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陈果短短一生(陈果的走红大学的悲哀)

复旦大学陈果短短一生(陈果的走红大学的悲哀)(1)

复旦大学的陈果是最近几年炙手可热的网红教师,看过她在网上受到追捧的一些课,完全看不出她是哲学博士出身,因为都是在用个人感悟谈“孤独、寂寞、友谊、爱情”……,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它们对于树立三观、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有一定的帮助;青少年时期喜欢“心灵鸡汤”很正常,那个阶段我也看过很多这一类的杂志书籍,譬如《读者》、《青年文摘》,汪国真、席慕蓉的诗,张晓风、刘墉的散文。

只是,个人感悟式的“心灵鸡汤”可以写文章、出书籍,甚至开设收费的音频或视频课,但实在不适合出现在“传播知识、学习方法、训练思维”的大学课堂。

国内排名前五的大学的课程质量都这样,其他大学也不容乐观。我大学的专业是心理学,曾经观看了几十堂国内前十名及耶鲁大学心理学系的公开课,国内只有少部分老师上课很好,整体的授课质量与美国大学的差距挺大的。譬如同样一堂说“爱情”的课,国内的基本上在说个人感悟与个案,而国外的有学术研究汇总、实验、调查、思辨,这才是大学课程应有的样子。有一堂国内说第一印象的课,其实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少,但却被老师上成了一堂社交礼仪课,而且内容都是网络上能搜索到的,完全看不出是心理课。

国内大学的课程质量如此不佳,实在是让人困惑,大学对课程有要求和评价标准吗?

为什么会有以上的感慨呢?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错的我,居然没有看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书写得不好,而是整本书都充满了思辨与逻辑,看着太费脑细胞,不适合中年人,像这样的书应该在时间充裕、压力较小的大学时代阅读。

复旦大学陈果短短一生(陈果的走红大学的悲哀)(2)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先哲的书籍就充满了思辨与逻辑,而现在国内的大学还充斥着这么多个人感悟式的“心灵鸡汤”及网络资料堆砌而成的课,真是大学的悲哀,学生的不幸!与其选择类似陈果这样的课,不如多读一点经典名著或者去网络上看看美国知名大学同类的公开课,有比较才能不断提升自己选择课程的鉴别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