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1)

自然历史法则如灿烂星空朗照,我在清风明月下自由徜徉。

现为你们介绍一下画地为牢的成语典故!

画地为牢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约束和限制自己的行动。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2)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指指定他在某一区域活动,就是不能超过这个活动范围。

出自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3)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 如后代的牢狱。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於鲜也。”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后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4)

不知道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说在一些需要快速判断选择的时候,可能都会放过心中那一闪而过的念头(事后证明那是事物最合理的趋向或选择),而习惯的选择顺从,选择从众或者所谓专家的意见。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5)

顺从的背后隐含着怕出错的担忧,自动化的忽略其实是放弃自主澄明的判断,在那个瞬间不违逆是最安全的自我保护,透过瞬间选择的惯性模式,放大了人格心态中画地为牢的效应。

究其原因可能与教育有直接关系,心理教育专家表明,如果家庭教育严格,或者说父母某一方例如母亲的强势也既定了孩子长大后唯命和顺从的格调。

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模式都是不断的告诉你不许做什么,而不是教你怎么做,家长和社会合起伙来千百次的重复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筑起了每个人心中无形但不可逾越的高墙,他人的话语是慢慢的内化成了自己的话语,使自己对自己进行实时的监控,他人的话语如同打了地基,高高的院墙是自己以地基为基准继续建构筑起。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6)

这样建构起来的人格,就形成了懂规矩守方圆、做事认真、靠谱忠厚本分的人群画像,会得到社会、朋友的尊重、信任和认同,由此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过度自律形成的约束,相伴而生的是被迫丧失自主的压抑与沉重,制约了人自由天性的活力与生动,形成了思维僵化单一而缺少弹性的倾向,在狭小的心理生存空间,局促的享受不到生活的丰富多样和无限可能,或许别人看来就是你这个人呆板古董不懂变通没有创新性思维等等。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7)

想来你其实一直没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的主人,久而久之已经或多或少的失去了做主的能力。

比如,和朋友一起聚餐,你可能都会把点菜这样的小事推出去由别人做主,点什么都好,别人问什么都说还行。有时遇到必须每人点一个,你可能会不自觉的选一个大路菜,以获得稳妥的心安。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8)

当然举这个例子,不是强调在大事小情上都要较真到自主,是借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捕捉心里深层的无意识欲望。

回想在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身份里,每个人都尽己所能将阶段角色饰演到极致,筋疲力尽又身不由己,仿佛有股洪水般的力量,推动和裹挟着你,在眼前有那么个标杆引你不断的跳起摸高。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9)

某日清晨醒来或者午后的某一刻,你会忍不住问自己:我能否如晨光淡然从容,如小溪自然欢唱的流淌,每一天不在追寻结果的追寻中开始,而在过程的过程中徜徉?!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10)

追忆察言观色的生存中总是期盼看到母亲或者父亲舒展的笑脸,竭尽能事的努力也暗藏着“粉碎”她指责成命的企图。

不再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回归生命的轨道,自主自为自在的活着。

再回到开头画地为牢的话题,我想到了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顺应人自由奔放的天性,又不失人之为人具有最高理性的统一;是内心逍遥,又外在守约的统一;是活出最大可能的自我,又不侵扰它在的统一。觉察高墙的掣肘,在觉悟中解构,超越底层的缠绕,升华出精神的自由。

懂得留白内心才井然有序(随心所欲不逾矩)(11)

用身体诠释哲人那句话:自然历史法则如灿烂星空朗照,我在清风明月下自由徜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