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

司南是最早的指南针雏形,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战国《韩非子》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1)

司南模型

《鬼谷子》中记载“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意为郑国人采玉时携带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东汉初期王充《论衡·是应篇》也有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将司南放到有水银的容器里,勺柄就会指向南方。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2)

司南卜筮示意图

汉代占卜之风盛行,以司南卜筮之风尤以新莽时期最盛,赴任之官挟木式以治,身后以木式择茔,以司南定乾坤。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3)

台北故宫收藏的汉代司南佩

所用占卜之器为司南,即一漆木或铜制的底座,中间为圆形,在放置的底盘上刻画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图案,算卦人根据勺的指向,以定大小事情或方位。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4)

台湾作家钟玲收藏的汉代玉司南佩

玉有辟邪压胜之效,司南佩就是由此变化而来。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分上下两层,横腰环一凹槽。顶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地盘,全器光素无纹。在中间凹细处或小勺柄处,有一个横穿或竖穿的孔,可穿系佩挂,作为辟邪压胜之物。这种佩饰在汉代非常流行,是贵族间最为流行的辟邪厌胜的辟邪三宝之一。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5)

邗江甘泉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

所谓的"厌ya胜",最早出于《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指的是一种巫术行为,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避邪祈吉的习俗,是对禁忌事物的克制方法。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6)

台北故宫藏品

司南佩先前多见传世品,考古出土文物多见于东汉,江苏邗江县甘泉山东汉墓出土的一件白玉司南佩为和阗白玉所制,是典型的完整型司南佩,玉色洁白,莹润光亮,工字形,方柱状,器身以中间宽槽为界一分为二,下面有小柱饰,上面有状如小勺的司南。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7)

安徽亳州凤凰台1号汉墓出土

司南佩在东汉最为流行,其后逐渐衰微,宋以后有仿。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8)

南京仙鹤观东晋高崧夫妇墓出土

宋代司南佩大多有桂花沁、牛毛纹等,包浆较好,器各部刻画过渡自然。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9)

台北故宫东汉

明代司南佩刻画线条较硬,细部碾琢不甚讲究,边缘锋利,整器抛光较好,玻璃光泽强烈,尤其是勺面下凹部分的琢玉工艺与明代联珠纹佩联珠的碾琢方法完全一致。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10)

故宫博物馆院收藏的汉代司南珮

清代亦有司南佩,主要特点是器型较大,形制有变化与创新,碾琢精细,抛光讲究。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11)

司南佩还衍化出一种被称为“工字佩”和“串字佩”的厌胜佩,即去掉司南佩两端的小勺和地盘,工字佩整体器型偏扁平状,是平面化了的司南佩,形制比司南佩更加硬朗,工艺更简单。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12)

河北定州市博物馆藏东汉司南珮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13)

江苏徐州土山1号东汉墓出土双胜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14)

故宫博物院藏工字佩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15)

东汉刘荆墓琥珀双胜珮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16)

东汉琥珀双胜

汉代辟邪价值(汉代辟邪厌胜三宝之司南珮赏析)(17)

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