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小人的秘诀(人生的必修课程)

一、魔有魔法,道有道策

人世间充满着明争暗斗,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更是错综复杂,当矛盾发展到极限时,就会出现势不两立的局面。这时,你所面对的是奸谄狡诈的对手,一切怀柔之计都不足以奏效,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这方面,古人所创造的成功范例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策略林林总总,真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1.等待时机,断然采取行动

统御之术不仅有曲直,而且有时效,辨明奸非,就要创造时机断然采取行动,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念之差会酿成终古遗恨,一瞬之举可成千秋大业。

辨谄除奸,说到底还是实力的较量,但智谋的运用也往往决定了举事的成败。古人有言: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识破小人的秘诀(人生的必修课程)(1)

丁谓,苏州府长洲县人。北宋初年宰相、奸臣、五鬼之一。

丁谓诡诈阴险,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诱使宋真宗大搞迷信活动,什么天降神书呀,什么泰山封禅呀,弄得乌烟瘴气,劳民伤财。他是寇准一手提拔的,可是他一旦得势,就设计陷害寇准,想置他于死地。

他勾结真宗的刘皇后,兴风作浪,破坏真宗和太子之间的父子关系,几乎把太子废掉。太子继承帝位,是为仁宗。丁谓又把朝政大权揽在自己手中,上欺仁宗,下压群僚,一手遮天,威势赫赫,谁也不敢惹他。

丁谓有两大绝招:一个绝招是把仁宗孤立起来,不让他和其他的臣僚接近,文武百官只能在正式朝会时见到仁宗。朝会一散,各自回家,谁也不准留身。所谓留身,就是朝会散了以后,单独留下来和皇上交谈。

第二个绝招是排除异己。凡是稍有头脑,不附和丁谓的执政大臣,丁谓一律把他从朝中赶走,所以朝廷中决定一切军国大事总是以丁谓的意志为意志。舆论一色,政见一致,似乎安定团结得很。丁谓则高踞于权势的顶峰,自以为稳如泰山,可以高枕无忧。

参知政事王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虽身居副宰相之位,却整天装作迷迷糊糊的憨厚样子。在宰相丁谓面前总是唯唯诺诺,从不发表与丁谓不同的意见,朝会散后,他也从不打算撇开丁谓去单独谒见皇上。日子久了,丁谓对他越来越放心,以致毫无戒备。

识破小人的秘诀(人生的必修课程)(2)

王曾。青州益都人。北宋名相、诗人。

一天,王曾哭哭啼啼地向丁谓说:“我有一件家事不好办,很伤心。”丁谓关心地问他啥事为难。他撒谎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抚养,得以长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年已80,只有一个独生子,在部队里当兵。身体弱,受不了当兵的苦,被军校打过好几次屁股。姐姐多次向我哭泣,求我设法免除外甥的兵役……”

丁谓说:“这事很容易办吧!你朝会后单独向皇上奏明,只要皇上一点头,不就成了?”王曾说:“我身居执政大臣之位,怎敢为私事去麻烦皇上呢?”丁谓笑着说:“你别书生气了,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王曾装作犹豫不决的样子走了。过了几天,丁谓见到王曾,问他为什么不向皇上求情。王曾嗫嚅地说:“我不便为个外甥的小事而擅自留身……”丁谓爽快地回答他:“没关系,你可以留身。”王曾听了,非常感激,而且还滴了几滴眼泪。

可是几次朝会散后,仍不曾看到王曾留身求情。丁谓又问王曾:“你外甥的问题解决了吗?”王曾摇摇头,装作很难过的样子:“姐姐总向我唠叨,没完没了的。我也不好受……”说着说着,又要哭了。

丁谓这时不知是真起了同情心,还是想借此施恩,表示对王曾的关心?竟一再动员王曾明天朝会后独自留身,向皇上奏明外甥的困难,请求皇上格外施恩,免除外甥的兵役。他还埋怨王曾太迂气,太不关心年老的姐姐。王曾迟疑了一阵,总算打起精神,答应明天面圣。

第二天大清早,文武百官朝见仁宗和刘太后以后,各自打马回家,只有副宰相王曾请求留身,单独向皇上奏事。宰相丁谓当即批准他的请求,把他带到太后和仁宗面前,自己退了下去。但他还是不太放心,便守在阁门外不走,想打听王曾究竟向皇上讲了一些什么话。

识破小人的秘诀(人生的必修课程)(3)

宋仁宗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王曾一见太后和仁宗,便充分揭发丁谓的种种罪恶,力言丁谓为人“阴谋诡谲,多智数,变乱在顷刻。太后、陛下若不亟行,不惟臣身粉,恐社稷危矣。”一边说,一边从衣袖里拿出一大叠书面材料,都是丁谓的罪证,王曾早就准备好了的,今天一件件当面呈给刘太后和宋仁宗。

