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三陵级别(大隐于市盛京三陵衙门管理皇家陵墓的机构)

盛京三陵级别(大隐于市盛京三陵衙门管理皇家陵墓的机构)(1)

盛京三陵级别(大隐于市盛京三陵衙门管理皇家陵墓的机构)(2)

盛京三陵级别(大隐于市盛京三陵衙门管理皇家陵墓的机构)(3)

盛京三陵级别(大隐于市盛京三陵衙门管理皇家陵墓的机构)(4)

这里是沈阳--盛京三陵总理事务首领衙门旧址

盛京三陵总理事务首领衙门旧址,位于大东区津桥街道办事处五月社区,建于清代,原为主管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事务首领的办公场所,现状保存较差,彰显着年久失修的模样。已经接近破败了,建筑的墙砖是青黑色的,几乎每一块砖瓦上面,都带着些许残缺,老屋的西侧写着危险不要接近,用一些围挡拦上了,屋顶层层叠叠的瓦片,屋顶的瓦片间顽皮地冒出些许小草,让这一处老宅还有些生机的模样。

盛京三陵总理事务首领衙门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清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清三陵看管、修缮、绿化、安排祭礼等事宜,当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东巡祭祖,都由三陵衙门负责接待,因此,“三陵衙门”也是沈阳作为清王朝陪都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它,沈阳的福陵和昭陵就不会保存这样完好。九一八事变后被撤销。

建筑坐北朝南,5开间硬山式建筑,中国传统木结构。其中硬山建筑形式是辽东地区一种高等级的建筑形式。该官衙代表了明清时期辽东建筑基本的等级制度。

沈阳“清朝陪都”的见证,大东区大东路三陵巷旁,有一处绿地广场。绿地中央一处老宅格外显眼,与周围环境很不搭调。老宅为5开间传统木结构建筑。如今,房子用木条、铁丝整个围起,青砖墙体已倾斜开裂,木质的门柱、房梁都已腐烂掉漆,但原有的木柱雕花依稀可辨。这里就是曾经鼎鼎大名的“盛京三陵总理事务首领衙门”旧址。老宅已二百多岁了,而这里的地址叫“三陵巷”,就是根据它命名的。 清代帝王不忘祖先开国之功绩,为此东巡祭祖对于他们而言自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孝’以及稳固民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也正是这一原因,三陵衙门在帝王每每东巡之时负责接待事宜,因此三陵衙门的总管为盛京将军。事实上,对于三陵衙门而言,平日当中捍卫、护理帝王陵寝,这是一段长期而又缓慢的工作,尚可做到有条不紊,但每一次皇帝东巡祭祖之际,可谓是一次严苛的考验。不单是三陵衙门,帝王所经停的各个区域,务必黄土铺地、清水洒街。当地的官员、百姓,每个人都要早早地跪在皇帝经过的御路两旁,深深地埋着头,就这样,一直到浩荡的祭祖队伍渐渐走远。

资料记载,清代帝王中,从康熙开始,有四位帝王进行了东巡祭祖,而乾隆则是四帝中东巡次数最多的一位帝王,恰逢康乾盛世的年代里,屡屡东巡的乾隆皇帝成了如今沈阳的故宫、昭陵、福陵最大规模的修缮者。最早一位东巡祭祖的皇帝为康熙,而最初东巡的念头,则起于顺治皇帝,但由于诸多原因,顺治皇帝却始终都未能实现这一愿望,为此抱憾终生。

顺治入主北京后,忙于统一全国战争,巩固大清政权,实在无暇分身。史料记载,顺治十一年七月,思念故乡心切的顺治帝曾经发布上谕,公开表示要“顾瞻陵寝”、“择吉东行”,并已选定了启程日期,但不料,却被硕承泽亲王硕塞等人,以京城水灾和南征大军未还等理由,劝顺治帝缓行其事。为此,顺治帝连续几次更改东巡日期,却还是未能成行,只好带着回乡祭祖的心愿遗憾地去世了。

康熙六年,十四岁的康熙帝亲政。除了处理军国大事外,还不忘返乡祭祖这件事,特发布上谕定于康熙十年东巡盛京祭祖,决心实现乃父遗志。

同年九月初三,祭祖一行从京城启程。经由通州、遵化,出山海关,前后仅半月时间,便抵达盛京。此次东巡持续了两个月之久,直到十一月初,康熙东巡祭祖一行回到北京。“事实上,康熙帝东巡为清朝东巡制度奠定了基础,东巡由此成为清代历代帝王的一项重要活动。除康熙帝的三次东巡外,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虽然每人东巡的次数不一,但均遵行不误。”齐守成介绍,东巡活动主要为三项内容:第一,祭祖。祭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朝廷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第二,安抚盛京地区的宗室,八旗官兵和满、蒙、汉群众。第三,了解、筹划东北地区的边防大事,保卫大清的根本。

乾隆十分敬仰其祖父康熙帝的文治武功,将其视为楷模,同时也处处效仿康熙的做法,包括祭祖一事。乾隆继位伊始,便提倡大清以孝治天下。为了表达对祖先追慕思念之情,除每年节庆和先祖的忌辰、忌日均按时派遣皇室子弟前往关内遵化、易州清东陵、西陵致祭外,他每年都亲自到东陵、西陵祭典。

乾隆三年,乾隆皇帝恢复了康熙帝东巡盛京祭祖的活动,并说他要陪同皇太后亲往。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未能成行。但却在皇令之下,清廷和盛京将军为皇帝的东巡做了大量准备的工作。乾隆八年,乾隆帝终于实现了第一次东巡的愿望。东巡大队人马先至避暑山庄,然后取道今内蒙古、吉林,最后抵达盛京城。祭祖一行先至赫图阿拉祭奠永陵先祖。随后,祭奠盛京福陵、昭陵。祭祖完毕,乾隆才陪同皇太后进入盛京城,居住在盛京皇宫内,停留七八天后,踏上返程。乾隆东巡祭祖时,距离康熙最后一次东巡已经过去了整整45年。其间,康熙曾于康熙六十年派其皇子雍亲王代其赴盛京祭祖。但雍亲王继位后,这位在位13年的雍正帝,却无暇东巡祭祖。乾隆帝这次东巡才使清帝东巡祭祖活动接续起来,因此,乾隆帝的首次东巡可谓意义重大。

资料记载,乾隆帝东巡,表明清廷对盛京“大清肇兴之地”的重视,对先祖辛劳创业的景仰。同时,皇帝亲自慰问盛京将军为首的盛京地区官员,尤其乾隆亲自前往开国功臣墓前祭奠,对其后裔子孙也是一种荣耀和激励。盛京地区的官民得到了皇帝的恩惠,减免了一些租税,在押罪犯也格外受到宽赦。

其次,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盛京将军等有关衙门、官员加强了对盛京城进行整治维修,致使盛京皇宫、城区等面貌大有改观。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之间,乾隆帝命在盛京皇宫西路,修建了文朔阁,为清代皇家藏书楼。乾隆帝不仅亲赐阁名,还命收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书。

从康熙帝开始,清代四位皇帝累计实现了11次东巡。到了近代,由于大清国势衰落,外敌频频入侵,国内社会严重不稳,从道光帝之后,便再无清帝东巡,由此,东巡祭祖的制度就此废弃。

物是人非,三陵衙门旧址依然,三陵也已经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追忆这个曾经的过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