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新蒲诗歌(新晃凉伞镇--西溪的颂歌)

第一次走近新晃凉伞镇时,正是早春时节,阳光明媚,这个湖南西部的边陲小镇,油菜花开得正是绚烂。偶一抬头,还可见小家碧玉的紫桐花,富丽优美。

秋日里,再次与凉伞赴一场约会,青山如黛,溪流依旧,桂花成了当下的主角。

千百年来,这个大山里的小乡镇,无数故事流转更迭,繁花却从不缺席!

凉伞,素有“古夜郎治地”与“小台湾”之盛名,美景藏于深闺,侗文化源远流长。这方大山里,到底藏着哪些美丽的密码呢?与一份期待,记者深入凉伞,听西溪之畔流传的故事与传说。

遵义新蒲诗歌(新晃凉伞镇--西溪的颂歌)(1)

热闹的集镇

八江口,写给大地的诗意村庄

在深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从新晃县城出发,沿“晃凉公路”一路向西,经禾滩、李树、扶罗、新寨,一个多小时后便到湘黔边界有名的凉伞镇。

彼时,集市刚刚散场,岁月静好,老人们悠闲地漫步在宽敞的街道上,各类店铺的老板正忙碌地清点货物。

“诺,你看,集镇的街道已经好几条了。以前木房子、吊脚楼的老街都拆掉了,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最开始凉伞镇只有一条街,随着时代发展,集镇的规模也在扩大。“凉伞的侗族风情很浓郁,你们啊,去八江口看看吧。”

从集镇出发,沿清秀蜿蜒的西溪,向西北方向前进。绕过几座山后,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起来。一座依山而建的古朴侗寨,就这样没有防备地出现在眼前。从寨脚伸出的一座风雨桥,跨过西溪,与对岸秀丽的青山连接一起。“冲首村是2010 年公布的湖南首批10 个民族特色村寨。” 村民骄傲地告诉记者。站在风雨桥上,清澈纯净的西溪与蓝天白云还有青山争相辉映,一幅山水、山寨与人和美的画卷就这样,悄然展现在我的眼前。

走进侗寨,吊脚楼、开口屋、跑马楼、四合院错落有致,木质的柱廊、屋壁油光锃亮。村支书潘本周告诉记者,八江口侗寨的房屋内外各有讲究,正房屋脊成牛角状,象征着它能守护着全家,厢房屋脊成鲤鱼尾状,寓意年年有余。

当日,正逢新晃大型侗乡民歌原生态歌舞展演在八江口演出。村民们拿出了侗乡人民最朴实的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侗家腊肉、疱汤、烤羊、泡酒、黑油茶、豆腐独具当地特色的饮食摆上了长桌,侗歌也不时飘入耳帘,好不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冲首村还拥有八江口温泉这一特殊资源。该温泉为贵州剑河温泉主水系带,流径深度 1100 米。目前,当地政府正大力开发这一旅游资源,让越来越多的游客爱上这一方水土。

遵义新蒲诗歌(新晃凉伞镇--西溪的颂歌)(2)

八江口温泉( 本报记者 陆晓鹏 摄)

“小台湾”的前世今生

凉伞镇素有“小台湾”之称,乃边陲重镇,是新晃拉通贵州的战略要地。

古往今来,凉伞镇商贸繁荣,凉伞豆腐、牛肉等产品更是远近闻名,是湘黔边界著名的“四大边贸市场”之一。

“为什么凉伞会有‘小台湾’之称呢?”

用潘本周的话说,除开商贸发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凉伞地理位置独特,易守难攻。解放初期,土匪横行,与国民党参与势力相勾结,在这里“自治”。

“凉伞,唐代为晃州羁縻州州治。解放初,凉伞为第四区人民政府驻地。民国25 年,凉伞集上有居民100 户,其中商贩25 户,从业人员112 人。1950 年,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和土匪纠合一起,趁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之机,在凉伞城立‘晃县政府’,企图与人民政府对抗。”记者在新晃翻阅新晃县志时发现,1950 年12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凉伞,消灭土匪。随后,凉伞逐步建起了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卫生院、文化站、工商所、税务所、银行营业所、粮站、农业技术中心服务站等机构。自1958 年8 月晃凉公路通车,作为通往贵州必经之路的凉伞,更是商贸业发达,成为新晃第二大农贸市场。

在凉伞采访的时候,正逢赶集日。来自贵州天柱、三穗、玉屏、镇远等县的村民们,将农副产品运往凉伞,新晃本地的乡民们,也来这里购买所需物品。吆喝声、招呼声、欢笑声……各种音符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上凉伞,必买豆腐。为啥,咱们的水好啊,做出来的豆腐特别好吃。湘黔边界有名得很。”凉伞镇街上村68 岁的村民杨先培,担任过20多年的老支书,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兴致勃勃地当起了我们的向导,他告诉我们,现在凉伞生产豆腐的作坊,大大小小有20 多家。在坝万村的湘当当豆腐加工厂内,憨厚的80 后厂长姚沅森正在和工人们一道加工豆腐。“我们凉伞的豆腐这么有名,我们厂就是要把凉伞的豆腐推向全国,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生态、有‘良心’的豆腐。”