太后和仁宗听了王曾的揭发,大吃一惊。刘太后心想:“我对丁谓这么好,丁谓反要算计我,忘恩负义的贼子,太可恨了。”她气得三焦冒火,五内生烟,下决心要除掉丁谓。至于仁宗呢?他早就忌恨丁谓专权跋扈。

只是丁谓深得太后的宠信,使他投鼠忌器,不敢出手。而且自己被丁谓隔绝,没法了解朝中的情况,不摸王曾等人的底,感到孤立无援。今天和王曾沟通了思想,又得到太后的支持,自然更不会手软。

王曾在太后和仁宗面前谈了一个上午,直谈到吃午饭的时候还没完。丁谓等在阁门外,见王曾很久不出来,揣知王曾绝不是谈什么外甥服兵役的问题,一定是谈军国大政。

他作贼心虚,急得顿脚揪耳朵,一个劲地自怨自艾:“上当了!”“太晚了!”来不及了!?当王曾来到阁门外遇见丁谓时,丁谓恶狠狠地瞪了王曾一眼,王曾向他拱手致意,他不睬不理,怒气冲冲地走了。但丁谓已没法逃脱罢官革职的厄运。人们称赞王曾的权术远在丁谓之上。

2.略施小计,惩罚无赖之徒

唐朝名士陆龟蒙辞官归隐,定居浙江震泽,遭到宫苑爪牙的无理骚扰。他略施一计,终于使无赖之徒威风扫地,不敢在杭州继续作恶。

识破小人的秘诀(人生的必修课程)(4)

陆龟蒙,长洲人,唐代诗人、农学家。

当时,皇家禁苑内蓄养大量珍禽异兽,专门负责管理此事的人,称为“内养”。内养往往仗着自己那点鸡鸣狗盗的本领,得以接近皇帝并且得到宠信,进而平步青云。

不法之徒由此更加骄横跋扈,即使是一名斗鸡小儿,一旦得势,便可在长安城内横冲直撞、胡作非为,就连公卿大臣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们。宫中又时常派这些人到全国各地搜求珍异,他们借机敲诈勒索、欺压良民,百姓和地方官往往敢怒不敢言。

陆龟蒙闲居之后,受时尚的影响,家中蓄养了一栏斗鸭。有一天,一名内养从长安来到杭州,领着随从闲逛,正巧走到陆家的鸭栏外。见栏中群鸭肥壮活泼,顿起恶念,拿起弹弓,瞄准一只绿头鸭,一弹射去,绿头鸭应弦毙命。

看管鸭栏的人来不及阻拦,又不敢和内养争理,见这群无赖走后,连忙跑去禀报主人。陆龟蒙心中有气,却不愿因一只鸭子与这班人争执,更何况也没人敢为此事作主。

但对这些人平日的所作所为,他早已愤愤不平,便准备借此机会,戏弄他们一下,也算为自己和那些深受其害的人出口冤气。

陆龟蒙打定主意后,立即给内养写了一封信,恐吓他说:“这只绿头鸭非同寻常,能口吐人言,本想让你顺便携带,进献给皇帝。如今却被你打死,这可如何是好?”

内养大惊失色,想到擅自损坏贡物,罪名不小,往日的气焰一扫而光。别看他来时盛气凌人,这时见自己生死握在陆龟蒙手中,赶紧小心翼翼地求见陆龟蒙,一副失势小人的模样,低声下气,乞求代为隐瞒,情愿出重金抵偿损失。出于好奇,内养大着胆子问道:“不知那绿头鸭擅长说些什么?”

陆龟蒙告诉他说:“它擅于呼叫自己的名字。”内养虚惊一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才知道陆龟蒙的厉害,自己绝对不是他的对手,陆龟蒙把金子还给内养,笑着说:“和你开个玩笑,怎会真要你的金子。”

陆龟蒙决意惩治内养,他没有从正面论是非曲直。因为内养可以蛮不讲理,自以为地方官也不敢把奉旨出宫的人绳之以法。何况区区一只鸭子,也不足以达到通过诉讼惩戒内养的目的。然而内养毕竟不是任谁也不能撼动的参天大树,皇帝的喜怒决定着他的命运。

识破小人的秘诀(人生的必修课程)(5)

宋徽宗赵佶的《鹰犬图》。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皇帝宠任他们的根本原因,在于皇帝嗜好好些珍禽异兽。陆龟蒙恰恰看准并抓住了内养的致命处,举手之间,便吓得他几乎魂不附体。如果陆龟蒙不点明真相,收下了内养的金子,这只能初步达到恐吓的目的,或许还会让人误会,以为陆龟蒙结交无赖小人。

直到陆龟蒙幽默地道出真情、归还金子,这才收到了先书信恐吓、后当面讥刺,先煞他的威风,后让他羞愧的预期效果。这才能让气焰嚣张的宫中鹰犬盛气而来,丧气而去。

《如何对付小人》,作者:天舒、段威,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01

感谢大家的支持,因为有你们对这篇文章的观感,才有持续不断更新的动力。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