葬礼的过程中,棺材只能落地一次,那便是下葬的时候。

如果杠夫体力不足,中途将棺材撂下,那可是犯了大大的忌讳。经历了初步的筛选,杠夫们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系统培训,确保工作的过程中不出问题。

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5)

杠夫

抬棺的要求,总结起来那边是一个“稳”字。这件事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当时老北京的路面并不平坦,杠夫需要特别注意上下坡与转弯。

上坡的时候,前面的杠夫要将肩膀放低,后方的杠夫要将肩膀太高,这样才能令棺材持久稳定。一个合格的杠夫往往要经过好几个月的练习,才能真正开始从事抬棺的工作。

在练习平衡力的时候,杠房往往会令杠夫用一块木板抬上几碗水,在路上反复行走。在这一过程中,杠夫不仅要保证碗不跌落,还要保证水不洒出。有很多年轻力壮的人,虽然迫切想得到这份工作,但由于表现不佳,杠房不会给他们安排活计。

几番考察下来,真正能赚到钱的杠夫实乃寥寥。杠夫赚的虽然不少,却都是真真正正的辛苦钱。

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6)

杠夫抬杠讲究“稳”

在杠夫之中,也会有一些口才伶俐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口才,还善于观测地形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样的杠夫会被提拔为杠头,负责带领全体杠夫顺利地完成本次抬棺任务。

虽然杠头的报酬比一般的杠夫高很多,可是身上的责任也更大。如果在抬棺的过程中出了任何问题,杠头需要第一个站出来负责。

  • 高收入全靠敲竹杠

在北京城,每天出殡的人毕竟有限。杠夫要想养活全家,自然需要一些额外收益。虽然杠夫的身份低微,可在抬棺的时候连皇家都要对他们礼让三分。若是钱没有给到位,抬棺的过程中出了点什么岔子,那可是后悔都来不及。

尤其是皇帝出殡的时候,杠房更是会狠狠地敲皇家的竹杠。这路上要是出了什么问题,负责主持丧礼的官员可是要丢性命的。

同时,穷苦人家为了能让已故之人顺利上路,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有些穷苦人家不惜倾家荡产,为的只是让家中的老人顺利出殡。因为穷困,所以不得不从事杠夫这一职业。

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7)

杠夫工作

为了赚更多的钱,杠夫们又逼迫更多的穷苦家庭走上绝路。他们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也是残酷的施暴者。一个杠夫的幸福生活,往往要以多个家庭倾家荡产为代价。

当时北京城的杠房有很多,许多杠夫都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状态。在抬棺之前,为了能谈下这笔买卖,杠夫们都要施展出自己全部的本领让客户安心。

可钱到了手里之后,这些杠夫的态度就会立刻发生变化。若是富贵人家,这一次抬棺安排得妥妥当当,双方还有下一次合作的可能。

可对于穷苦人家来说,第一次与杠夫打交道,往往也就是最后一次。因此人们对于杠夫的印象如此不好,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做的是死人的生意,更是因为他们的行事方法。

杠夫们本都是穷苦百姓出身,可也是他们将穷苦的百姓逼到了绝路上。这是杠夫的悲哀,更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悲哀。

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8)

杠夫

  • 封建传统现已消失

封建传统终遭弃,杠夫消失岁月中。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的土葬被火葬所替代。杠夫这一古老的行业,也渐渐消失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唯有在书中,人们才能略窥一二。

这对杠夫来说或许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对广大百姓来说却是一件好事。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为了面子将葬礼大办特办实属不该。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诚然,杠夫的存在为生的人找到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方向。生前留下的种种遗憾,都可以让杠夫替自己弥补。但六十四杠的葬礼规模,逝者是否真能得到灵魂上的慰藉,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民间葬礼穿寿衣(老北京丧礼讲究规格)(9)

杠夫

但世人皆知的是,如此这般可以得到活人的认可,在众人之中不落面子。六十四杠,为的只是自己的虚荣心罢了。富贵人家将葬礼大办特办,此为浪费,穷苦人家为葬礼倾家荡产,实属不该。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要想得到后人的尊敬,靠的是自己生前的点点滴滴。有的人坏事做尽,死后即使按照六十四杠的规格出殡,又有几个人会真心实意地为他哭泣?有的人鞠躬尽瘁,却因种种意外尸骨未寒。

但他们用自己高尚的品行,赢得了所有人的深深敬意。老北京丧礼上的杠夫是封建文化的缩影之一,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杠夫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今,我们只能在黑白照片上回顾这一段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