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

有一个老人,他的晚年,大清帝国已进入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年代,可他的头顶还结着发髻,缠绕着网巾。乡民间也流传他的“奇事”:不管天晴下雨,他出门都头戴斗笠、脚着木屐——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

这个老人不普通,他的名字是一座山的名字,他说“船山者即吾山也”。他的一生无比悲苦却坚韧不拔,他生前寂寞死后两百年却名满天下,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中国近现代精神领袖、百科全书式的旷世大咖王船山。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中年别号卖姜翁、壶子、一壶道人;自署船山老农、船山遗老、船山病叟等;后人尊称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1)

王夫之

一、 “虎爸”“狗叔”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王夫之之所以能成为大咖,与他家良好的家风和严格的家规不无关系。这里就要说到王夫之的“虎爸”和“狗叔”。

“虎爸”,是指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王朝聘满腹经纶,专注于儒家经义。王夫之出生时,父亲王朝聘已五十岁,母亲四十三岁。王夫之是幼子,他还有两个哥哥。对于幼子,王朝聘自然疼爱,但他对王夫之从不溺爱或放纵。相反,他对王夫之的要求非常严格。

放到现在,王朝聘可以被称为“虎爸”。王朝聘即使非常欢喜,也不会破颜欢笑,特别生气也不会大声呵斥,始终保持着威严,儿子们到了父亲面前都有些畏惧。童年的王夫之也曾是个“熊孩子”。对于王夫之的顽皮,王朝聘不是疾言厉色地训斥儿子,只是十天半月不理他,问也不答。直到王夫之认识到错误,向他认错时,王朝聘才给以教导和指示。父亲家教虽严,却不简单粗暴,而是有交流、有尊重。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2)

王夫之故居

“狗叔”,是指王夫之的二叔王廷聘。王廷聘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博通古今的饱学之士,他的学问素养主要体现在诗文辞章等方面,对于治学他的态度是开放的。不管是道家,还是禅宗等学说,只要是善言,他都广而纳之。如果没有二叔向王夫之推荐多家学说,王夫之也许不会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家。

王廷聘将王夫之三兄弟当作自己的儿子一般对待,他鼓励侄子们以灵活和人性的方式治学做人。王廷聘在侄子们面前丝毫没有架子,和侄子们相处得如同平辈的朋友一般。在二叔面前,王夫之没有压抑,没有拘束,没有顾虑。王夫之有时犯了错受到父亲惩戒之后,感到委屈,就会跑到二叔家里寻找安慰。王廷聘看到王夫之气鼓鼓的样子,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和颜悦色地拿出酒来,叔侄二人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等到王夫之心平气和了,王廷聘便趁机慢慢劝诫,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样的“虎爸” “狗叔”的教育,使王夫之获益不浅。此外,王夫之还有慈爱的母亲、如父的长兄、暖心的二哥。在家风的熏陶下,王夫之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成长阶段。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3)

王夫之

二、“别人家的孩子”

王夫之四岁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入塾问学,学习十三经,七岁时便读毕十三经;十岁时便得父亲教授经书经义,阅经义亦数万首;十四岁时中了秀才;十六岁应试,取得衡郡一等第一名;二十四岁登湖广壬午科《春秋》第一……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妥妥的学霸一枚。这样的成绩除了本就天资聪颖外,有父兄的悉心教育,有从二叔那里学到的诗书以及道家、佛家美学思想的影响,还有他日复一日的勤学好问。

到了中老年时代,王夫之沉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素养,成了当之无愧的领一代风骚的学术大咖。他涉猎甚广,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从儒家经义到道家思想等等,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美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和史学等,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的著述高达一百余部,四百余卷,共八百余万字,可以用浩瀚来形容。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4)

王夫之

王夫之也名闻僧界,与佛教中人结为知己者不在少数,如清初湖湘著名僧人峰智韬禅师。这位禅师曾公开说“不愿成佛,愿见船山”。出家为僧,本来就是为了成佛,为了能够认识王船山,连成佛都可以放弃,可见对王夫之的敬重,到了何种程度!

