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现状与展望(金融机构如何抓住)

10月29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2年会在京举行,来自各部委、国内外学术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大型央企的代表参与这次会议,讨论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近况与未来趋势。

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双碳”目标是难得的重大的发展机遇。金融机构要抓好“双碳”目标的推动和落实创造出来的大量商业机会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发掘绿色低碳项目的市场价值和投资潜力。

碳金融现状与展望(金融机构如何抓住)(1)

10月29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2年会在京举办。

目前企业ESG披露质量参差,缺乏行业标准与数据平台

在第一场分论坛“ESG理论实践与发展趋势”上,专家学者就“双碳”目标这一背景下热门的ESG进行观点分享和交流。

“ESG”是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和 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旨在推动企业以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方式开展经济活动。

多位与会嘉宾谈到,中国的ESG投资是政策自上而下推动的,目前企业管理层对ESG在未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当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企业ESG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披露方法学标准,以及可靠的数据平台等问题。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谈到,现在ESG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对标准本身的认可度。不同的行业的ESG披露指标的制定难度不一,对于某些银行、金融机构等其自身运营的信息披露指标相对容易制定。而对于重污染的企业需要披露的环境信息比较多,也面临较多的问题,比如数据的采集谁来做?有没有一套容易操作的体系?“如果太复杂了,一线就没法操作了。”他说。

刘锋建议,在原来投资体系、投资逻辑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变量,并尽量寻找它的公约数。“让企业做到又能挣钱,又能可持续,还满足ESG(的理念)。”

人民金服金融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向来认为,现在,企业思考的是如何把ESG放在未来公司的经营决策、产品的发展方向中。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缺乏内部机制、数据平台去评价企业,需要一段时间去建立一套评价体系。

如何激励企业践行ESG理念?王向来表示,银行将会给予开展ESG评价的企业一些短期或长期的经济效益。“我们围绕ESG信贷产品的设计工作,一定让这些企业能更好的、更便利的从银行获得信贷的支持。”他说。

绿色贷款规模不断上涨,蓝色金融仍需更多资金投入

除了ESG这一热门话题外,此次会议还围绕金融支持低碳转型、中国蓝色金融创新与发展等展开讨论。

有专家在“金融支持低碳转型”分论坛上介绍,当前我国绿色贷款发展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助理陈亚芹表示,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银行业的业务增速大概在10%左右。即绿色领域的增长超过了平均的30%以上,且在整个绿色贷款结构中来看,具有碳减排效应的类型的占比越来越高。

据中国央行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数据显示,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

此次会议期间,泛绿色金融领域下的蓝色金融也受到参会者的关注。根据公开资料,蓝色金融是指能给予海洋经济创新支持,满足多元化涉海经济需求的可持续金融支持和服务。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胡学东介绍,海洋是资源最丰富的物理空间,拥有丰富的海底矿产和生物资源。海洋经济发展快,国内海洋经济占GDP总量近10%。

论坛上,多位发言嘉宾表示对海洋经济寄予厚望,认为海洋经济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海洋经济中去。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实习生 王玮 发自北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