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

导语:春秋时期的朝聘礼是独具许多带有时代映射的特点的,自从西周时期兴起并逐渐发展起来,礼制的系统也随之完备,尊卑等级差异越发明显,且形成了完备的宗法等级制度。但是,由于周天子的地位衰落,诸侯僭越的情况屡屡发生,承袭自西周的礼制出现了"崩坏"的局面,尊卑等级关系变得混乱,等级制度不断变迁,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时代特色。那么,在时代背景下的礼制进行了哪些内涵与形式上的改变呢?下文便将以春秋时期朝聘礼的衰落为切入点,对礼崩乐坏下的等级制度变迁进行一系列的观察。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1)

等级制度的基础——西周

一、 春秋时期的等级制度

1、 春秋等级制度形成背景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对西周的部分延续与继承,比如分封制、宗法制等等,而因为天子与诸侯力量的不平衡,最终导致许多制度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礼制便是其中之一。虽然等级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崩坏,但在尚存的礼法维护下,等级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对于政治生活也有着渗透性的影响。

史家对于朝聘礼的起源时间进行考证,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以前的文献记载,当时便已经出现了"四夷咸宾"、"诸夷入舞"等可推测为朝觐仪式的内容。直到西周的时候,朝聘礼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出现了朝礼和觐礼的分类,实则是等级差异已经较为明显的显露出来。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2)

周王

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在群居社会的状态下,"礼"是一种秩序的必需品,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手段之一。等到社会等级分化出现,王权开始对自身进行巩固,礼仪教化便作为一种维护与制约的工具开始对社会成员进行必要的规范,由此,礼制便逐渐发展成熟。周礼可以说在实质上就是一种等级文化,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尊卑亲疏而设计出来的。而到了春秋时期,礼制基本沿袭了西周,但最后却因为诸侯力量过强王权式微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恢复礼制则成为了重振王权与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之一。

已知朝聘礼的追溯时间最早可以到夏商时期,那其实我们也可以就朝聘礼中的等级制度进行一个明确的剖析。当朝礼和觐礼的分类出现时,"朝见"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大鱼——小鱼——虾米的等级模式形成,诸侯朝见天子逐渐变成了小诸侯国朝见大诸侯国,大诸侯国朝见天子,诸侯国之间还可以互通朝见,连相关的负责职官也出现了多种类型与功能,显现出了明显的等级差异,最终发展成为完备的等级规范制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3)

诸侯朝见天子

2、 朝聘礼的等级制度内涵及体现

春秋时期的朝聘礼,在前期和后期出现了区别,主要就是尊卑观念的变化。在春秋前期,周天子的权威性虽然衰弱,但是依旧存在,天子依然是朝聘礼中等级制度下的最高层,对天子的朝见仍旧是礼法的重要部分。但到了春秋后期,宗法制几近崩溃,周天子后裔子孙零落,诸侯越来越多,势力越发强盛,导致朝聘礼的内涵也出现了变化。从上下级的维护工具逐渐演变为小国依附大国的手段,接受朝觐的对象也从天子变为了大诸侯国的统治者,原本的天子已经无法再维系周王室的权威。

而这样的改变自然不是一两个国家就可以推动驱使的,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等级制度中的主体结构也随之得以改变。但是另一点要提的是,"以尊者先"这一惯制并没有被打破,这是没有变化的部分于是,有变化的地方也有没改变的原则,便组合成了春秋朝聘礼中等级制度的独特内涵。

以宗法血缘等级制度为基础,春秋时期的朝聘礼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等级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对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场合进行不同的礼仪惯制,并且在王权衰落、诸侯并起的春秋时期依然存在。比如说,在礼仪规制方面,就会因朝聘礼的对象不同而不同:朝见天子会区分朝臣的站位,小国朝见大国使者地位也不同等等;在器物规制方面,不同身份是使用不同的器物的,"度爵制服"、"饮食有量"等等,一旦使用的与自身等级不符合,就会被看做是僭越;在礼仪程序方面,则有"公礼为高"、"主君为高"、"宾为高"等规范,在朝聘礼的活动中,都要严格遵循相对应的礼仪程序。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4)

