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是一部正能量的电视剧(一部山海情半场脱贫战)

由黄轩、黄尧、张嘉译、闫妮、姚晨、热依扎等人主演的扶贫剧《山海情》,自开播以来口碑炸裂,并获得了豆瓣9.4的高分众所周知,豆瓣的评分一向很苛刻,高开低走的例子很多,低开高走却不常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山海情是一部正能量的电视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海情是一部正能量的电视剧(一部山海情半场脱贫战)

山海情是一部正能量的电视剧

由黄轩、黄尧、张嘉译、闫妮、姚晨、热依扎等人主演的扶贫剧《山海情》,自开播以来口碑炸裂,并获得了豆瓣9.4的高分。众所周知,豆瓣的评分一向很苛刻,高开低走的例子很多,低开高走却不常见。

这部《山海情》原名叫《闽宁镇》,宁夏是“山”,福建是“海”,各取一词,因此就有了现在的《山海情》。《山海情》发布的“山海相会”版群像海报以地图画卷的形式将东西协作的闽宁故事呈现给观众,代表着“山”与“海”的两方即将跨越山海相会。一部以闽、宁方言为基本语言风格的电视剧能火到这个程度,充分说明了这是个叫座又叫好的作品,它上连国事(脱贫攻坚战),下接地气(闽宁村建设),中间还有曲折戏(移民搬迁),有艺术高度,有思想深度,更有情感温度。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群众立下的庄严承诺。其中,“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的“五个一批”重要破题药方。

说实在话,“五个一批”工程,最有挑战难度的应该就是《山海情》所演绎的易地搬迁脱贫,这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恋乡思归、故土难离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情怀,思乡是中国人的内心根深蒂固的情结,古来都是如此。如果不是在老家实在过不下去,像闯关东、走西口这样的迁徙很难出现。

《山海情》剧中刻画的已经搬迁了往回跑、以死相抗争、与干部争吵打架的桥段,相信是有原型的。搬迁到了四五百公里的远方,祖坟谁来祭扫?老屋谁来照料?这些都是农民最牵挂、最现实的问题。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有共产党员一颗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山海情》就是一幕依靠脱贫政策,先富带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的脱贫大戏。

这是一条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之路。福建用先行经验带动宁夏借力攀登,用发展资源激活宁夏基础资源,用创新活力释放宁夏潜在活力,鼓励福建企业到宁夏发展菌草、葡萄酒、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群众增收致富有了源头活水,形成了良好态势,凌一农、白麦苗、马得宝是其中的拓荒者。这是一条东部扶西部、共同繁荣之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注重以东部之长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赶超,推动闽宁两省区互补性、双向性、联动性发展,党委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各界相结合,不断扩大“融”的领域、丰富“扶”的形式、拓展“合”的平台,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从单向扶贫解困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商贸往来互利共赢,从单一经济援助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文科技多领域全面合作,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已成为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这是一条“多数”帮“少数”、共同进步之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长期聚焦西海固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开展帮扶,形成了汉族帮少数民族、多地帮宁夏一域、多数人帮少数人的局面。这是一条外力促内力、共同奋斗之路。剧中表现的用好科技、管理等外力,激发资源、勤劳等内力,形成有效合力,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做法,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发展致富。在凌一农、陈金山、马得福、杨县长、吴书记等专家和政府领导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以马得宝、白麦苗、李水旺、李水花等为代表的年青人率先转变观念,走上致富路。

按照有关政策,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梁启超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山海情》展现的就是通过“变”来脱“穷”的生动实践。一是实施移民吊庄,挪出“穷窝子”。宁夏西海固地区史称“苦瘠甲天下”,曾被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把生活在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讯不通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靠水、靠路、靠城、靠市的地方是搬迁脱贫的重要举措。资料显示,宁夏在福建的大力支持下,科学规划安置点,统一建设安居房,配套建设水电路网等设施,统筹抓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23万人,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二是大力发展产业,改变“穷日子”。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鼓励福建企业到宁夏等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达到“东西合作,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闽宁两省区注重发挥企业主体带动作用、政府服务保障作用、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帮助贫困群众选准产业、选对路子、选好项目,把“小菌菇”“小葡萄”“小菜心”发展成为大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助脱贫。“选准产业、选对路子、选好项目”只是一句话,但真正落实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专家团队一生的心血甚至是生命。贫困群众多数是穷怕了,也折腾不起。从李水花和丈夫的谈话中就知道,当时建一个棚需要的2000元钱对一个贫困户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甚至连贷款都不敢想,真正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为了推广双孢菇养殖,实现帮助贫困户脱贫,凌一农教授和他的团队与养殖户一起建棚、拌料、播菌、收菇、推销,曾经面临菇农毁棚、市场饱和滞销、自己贴钱稳定菇农等不良情况。为了抢夺市场,保护贫困户利益,一把年纪的他竟然和菇贩子打架,打折了肋骨。无论如何,凌教授坚持了下来,搞成了大产业,表现了一名专家型人才的坚韧和担当。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立马转战另一个战场。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用最朴素、最隆重的仪式欢送他,表达对他的敬意。三是坚持兴学重教,拔掉“穷根子”。教育乃百年大计。早年的涌泉村,把一个有知识的白校长闲得难受,中专生就是文化人;刚建立起的闽宁村,家长偷改孩子的年龄,要孩子去打工赚钱,白校长拦车留下学生,眼镜都被学生家长打破了,学生连个信封不会填。搬迁脱贫的同时也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闽宁两省区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管长远的民生工程,完善政策保就学,改善条件强基础,资源共享提素质。发挥福建在教育方面的优势,深化教育扶贫结对帮扶,保障学生能上学上好学、劳动力学技术能就业,实现了就学培训一人、成功脱贫一户、示范带动一方。四是改善生态环境,摒弃“穷路子”。推动贫困群众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搬出来,既有利于脱贫,也有利于生态改善修复。宁夏的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互为因果,贫困群众一度靠山吃山,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索取,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剧中,由于孩子们偷偷回老家看看的缘故,马得福、马得宝、李水旺等回到了曾经的家乡,从而形象地展现了故土的现貌,通过综合实施整治,昔日的“秃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度假村、贫瘠区变成风景区,实现了从与自然相互抗争向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易地搬迁是双赢的结果,也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结出的硕果,这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作者简介:张军,男,70后,汶上人,军队转业干部,现就职于济宁市政协。读大学时开始发表体育评论、小小说、散文、诗歌。大学毕业后携笔从戎,从事多年的政治工作,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解放军报》《前卫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等媒体发表稿件700多篇,50余万字,稿件多次获奖。

壹点号风云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