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姓氏的文化常识(姓氏溯源和背后的文章)

文章导读

1、文案是视频制作的文字版。

2、本期主要内容:姓氏溯源,姓名学大有学问,起名是艺术。

3、本视频(文案),是关于姓氏文化内容的系列分享,敬请关注,一起探索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名字,背后有哪些隐含的文章。

有关姓氏的文化常识(姓氏溯源和背后的文章)(1)

头条图库


正文

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依然与时俱进的,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主要标志和社交工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独特的华夏人文精神。

那么姓氏的背后,又有哪些被遗忘的密码,又有什么不同凡响的意义?

敬请关注本元大世界百家姓系列,探索姓氏背后的文化之旅。

有关姓氏的文化常识(姓氏溯源和背后的文章)(2)

1、姓氏溯源

姓氏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其渊源根植于我国的天道文化,图腾信仰和祖先崇拜。即敬天法祖的根本世界观。和汉字一同,是中国文化、华夏文明的主要内容和载体。具有着世代传承、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特点。

上古氏族社会,古人依山伴水而居,从最早的采集文明,到狩猎渔牧文明,再到农耕文明,生存和生产是第一法则。什么时候入山会有收获,什么时候狩猎会斩获,什么时候稼穑才能获得丰收,等等一系列的最基本的诉求,是当时的第一要务。

部族的首领在那个文明鸿蒙时代,要带领整个部落生存下去,确实不容易。必须知天时,明地理。观象授时,授民以法,按照自然的规律去从事生产,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所谓的天道文化,说到底还是人法自然而济自身的一套世界观的形成。

每一个部落有了自己的旗帜,以此汇集众人之信仰,才能克服种种困难,与生存做斗争。这些旗帜的标识,后来就逐步演变成了最古老的一些姓氏。如姜姓、姬姓,就是因所处之山水地貌而取象生成。而更为久远的风姓,也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姓氏,和古历有着密切关系,风字,古籍记为八风八卦,义通于凤字,为凤凰之仪,和四象之朱雀,北冥之大鹏皆有关联,皆指向远古的一套天文历法。

所以说姓氏得来源是天道文化和图腾信仰,是有根据的。

有关姓氏的文化常识(姓氏溯源和背后的文章)(3)

2、姓和氏又略有不同的含义。

《左传》有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字的本义,既为女子所生之子嗣,以区分血脉源流。而氏的本义又多和地位、统域、官爵有关,

早期的旗帜还是标识,概括是的一个部落的整体和首领的统御,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其实在上古最早叫氏,以别氏族之义,也代表一区域的统领。古籍记:別而称之谓之氏,合而言之则为族。到了秦汉之后姓氏才统一而称。姓氏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结构的维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住一般认为,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

所以《通鉴外纪》有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在上古有八大姓,为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以女字旁作部。后世的大多姓氏,皆可追远到这八姓。一个祖姓往往会有多个派生的姓氏,如姬姓的派生,就有周、吴、郑、王等400余个姓氏之多。经学家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有关姓氏的文化常识(姓氏溯源和背后的文章)(4)

3、姓氏背后大有学问。

首先,姓氏,代表一个人的家族、社会关系的标志和符号。用现代的话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而姓氏制度以及宗法礼制的出现,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其血缘关系的区分,是婚姻制度的基础。其政治文化的属性,在维护协调社会结构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因生赐姓,胙土命氏,性别婚姻,氏明贵贱”。维系了古代社会生存的基石,也体现了文明进步过程中,人们图生存求发展的智慧。

其次,关于姓氏的本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起名字,若扩展其义,可称之为命名学。

后世有姓名学,就是在此基础上根据象数易理,综合各种信息,结合文字义理、音声等形成的一门学科。所以起名字是一个综合性非常高的学问,是文化的艺术。

而深究这门学术又和名学相关,一同与名称学、扬名学等共同组成了名学的大厦。名学或名家,是世界古代三大逻辑思维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是古人取法自然,思辨哲慧的集大成学派,因历史原因后世多有遗失,惟有姓名学传承不息。

老子有云,有名万物之母。孔子也有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可见名合上了实,谓之得位。得其位者,名副其实则万事顺利。

可见姓氏姓名,背后大有文章,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值得每个人去探索,也是作为中国人了解自身文化的必要途径。

那么姓又是如何产生的,姓、氏、名、字又有哪些讲究,

我们下期再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