“凉伞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和周边的贵州,也着解不开的渊源。我们集镇里有一条贵州街,还有一条湖南街。”走过拥挤的人流,杨先培带着我们去探访这奇特的街道。铺面陈杂,高楼林立,只是很平常的两条街道,没有太多的印记在里面。

然而,半个世纪以前,湖南地盘上的“飞地”贵州街,自然是有很多奇闻轶事。 “这条街一半属湖南,一半属贵州,在湖南出了事,犯了法,跑到贵州那里,便可平安无事了!”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据介绍,贵州街在清朝和民国是贵州在湖南的“飞地”( 指位居甲县腹地而行政上隶属乙县土地),虽然在湖南省境内,但历史上却被贵州省管辖了200余年。而据1933 年出版的《湖南地理志. 晃县》说到“境内曹家溪、龙溪口、凉伞三处,各有贵州插花地一方里,行政殊感不便。”

而今,位于凉伞的贵州街,早已归湖南管辖。但两省人民的渊源,却自此解不开。“很多新晃人,娶的都是贵州婆娘。”杨先培说,对于凉伞人来说,去一趟贵州,就是很简单的串门而已。

遵义新蒲诗歌(新晃凉伞镇--西溪的颂歌)(3)

斗画眉(彭宏高 摄)

西溪流韵,美景风情唱不完

自远古以来,人们习惯称湖南辰沅的西部、侗族居住的腹地统称为西溪,包括了现今的平溪、中和溪及西溪流域。

西溪,滋润的那一片大地,便是凉伞地区。

凉伞,早在贞观8 年设立夜郎县,属夜郎故郡。这个位于新晃西南部的小乡镇,距离县城63 公里,东邻黄雷、天堂、新寨;西接凳寨、茶坪;南通贵州玉屏、新店;北达天柱、镇远。“凉伞处于湖南版图瞩目的 ‘鼻尖’ 部位,是衔接黔东的‘楔子’。”新晃人这样形象地解释凉伞的特殊地理位置。

“到凉伞,先带你去看看神奇的‘公岩’、‘母岩’。”杨先培带着我们,从凉伞镇往西北方向前进。不多久,只见巍峨的凉山岭上,屹立着两座巨石,一座上面宽大下面窄小,像一个撑着雨伞的巨人,肃立峰顶;一座婀娜多姿,似一亭亭玉立的美女站在峰顶侧面的悬崖之上。这,便是传说中的公岩、母岩。

公岩、母岩,承载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古时,凉山岭下的寨子里有一对青梅竹马的璧人,朴实憨厚的青年叫曼郎,是一个看牛帮工,聪明伶俐的姑娘耶娘却是财主家的女儿。得知女儿爱上了看牛的穷娃,耶娘被父母胁迫嫁给别人。农历 三月初三,耶娘的嫁日到了。接亲的队伍越过西溪,登上凉山时,痴情的耶娘突然从轿里钻了出来,奔向凉山顶,随后飘下悬崖。此时,老天爷似有感应,突然间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整个凉伞地区一片汪洋,变成一座天湖。曼郎绕着这茫茫天湖,寻找耶娘,整整七天七夜,可始终找不到耶娘的踪影。曼郎的痴情感动了上苍,一日,天湖裂开,湖水渐退。当湖水退到凉山岭的悬崖半壁时,只见耶娘纤细的身躯,静静地依偎在古松旁……曼郎见状,呼唤着耶娘的名字,奋身跳下悬崖……从此,这对情真意切的恋人,化为一对石像,挺立在凉山顶上,人们都叫他们为公岩、母岩。

他们真挚的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侗乡青年。为了纪念他们,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当地青年男女都梳妆打扮,呼朋引伴,到这里来幽会、唱歌……年复一年,渐成当地的习俗。而公岩母岩,在这片大山里,传唱着凉伞的的美景与故事。

如果说大山是凉伞的底色,那么半山腰的那些梯田,便是给予这片底色最美的调和。

在凉伞镇往西14 公里的坪南村,近500 亩梯田享誉湘黔边。四季轮回里,梯田山地辉映出各色景致。而周边的古桥、古磴、古林等胜迹,藏在深闺,也值得去一探究竟。

杨先培告诉记者,除开声名在外的冲首村,凉伞的美岩村已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在美岩村,登美岩大坡可饱览湘黔秀色。“公母岩、夜郎天书、坪南梯田、刘坪高瀑、潜龙洞、大田水库、冷水溪谷……凉伞好看好玩的地方,数都数不过来。”杨先培说。

除开这些自然天成的美景,凉伞的民俗,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每年,凉伞都会举办画眉鸟节,三月三、六月六山歌坳会,“尝新节”等,这些极富民族特色的节会,将千百年来的侗文化习俗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另外,凉伞还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斗牛、斗羊、斗鸡、斗画眉等动物竞技大赛,在春节期间还有闹年锣和亮龙等活动,热闹非凡。

凉伞,这个湘黔边界的“小台湾”,在大山里,期待更多的眼光驻足。也期待,这一方土地,重塑荣光,愈加繁荣。(怀化日报 史琴 通讯员 彭宏高)

遵义新蒲诗歌(新晃凉伞镇--西溪的颂歌)(4)

凉伞豆腐 ( 本报记者 陆晓鹏 摄)

遵义新蒲诗歌(新晃凉伞镇--西溪的颂歌)(5)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陆晓鹏 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