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状元榜眼探花人物(齐鲁以及与齐鲁有关的状元们)

齐鲁以及与齐鲁有关的那些状元们,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历代状元榜眼探花人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历代状元榜眼探花人物(齐鲁以及与齐鲁有关的状元们)

历代状元榜眼探花人物

齐鲁以及与齐鲁有关的那些状元们

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在从事其他题材散文创作的同时,多年来专注于古代诗词、科举方面人物事迹的研究写作,形成了较大影响。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一次入选农家书屋(鲁版)重点推荐书目,获得过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并曾被列为台湾地区一个文学类月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二名。

生活很精彩,历史也很精彩。但是有很多的精彩,很多的人并不知道。你如果关注我一下,我会告诉你一个你所不知道的精彩。如果你能成为我的粉丝,我会回馈你很多很多的精彩。

一、开篇的话

拙著《大唐状元》《大宋状元》《大明状元》《大清状元》出版后,一位做媒体的友人,约我写一写潍坊籍状元的事迹故事。潍坊,是我的故乡,我没有理由不爽快应允。

因为是杂志要用,对文章有一定的篇幅要求,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在原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对相关人物的事迹经历、涉及的历史事件,以及能够给与人们的启迪感悟等,进行了必要的深度挖掘和扩充。文章刊出后,各方面评价较好。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发:作为一个山东的作者,既然能够写中国主要科举朝代的状元系列,为什么不向家乡乃至全国的读者,专门介绍一下山东状元们的事迹故事呢?于是,便有了这些人物事迹的写作。

(一)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科举制度,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于全人类的文化馈赠、政治馈赠。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年间。这个隋炀帝虽然有些毛病,但却很了不起,主导创造了南北大运河、科举制度两项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也很有政治远见。对于科举制度这项诞生于前朝的新生事物,他们没有弃之如敝履,而是敏锐地发现了它的价值,予以承袭并发展完善起来。没有他们父子,科举制度这一人类文明之奇观,很可能会死于襁褓之中。

科举制度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在倡导公平竞争精神、劝人向学、发展教育、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风气,直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科举制度,就没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发展和壮大。而没有一个一定规模的知识分子群体,又何谈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1300多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人类。比如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就受到了科举制度的直接影响。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好的制度,没有之一。这样的话,我已经说了很多次,但是忍不住还要说。尽管我的力量很微薄,我的呼声很微弱。长期以来,学界对于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对于这项制度的认识评价,也很不到位。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文章著作中,也是以负面的评价居多。在改革开放之前,更是一边倒的全盘否定。

诚然,科举制度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但这是由它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所决定的。以现代的价值观评价、衡量乃至要求古人,是不少人喜欢犯的错误。在封建社会,试问有哪项制度,比科举制度更为优越进步?我之所以写作状元系列,除了个人兴趣之外,也是为了使人们加深对科举制度的了解,以期进一步引起人们对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视。

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催生了民间状元文化的热潮。状元这一古代学霸群体,是科举制度的精英,为万众所瞩目。“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文化,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比方说,如今在每年的高考结束后,众多媒体还都在拿“高考状元”说事,社会各界也都对此乐此不疲。你也说状元,我也说状元。但是对于状元,很多人却存在认知上的较大偏差。

“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人们只是看到了状元们的风光无限,却不知道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坚守努力、所经受的辛苦磨难,也不了解他们的为官经历、价值取向、社会贡献,以及人生的悲欢离合。至于“中了状元做驸马”,更是人们对于状元认知的一大误区。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真正被皇家选了驸马的状元,只有唐代郑颢一人而已。并且郑颢这个驸马做得还很不情愿,婚后生活也很不幸福,始终纠结痛苦难以自拔。至于那个被包龙图铡了脑袋的状元驸马陈世美,干脆就是个子虚乌有的杜撰人物。

因此,对于状元们的事迹经历,以及相关情况进行一下比较全面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们对于状元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匡正一些认知上的偏差,也可以使人们加深对于科举制度的了解。如果能引起有关方面对于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视,那就更好了。

(二)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域内文化遗址众多,比如举世闻名的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等。深厚悠久的文化传统,使齐鲁大地先贤辈出、名家如云,比如孔子、孟子、孙子、墨子,比如王羲之、诸葛亮、贾思勰、李清照、辛弃疾等等。在先贤名家的言传身教和引导之下,民风淳厚的齐鲁大地,形成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劝人向学的优良传统。

科举制度建立后,齐鲁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与其他地方相比,不遑多让。尤其是在唐宋两朝,齐鲁考生的科举考试成绩,更是非常突出。比如在北宋时期产生的69位状元中,齐鲁学子就占了十位。《三字经》有云:“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说的是一个叫做梁灏的学子,都八十二岁高龄了,还去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力挫群雄,一举夺得状元桂冠。虽然《三字经》在年龄问题上摆了个不大不小的乌龙,但是这个梁灏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是位齐鲁学子。

都说历史之车不容倒开,其实那是就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的。在某些历史时段内,这样的开倒车现象是常常发生的。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随后又是元朝一统天下。作为金、元的重点管控地区,山东的教育文化事业,开始了大踏步的后退。这种教育文化的历史大倒车,一开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段历史时期内,齐鲁大地即使不说退化成了教育文化的沙漠,也被摧残得满目狼藉了。

