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钦天监是什么意思(清朝太监宣读完圣旨后所说的)

在许多热播的清朝题材影视剧里,我们都会见到太监宣读圣旨的场面。每当太监宣读完圣旨后,就会大声而悠长地说出两个字“钦此”。跪着接旨的人,听到这两个字后,一定磕头谢恩,然后站起来,恭恭敬敬地接旨。

整套仪式,到此结束。

太监宣读完圣旨后,真的会大声地说“钦此”吗?

乾隆钦天监是什么意思(清朝太监宣读完圣旨后所说的)(1)

所谓圣旨,即谕旨的一部分。如果是皇帝主动颁发的命令,就叫上谕;如果是针对大臣奏事而下达的指示,就叫圣旨。所以,那种听了太监宣读圣旨还一脸懵逼的现象,在现实中绝对不可能会发生。你对自己汇报的事情,心里就没点逼数吗?

谕旨是不是都是皇帝老人家亲自书写呢?当然并不是。皇帝日理万机,每天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怎么可能每一道谕旨都亲自书写。

乾隆钦天监是什么意思(清朝太监宣读完圣旨后所说的)(2)

一般来说,皇帝会选择一些机密要务,来亲自书写谕旨。这叫“朱谕”。“朱谕”的格式比较灵活,不受限制。

有严肃的。如1714年8月1日,康熙皇帝给漕运总督郎廷极的朱谕:“朕闻淮安、扬州地方甚旱,未知六月十五后可曾得雨否。着速确察,写折奏闻。特谕。”

有活泼的。如1723年3月25日,雍正皇帝给年羹尧的朱谕:“知道了。一切总仗不得。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勉之。”

乾隆钦天监是什么意思(清朝太监宣读完圣旨后所说的)(3)

这些“朱谕”里面,都没有“钦此”两个字。这很好理解,毕竟,所谓“钦”,是大臣对皇帝的尊称。皇帝总不能自己尊称自己吧?

除了皇帝亲笔书写的“朱谕”,还有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根据皇帝旨意代拟的谕旨,经过皇帝“御览”同意才下发,也被称为“朱谕”。在这种代拟的谕旨上面,就出现了“钦此”,说明是皇帝定的。

1908年11月13日,慈禧太后就由内阁大学士代拟了一份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钦此。”

载沣之子,就是我们熟知的末代皇帝溥仪。

乾隆钦天监是什么意思(清朝太监宣读完圣旨后所说的)(4)

在“朱谕”之外,还有是皇帝口授,再由制定的大臣传达施行的谕旨,称为“面奉谕旨”。

1723年8月8日,雍正皇帝指派福建布政使黄叔琬到福州,向福建巡抚黄国材口头传达皇帝谕旨:

“你到了那里,对总督巡抚说:皇上的旨意,总督是好总督,巡抚是好巡抚,但只是操守朕信不过他们。从前兑是有处用钱,如今朕的用人行政你是狠知道的,那里还有用钱的去处?还有一件,他们题的人,声名不大好,故总督的在用人上存私如何使得?朕已经叫他儿子黄炳写字劝他去了。你可将这话告诉他们,但只是你密密的兑,不要在众人面前说。钦此。”

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又出现了“钦此”两个字。

乾隆钦天监是什么意思(清朝太监宣读完圣旨后所说的)(5)

为什么这时候又有了“钦此”字样呢?这是因为,宣读谕旨的大臣,需要用一个词语来表示结束。否则的话,你“吧啦吧啦”念了这么一大通,下面的人还跪在地上干巴巴地看着你,多尴尬呀。于是,赶紧念上“钦此”两字,让大伙儿赶紧起来。

雍正时期,怡亲王允祥曾经参与宫廷造办处事务,他发布的指示,也被记录下来。也要记录下来,比如: “雍正元年正月初八日怡亲王交小吊屏三件,王谕:做紫檀边。遵此。”

这里,以“尊此”为结尾。

1723年7月15日,雍正皇帝通过奏事太监刘玉传旨:“将高一寸宽五分木牌做件,上刻总督年羹尧字样, 或用紫檀木,或用黄杨木做俱可。钦此。”

这里,以“钦此”为结尾。

一个“遵此”,一个“钦此”,体现了亲王和皇帝身份的不一样。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代文书纲要》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