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弘购物中心官网(又一家知名商场倒闭了)

关注@啡小沫专注职场赚钱干货,和你一起飞速成长!

天弘购物中心官网(又一家知名商场倒闭了)(1)

01

以前,20多岁的时候,我有个梦想。梦想住在商场边儿上,步行可达的那种,每天散步就是逛商场,想想就开心。

然而,在北京买了房,又卖了换房,因为种种原因,两次都未如愿(还不是因为贵)。

本来以为现在的两居室我会住到退休的。但这两年,想法又变了,觉得未来几年,我有可能还会置换一次房。

但是,在我构思未来想要个什么样的房子时,我惊讶地发现:

住在商场边儿这个因素的权重,在我心里大大降低了。

02

是我年纪大了不爱逛商场了吗?

并不是。相反地,回北京这没俩月,这次疫情席卷前,我就已经在好几个区的商场流窜了一轮儿。

因为这是我工作外重要的放松方式 运动方式。甚至吃碗面,我也要拉着率哥去跨区的商圈儿吃一下,才觉得是休息过来了。

但同时,我发现另一个问题:我对商场多样性的期待是越来越高了。甚至同一家商场,短时间内我都不想去两次。

记得小时候,在西安,大家心目中都有个共同的商圈儿:以钟楼为中心,向周边的街道稍微发散一下,东大街,北大街,西大街,南大街。无论你家在哪里,过年前要采买,都会想到这个商圈儿。

所以那时候,我就会忍不住想,住在这附近的人得多幸福啊,天天出家门就逛商场。

再后来,西安有了三家万达,大家的出行,突然就围绕万达浩浩荡荡展开了。去万达吃海底捞、去万达看电影,是那个年代的幸福。

而到了这两年,每次我回西安,都有不同的商场开业。甚至我跟西安的老朋友一年一见约会,每次都会约在不同的商场。

“约在A好么?”“不对,A去年去过了,换一个。最近新开了个B,听说很好玩儿。”

嗯,我们对商场的挑剔度,越来越高了,审美疲劳也来得越来越快,能让我们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

去年夏天,有次在西安万达附近打车,司机告诉我,他弟弟就在民乐园万达租了个铺子卖货的。

多年前他们铺子生意不要太好,虽然那时候租金高,但是进啥货都能卖掉,赚钱赚到手软。

但现在,万达那么大个商场,一天都见不到几个客人。虽然给他们商户的租金一降再降,但是赚的钱还是不够糊口啊。以前好歹餐饮区还热闹,现在连餐饮区都凉了,年轻人宁愿去万达对面的什么网红街。

我……内啥,不知道怎么接。我就是刚跟朋友在对面网红街喝了咖啡,我们确实也进去了一下万达,不过是为了找卫生间,目标明确。。

北京也是一样的。我这几年不是每次回北京间隔时间长么,我就发现,每次回北京,点评网都会给我推荐新的有趣的地方,商圈儿更迭太快了。

老商场们纷纷倒闭,甚至身处闹市占据极稀缺地带的商场们也不能幸免。最近经常有商场倒闭的新闻,北京西城的、朝阳的,都不断有倒下的。

去年北京华联商厦关门,清仓大促引去不少围观;曾经热闹的天桥百货还有31年将迎来它的100岁生日,不过已经有无数人预测,以它目前冷冷清清的经营现状,估计是撑不到百岁华诞了。

广州近一年也有王府井百货东山店、摩登百货等商场相继倒闭。

几年前,我觉得侨福芳草地和世贸天阶太惊艳太好玩儿了。但是现在吧,有趣的商场一家家开,再去这俩地方,就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儿吧,倘若期待太高甚至会觉得索然无味。

北京最近有家新商场,把屋顶染成鲜艳的颜色,凹凹凸凸的,搞得跟高迪设计的屋顶一样。现在也去不了西班牙,等这轮疫情结束了,打卡一下好像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我住在商场边儿的执念就解除了。

因为反正你今天喜欢它不代表明天还喜欢它,住在旁边厌倦得更快,又不能总搬家的,那不如买房多考虑点儿其他因素。

天弘购物中心官网(又一家知名商场倒闭了)(2)

03

搜这些快倒闭或者已经倒闭商场发的通告,会发现里面都会提到“网络购物的发展”“网购对实体生存空间的挤压”。

我甚至听过有深耕实体的人讲,就应该限制互联网,打击互联网,他们搞线下生意的,才能营造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才是当地经济繁荣的命脉。

但仔细想想,真的是互联网的锅吗?要我看,这原因说对也对,说不对它也不对。

说互联网对实体的挤压,那上面司机提到的万达边儿上的网红街呢?

我和朋友是大热的夏天中午去的,应当是客流量比较稀少的时候,喝咖啡的小店人挤人,我们俩窝在一张小小的木桩桌上。朋友说,晚上这里可是热闹坏了。

这条街跟万达商场,面对的不是同一个世界、同样的“网络对实体的挤压”?