北宋垮台之际,为了避难,大批北方知识分子纷纷南迁。这样一来,极大地促进了江南一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使南宋保持了教育科技文化的繁荣。于是,世间也就有了“江南多才子”的说法。浙江、江苏、安徽,甚至江西等地,摇身一变,成了状元大省。自此之后,齐鲁学子的科举考试成绩,也被江南考生拉开了不止一条街的距离。比如在南宋状元的行列里,就没有了地道齐鲁学子的身影。而有明一代,齐鲁学子勉勉强强只算是出了三位状元。至于为何说勉强算是三位,在以后的相关篇章会有专门介绍,此处不再赘言。在清代的一百一十多位状元中,齐鲁状元也只有区区六位而已。

单纯以状元的数量论成败,固然不可取。但是状元数量的多寡,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一个地方教育文化的发展情况。根据史籍文献和相关地方志等资料记载,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齐鲁学子中共产生了31位状元。其中唐朝和北宋各十位,元朝两位,明朝算是三位,清朝六位。比较有趣的是,唐朝的十位齐鲁状元,主要集中在曲阜、武城两个地方。曲阜是圣人故里,教育文化传统深厚,学子们的科举考试成绩自然好一些,这个不必多说。

关于武城这个地方,我认为有必要多说几句。在唐朝,武城的教育文化很是发达。大唐的开国状元,也是科举史上有史料明确记载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就是武城人。大唐灭亡前的最后一位状元崔詹,也是武城人。在唐代,山东武城与河北清河一带,有个崔氏望族,出了不少文化政治名人。这些人,都与科举制度有关。这一点,很值得当地政府进行挖掘整理、宣传推介。如果处理得当,很有可能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

在科举史上,还有一些状元与齐鲁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有的祖籍是山东,有的长期居住生活在山东,有的在山东担任过要职、并且政绩卓著。在有的状元身上,还发生过一些与山东有关的有趣故事。这些状元的事迹经历,不仅有趣,还充满了正能量,有的甚至很感人,也值得向读者们进行必要介绍。

在31位齐鲁状元中,有25位在历史上留下了事迹记载。在与山东有关的状元中,有16位在史册上书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本系列所要介绍的,就是这41位状元的故事。

(三)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天子骄子。在状元桂冠的荣光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千辛万苦。悬梁刺股、通宵达旦、十年寒窗、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等等这些成语,用来形容状元们的艰辛求学赶考之路,一点都不为过。总之一句话,状元的炼成,是天分加努力的结果。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有那么一点运气的眷顾和垂青。

通过整理撰写齐鲁状元、以及与齐鲁有关状元的事迹经历,我感觉他们除了具备古代所有状元得主的共性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除了极个别的人之外,齐鲁状元和与齐鲁有关的状元,都是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好官,官场成才率也比较高。这一点,或许会颠覆不少读者关于封建时代官员的认知。作为礼仪之邦的齐鲁大地,具有崇礼尚义、淳朴厚实的民风。本书所介绍的这些状元,大都也是这样的。他们做人品德高尚、宽厚仁慈,为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整个科举史上的状元群体中,深受孔孟文化洗礼浸润的齐鲁状元,成才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说他们成才率比较高,不是基于他们做了多么大的官,而是因为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成为官员之后,心系国家民众,勤奋敬业,恪尽职守,创造出了青史留名的卓著业绩,成为了所处时代的栋梁之臣。比如唐代的孙伏伽、孔纬,宋代的王曾、吕蒙正、李迪,元代的张起岩,清代的傅以渐、曹鸿勋,等等。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不但能力超群、政绩突出,所作所为甚至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对于历史上的这些杰出齐鲁学子,山东人民有理由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二,这些状元们大都具有十分稳定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遇事不慌,对于能否把事情做成、做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的心理素质,对于在考场上的临场发挥,作用尤为明显、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一点并不完全是先天决定的。后天通过一定的调适和训练,心理素质是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比较有趣的是,本系列所介绍的这些状元们,有不少都无师自通地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比如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心理放松、为自己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明确一个学习赶超榜样,等等。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考试大国,今后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恐怕也还会是这样。对于各个层次的学子们来说,在一生之中,应该会有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转战拼搏于各个类型的考场之中。本系列所介绍状元们的故事,如果能在这方面多少给予广大学子们以启迪,也是比较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第三,本系列书所介绍的这些状元,多数都是心性坦然、胸襟开阔之人,生活态度达观乐观。他们笑看世间风云变幻,淡漠个人进退得失,遇事拿得起放得下。即使遇到了人生重大挫折,也能从容面对,不会一味怨天尤人,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这一点,也是他们能够在科场仕途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些状元中的不少人,为人慷慨,视钱财如粪土。他们仁心宅厚,多有急人所难、扶危济困之义举。比如张起岩、陈冕,其善举堪称感人至深。公道自在人心,这样的人,自然会积累下真正的、经得起考验的人脉资源。自古以来,心浮气躁者难以成大事,锱铢必较者也不会有大出息。在这世间,有许多成功原本就不完全是刻意而求之的结果。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在世,不妨看得开一些,不必纠结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也许就能走的更远。这也是本系列所介绍的状元们,所能给予我们的很好启迪。

从齐鲁大地走出、与齐鲁大地密切相关的状元们,经历是不凡的,故事是感人的。无论为官还是做人,他们都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尊敬。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丰满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催人向上、教人向善的强大力量。当然,这里依然是指的他们之中的大多数而言。我衷心地希望,读者们能够喜欢这些状元们的故事。倘能从中学习借鉴到一些有益的东西,那就更好了。

天地悠悠,世事沧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作为个体的人,是很渺小的。但是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认真做事、一心向善,每个人都有可能走向伟大、成为永恒。

壹点号谷荻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