晚清思想家郭嵩焘对王夫之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训诂笺注,六经周易犹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

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更称其学术和思想“空绝千古”,“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5)

谭嗣同

三、铁血硬汉

1

舍身救父

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自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北上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军克承天,张献忠军攻陷蕲水,道路被阻,王夫之兄弟自南昌而返。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6)

李自成起义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原本一介书生,此时却成为张献忠手里的人质。命入虎口,生死一线,王夫之与长兄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自己刺伤面孔,敷以毒药,乔装为伤员,命人抬入敌阵。凭着智慧,王夫之终于救出父亲,趁着月黑风高,父子逃至南岳莲花峰下,藏匿在黑沙潭畔。

2

投身行伍

明亡,清兵南下,王夫之于清顺治五年举兵衡山,抗击清军。兵败,至广东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任行人司行人。不久因三次上疏弹劾权奸王化澄,几遭不测,被迫返归故里。

此后,王夫之连年转徙于湖南零陵、郴州、耒阳、涟源、邵阳之间。

3

宁折不屈

康熙十二年,降清的吴三桂又开始反正,杀死云南巡抚,攻打湖南。旋占衡阳,妄图称帝。吴三桂派人四处搜捕王夫之,以便其用。这对一直心怀天命与大道的王夫之来说,无异于奇耻大辱。他宁愿受死,藏身于麋鹿山洞,日日与麋鹿为伍,亦决不屈从。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其党强命王夫之写《劝进表》,遭到愤然拒绝。王夫之对吴三桂派来的幕僚说:“我安能作此天不盖、地不载语耶!”事后,逃入深山,仿屈原《九歌》,作《祓禊赋》,抒发自己的感想:“思芳春兮迢遥,谁与娱兮今朝,意不属兮情不生,予踌躇兮倚空山而萧清。阒山中兮吾人,蹇谁将兮望春?”对吴三桂极尽蔑视。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7)

吴三桂

4

婉拒米币

康熙二十八年,衡州知府崔鸣鷟受湖南巡抚郑端之嘱,携米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请其“渔艇野服”与郑“相晤于岳麓”,并图索其著作刊行。此时的王夫之年事已高,身患重病,饥寒交迫,但仍不欲违素心,他写了一封信,婉拒米币,以明心迹,自署南岳遗民。

王夫之著述终老,至死不仕清廷。

晚清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谭嗣同将他对王夫之的敬佩写进一首诗里:“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1911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国同盟会本部宣言》。宣言宣示,以史可法、黄道周、倪元璐、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志士仁人作为民族复兴的精神领袖。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8)

船山遗书

结语

王夫之自题墓志铭:“抱刘越石之弧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王夫之通过墓志铭表达了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两个梦想,梦想虽致死都未能实现,但“中华自强,民族复兴”王夫之这一政治宣言书,何尝不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启蒙书?他的学术思想,又何尝不影响深远?章太炎分析辛亥革命成功思想源头时就曾说“船山学术,为汉族光复之原。近代倡议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于斯”。

王夫之是中国精神的剪影,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9)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光明网、《王船山的船与山》)

王夫之隐居湖山 名家小传王夫之(10)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中年别号卖姜翁、壶子、一壶道人;自署船山老农、船山遗老、船山病叟等;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王夫之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朝聘、叔廷聘、兄介之、参之都是饱学之士。他生活在一个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时代。自幼遍读群经,14岁入县学。清军入关后,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抵抗清军。顺治九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收复衡阳,又派人招请王夫之,他托辞未就。从此隐居湘南一带,经历了3年流亡生活。他更名改姓,假扮瑶人,隐居荒山破庙中。其后移居常宁西庄源,以教书为生,其间撰成《周易外传》《老子衍》两部著作。51岁时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71岁时自题墓志铭:“抱刘越石之孤忠”,“希张横渠之正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