大国诸侯:春秋五霸

二、浅谈朝聘礼的衰变情况

之前我们对于春秋时期朝聘礼的等级制度的关注点,大多都会集中在礼制以及其衰败这些内容方面。礼乐崩坏、社会失范,是朝聘礼逐渐进入衰败期的表现与标志。朝聘礼经过西周的成熟期,春秋的衰落期,直到战国的消亡期,一步步的被历史背景赋予了不同的特点与意义,原本的内涵不断改变,新的形势崭露头角,完成了其变迁过程。直到最后"宗法血缘等级制度"真正崩溃,国家地位的衡量依据变成了自身实力,新的等级制度便在朝聘礼中诞生。

大国征服小国,知盟主而不知天子,是春秋时期王权凋敝、诸侯混战的局面,这个时期的天子甚至几乎失去自保的能力,更不用说对僭越违反礼制等举动进行惩罚的能力了,因而最终礼乐崩坏,朝聘礼逐渐衰落,朝礼逐渐废止,诸侯国之间相往来的礼仪却兴盛了起来。我们说春秋时期的朝聘礼衰变,其实是总体上相对于西周的情况而言的。西周时期形成的较为完备的礼制体系在王权下移的春秋时期被迫发生了变动,天子无权威而臣子不尊天子,可以说是崩坏,也可以说是衰败。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5)

天子出行,等级分明

朝聘礼的衰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礼制过程中出现的违背了原有等级尊卑秩序所出现的僭越情况,称之为僭礼,多出现在臣属的关系制度中;另一个是没有按照原有的礼制进行或者衍生出了新的礼义的情况,称为变礼,天子和臣属两方都会有出现的可能。这也是两种变化的判断依据。

僭礼主要限于低等级人使用高等级的礼,比如臣行君礼等,在春秋时期主要表现在行礼的主体由天子变为了诸侯,是诸侯对天子的僭礼,并且不按照相应的等级使用礼仪器具,甚至将对天子的朝见之礼照搬到对诸侯朝见的场合。变礼则是由最初的天子为尊、诸侯互朝需天子同意的模式,演变成了诸侯朝见随意性增加或者不朝的惯制。王权在春秋时期名存实亡,诸侯国几乎已无朝王之心,反而是霸主之国更令人闻风丧胆,引得小国归顺朝礼,使得朝礼的实义已然发生了改变。

于是,新的等级制度就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中逐渐取代了旧的等级制度,原有的礼仪内涵与作用都发生了变化。到了战国时期,朝聘礼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新的等级制度没来得及随着历史潮流进行发展,就同朝聘礼一起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6)

诸侯争霸,大国雄起

三、此种情况下等级制度所进行的变迁

王权下移的政治情况以及诸侯国争霸的混乱局面,直接地导致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春秋时期朝聘礼中等级制度的变迁,这种变迁使得礼制本身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其等级结构与核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具体变迁情况

朝聘礼在这一时期,维护王权统治、区分臣属等级的功能逐渐减弱,成了诸侯国争霸生存或依附的手段之一,朝聘礼的活动中往往会伴随着联姻、结盟、纳贡等等政治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些活动中,周天子的角色已经远远不比诸如齐国等霸主之国来得重要,过去的等级排位称号等越来越被轻视,甚至一些比较弱小的国家还会为了保全自身而自贬,或者为了减少贡赋而自降。

于是,等级爵位的相关制度与权利在国家间的地位越来越低,对于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不再靠制度,而是靠国家实力。朝聘礼活动的主导与核心从天子变为了霸主国家,并且可以是并列的多个,王室权力已经微乎其微。最后,天子的角色终究还是退出了春秋朝聘礼活动的舞台。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7)

孔子授课,抨击礼崩乐坏

那么,礼崩乐坏的春秋,是否就真的是时代的不幸呢?许多相关的学者与专家都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孔子所作的《春秋》,持的就是一个抨击的态度,因为对于孔子来说,理想的礼制就是天子和臣民各安其位,有良好的等级秩序,不会出现无礼僭越的情况。而春秋时期的礼制却因为时代的形式发生了各种变化,天子权威丧失,诸侯不被约束而混乱四起,因此被孔子认为是一种失败的礼制社会现象。但是,我们现在商讨的是,如果只是尊卑的观念发生变化的礼制等级时代,"破坏"这一词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了。