所以,其实背后,是实体功能的转变

线下店最早满足的是采购的需求,所以那时候叫“百货商场”,顾名思义,这里能买到你想买的百货。

后来,互联网的挤压,生活用品啊、衣服啊,网购占到了极高的比例,商场服装百货层的生意就不那么好了,只有餐饮和电影是人们进商场的刚需,是最火爆的。

但是病毒这么一闹,大家外出就餐和看电影的习惯也遭受了破坏性打击。再加上家用投影的发展和各种成品菜的发展,大伙儿发现,好像只是满足吃饭和看电影的“刚需”,家里也能解决?

比如我自己吧。我特别喜欢甜口的无锡汤包和油面筋塞肉,现在全是网购。回家一热,超方便,比在北方出去吃的还正宗。

天弘购物中心官网(又一家知名商场倒闭了)(3)

天弘购物中心官网(又一家知名商场倒闭了)(4)

我看电影,也是靠家里这个投屏。

天弘购物中心官网(又一家知名商场倒闭了)(5)

看看,吃饭看电影,都可以家里蹲了。

但前面说了,我现在依然很爱去商场啊。甚至吃碗面,跟率哥去跨区的商圈儿吃。那是为啥嘞?

因为我去吃面,并不是为了面本身,是为了获得新鲜的体验。

在家也能吃到的,但是就想在一个有意思的新鲜的商场里,感官接收到新刺激,身心愉悦去吃这顿饭。

就像这几年我去过很多咖啡店,我是为了去喝那一杯咖啡么?现在咖啡都能自己家打,冰博克奶也都能网购到。我是为了咖啡店本身啊!

这才是实体的意义。

实体空间,不再是为了提供百货商品,提供“买得到”,而是每个店本身,就要做成景点,让顾客想要去,至于吃啥买啥,只是顺便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些年很多逆势赚钱的店,都有它独特的体验感:

比如吃顿饭让你化个妆穿越到电视剧里,服务员都是宫女或者侍女模样,就很受年轻人追捧;

比如剧本杀,很多本子也主打让人换装进行全观感体验,DM也成了重中之重,因为古早的桌游狼人杀完全可以线上玩儿,线下就少了很多竞争力;

又比如跟艺术展结合的商场啊;北京在某个公园赏樱花要吃特定的樱花棒冰啊等等。

大多数实体,都不再是解决单一功能问题的场所,那一定是死路一条,搞不过更便捷高效的网络的。

它必须是能打包一个综合性的体验给你,落脚点在满足精神需求,你去这个动作就很放松很愉悦甚至能发圈能炫耀,大家就会不怕麻烦出门。

天弘购物中心官网(又一家知名商场倒闭了)(6)

04

其实城市打卡文化,很早就萌芽了。

我24岁的时候,独自去泰国旅行。那时候在我心里面,旅行还是要看景点的,攻略里密密麻麻写着要去大皇宫,要逛夜间动物园,要看大佛塔什么的。

但因为一个人去的,就在当地经常跟别人结伴同行,行着行着,计划就变了。

我记得在清迈的有一整个下午,我之前安排的景点全都没去,而是跟其他人一起去打卡了什么必吃的某家小店的芒果糯米饭、必尝的某个街边的青木瓜沙拉,还有傍晚的千人火锅……

说实话,异国他乡,啥景点都不去,就吃吃喝喝大半天,而且也不是为了填饱肚子的吃,是为了从一家小店到另一家小店体验,我是头一回。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什么景点啊、人挤人的大皇宫啊我其实都记不清了。倒是这些氛围感拉满的小店,我倒是记得真切,甚至记得芒果糯米饭入口时的香甜,记得千人火锅跟我搭伙的丁克小夫妻。

而这几年病毒的流行,可能加速了这打卡文化的发展。

出远门不方便,大家都被更多限制在了自己生活的城市,那就要向城市内去探索。

05

所以这几年都说实体不好做,确实不好做,尤其面对停业的不可控因素。

但是机会也不是没有。

毕竟实体的很多经营者都太弱了,还停留在提供产品本身,满足刚需本身。如果能看到背后人们需求的微妙变化,也是可以抓住一波红利的。

率哥一好哥们最近就下海做咖啡了。他之所以能有勇气行动,是因为他看着自己的一个好朋友,这几年加盟奶茶店,逆势增长,赚得盆满钵满。

奶茶店加盟是实体死亡重灾区了。但是他就是在客单价并不高的下沉市场,把体验感做足了,把奶茶店做成了打卡目的地,很快回本盈利。

一家成功后,两年迅速复制了四家。

西安有个商场,在商圈的快速更迭中也是万年长青。

我一个购物达人小姐妹告诉我,它之所以能不断吸引顾客,是因为它真的太好逛了。里面品牌是月月更新的,有一系列评判标准,末尾淘汰制,然后引入新的动能强劲的品牌。

商家这么一卷,顾客那是相当开心了。每月逛同一家商场,每月又逛的是不同的商场,哈哈哈。关注@啡小沫专注职场赚钱干货,和你一起飞速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