我们知道,西周的礼制观念是以宗法血缘为尊,这就造成了大国可能位卑,但没有实力的小国却地位尊贵的局面,为后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埋下了祸种。故此,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其实是有其必然性的。大国称霸,小国被淘汰,社会遵循了"弱肉强食"的规则,在孔子等人眼中的"倒退"实际上反而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所谓的"崩坏"其实也只是在制度方面的礼制形式被改变,礼乐文化下移,实际上却是时代变迁的一种影射,遵循着时代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客观规律。

朝聘礼的衰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春秋时期的等级制度变迁。这些改变使得"礼"之内涵与形式都拥有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法血缘的观念淡薄,大国的意志在国家活动中开始具有导向性,小国对于大国的依附成为常事,经常在大国的"指导"下进行政治活动,失去了自由选择等权力。等到春秋中后期,宗法制更加崩溃,小国或主动依附、或被动吞并,为了谋求生路而出现了更加丰富的朝聘礼活动,最终演变出了"强权实力等级制度"这一规制。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8)

春秋初期诸侯国分布图

2、 变化原因分析

关于等级制度的变化,我们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两大方面来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

王权下移的一大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基础的动摇,这使得诸侯开始压迫王权,不断僭越,从而改变了礼制中的等级结构。在朝觐之礼中不难发现。周王室对于朝见的诸侯国赏赐颇丰,这也是诸侯国愿意朝见的原因之一。但是到后期周王室的经济来源因赏赐过多而大大减少导致最后无力负担丰厚的赏赐之物,反而要依靠诸侯国的朝贡,加之其后来还对不愿来朝贡的诸侯国兴兵惩罚,以至于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朝礼越发地懈怠。

等到春秋时期井田制走向崩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随着私田的出现而逐渐瓦解,诸侯国不断抢占土地,周王室的统治基础随之被不断削弱,经济上的窘迫,造成了政治上的无力,天子的权威受损,王已不王,诸侯僭王的情况便会很轻易就出现了。

再者,我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诸侯与天子之间有重要的利益往来,诸侯与诸侯之间自然也是有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聘活动就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可以说的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往来,而周礼中的"义"在此时,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了。比如说《左传》中记载的鲁国,在前后数年间,既依附过晋国,又攀附了楚国,立场摇摆不定,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9)

天子分封,诸侯朝贡

(2) 政治因素

先前提到周王室的经济基础被动摇,井田制瓦解,王权受到威胁,而由此因素,也导致了周王室的政治权威遭到了挑战。这一时期的政治呈现出越发混乱的局面,甚至许多诸侯国都开始对自己的附属小国进行分封,这一局面导致天子的顶层等级遭到蔑视,周王室被架空,宗法制面临崩盘。尤其是楚武王自封为王之后,周王室的天子独尊、天下共主的局面被打破,宗法观念就此遭到挑战,诸侯国纷纷看到了凭借实力称霸一方的可能性,就此展开了雄起争夺。而借由此契机,诸侯国的政治变革也得以进行了系列的展开,大国之间密切了联系,同时对小国进行吞并整合,社会等级结构随之改变,朝聘礼的功能与内涵也实现了社会性变迁。

礼乐制度是怎么崩坏的 礼乐在春秋等级新定义(10)

诸侯国逐渐变革

结语:春秋时期是一个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时期,旧的社会秩序与新的制度体系进行更迭,使得朝聘礼的等级制度也呈现出了独有的特点。其实,将"礼崩乐坏"作为春秋时期的动乱根源是过于片面的,事实上哪怕在这样的时期,礼制仍然还具有着维护尊卑等级的功能,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意义,比如其主体与对象。而在这样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去探讨朝聘礼的等级制度变迁,不仅对于当时的礼制思潮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还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史记》

2、《汉书》

3、《周代宗法制度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