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

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常用的体裁,相比诗词的脍炙人口,现代人对赋的了解却相对较少,但是在古代,诗与赋可是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文学。陆机曾在自己的著作《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念,可见赋的兴盛,一篇优秀的赋论足以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

但相比贯穿整个历史,至今仍保持活力的诗歌,赋这一文学体裁在汉唐时期的辉煌之后,却逐渐开始衰退,至明清时期,几乎已经彻底被淘汰了。这样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体裁,为何消失了呢?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1)

赋的推动者司马相如,使它成为汉朝主流文学

"赋"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著有《赋篇》一书,让"赋"这个称呼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在战国时期,赋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当时主流文体是诗和文这两种,《赋篇》全文也并没有采用赋这一体裁。

真正开创了赋这一文体的是楚国诗人屈原。屈原所创作的《天问》等一系列作品,风格介于与诗、文之间,语言充满诗意与浪漫,铺张恣意之风迎面而来,但这些文章又无法像诗歌那吟唱,只能诵读。

于是后世史学家司马迁选用了"辞"和"赋"这两个词来称呼屈原的作品,赋这一文体才真正出现。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2)

不过屈原作品是后人为其命名为赋的,真正将自己的作品称为赋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正是从司马相如开始,赋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主流文体。

赋代表汉唐文化的载体,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自汉唐以来,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优点,讲究文采和韵律,又吸收了纵横家善用铺张排比的特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酣畅淋漓感,当时的文人中,诗歌虽然兴盛,但只是用于陶冶情操。

真正判断一个人的才识学问则要看他写赋的能力,擅长写赋而不会诗歌的依然是文学大家,但却从未听闻文人有会写诗而不会赋论的。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3)

赋也被称为"汉代五绝"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学符号,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体。这段时期是赋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而赋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 社会的繁荣发展

赋最辉煌的时期是汉、唐两代,而这两个朝代无疑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强汉北驱匈奴,封狼居胥,经略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盛唐威服四海,万邦来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下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最繁华强大的地方。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4)

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自然给文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充足土壤。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奢靡之风盛行,文人的创作自然也从针砭时弊转向了歌功颂德。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散文晦涩拗口,难以传唱,诗歌虽然便于吟唱,却过于短小。既要有鸿篇巨制的气势磅礴,又要有朗朗上口的韵律感与美感,赋这一体裁应运而生,完美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赋的兴盛,根本原因便是社会的繁华。在汉朝之前,中原几乎从未有过如此盛世景象,赋被文人所青睐便是源于对社会发展的歌颂。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5)

铺张、排张、对仗、用典等等手法的应用,塑造的便是赋这种词藻华丽,大气磅礴的文体,而这种文学美感和奢靡繁华的盛世相得益彰。

汉赋注重气魄,有的歌颂帝国的宏伟,有的描述宫闱的华美,有的宣扬汉军的强盛,有的描述百姓的富足。帝朝的盛大强势在赋这一文体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6)

当然奢靡之风的盛行也对赋论的内容产生了影响。早期的汉赋倾向于描述社会的繁荣,物产的丰富,被帝王视作自己功绩的赞歌。

后期的赋论则转为批判贵族的挥霍无度,虽然同样是描述上层社会的繁荣,却是借古讽今,在文章的末尾总会加以劝谏,让人反躬自省,其中的代表作品便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羽猎赋》等。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7)

  • 君王的推崇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帝王的喜欢很大程度上会对社会风气造成影响。西汉时期的众多帝王大多爱好文学,比如汉武帝、汉宣帝、汉成帝等等,尤其是武帝和宣帝两朝,一个是开疆拓土的强势霸主,一个缔造了汉朝最繁荣的盛世。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8)

在这两位强努帝王的引领下,为了讨帝王欢心,不少人开始附庸风雅,达官显贵们也纷纷将写赋当作一件雅事。大量文人被征召入宫,专为帝王作赋,不再像过去那样隐于山林。

而司马相如凭借《上林赋》一文大获武帝欢心,直接被赏赐了高官厚禄,更是极大的刺激了文人们的创作热情,向帝王进献辞赋成为了一时热潮,甚至专门为此制定了规章制度。统治者也借此招纳有才能的文士为自己所用,算是一种挖掘贤能的方式。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9)

在一步登天的诱惑下,大量文人将写赋作为博取功名的手段,借助贵族势力聚集成文人集团,在群体内部的相互交流与竞争更是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赋论的地位大为提升,一跃成为近千年时间里的主流文体。

  • 文学的兴盛

汉唐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朝廷也对文学的发展投入了大量心血。文景之治时期,天下以仁治文治为主,学宫开始出现。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10)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规模宏大的太学,东观藏书数万,集结了当时文化的精粹,同时在各地设立郡学,培养了一大批文人。

而东汉时期太学进一步扩建,屋舍上千,游学的文人多达数万,班固在《东都赋》中称赞"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可窥见当时文学的盛况。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11)

赋的衰退,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难逃衰落的命运

赋的兴盛便是源于社会的繁荣,当繁荣不再,赋论的地位也大幅下降。两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群雄割据混战,赋虽然依旧盛行,却难有汉代的辉煌,内容也从描写盛世转为了哀叹国家危亡,庾信的《哀江南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 失去生存土壤

在经历初唐的短暂复兴后,宋朝的赋论少有名作传世。宋朝时期,经济、文化都极为繁荣,这本应是赋论兴盛的优秀土壤。

但两宋积弱,面临北方的辽、金、西夏的虎视眈眈,宋朝缺乏汉唐的大气磅礴,没有那种无敌于世的睥睨之姿,这种社会气象和赋论的浪漫、气魄、张扬等风格难以并存。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12)

宋朝的赋论仅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少数名作,而且都诞生于北宋鼎盛时期,南宋时期几乎没有足以传世的名赋诞生。

  • 赋论的写作与欣赏门槛较高

赋一向以词藻华丽著称,还要讲究韵律,要求对仗工整,要知道这可不是几十字的诗歌,而是几百字的长篇大论,文章中要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用典等手法,更重要的是在保证华美词藻的同时,还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言之有物,难度非同小可。

能够写出一篇优秀赋论的文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只会单纯地堆砌词藻,内容上却言不知所谓。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13)

同时,能够阅读和欣赏赋论的人也不多,赋论是只属于文人的语言,平民百姓根本不懂也不了解赋没有一定的学识根本不了解赋论中的典故,不明白词句的含义。这严重制约了赋论的进一步发展,使文章只能在少部分人中流传。

相比之下可以吟唱的诗词在流传度上大占优势,"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诗词的生命力旺盛,这也为赋文的衰落埋下伏笔。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14)

  • 文学的改革

随着文学的发展,赋文对于词藻的堆砌让很多文学家看到了它的弊端,那就是追求表面的华美,文章却空洞无物。对于顶级赋论大家来说,将一篇赋论写得有理有据并不是问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做到,这对文坛的风气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因此,唐朝中期,以韩愈和柳宗元等人为领袖的"古文运动"开始展开。所谓的"古文",是相对于赋的骈文而言的。韩愈等人效仿先秦诸子的文章,不受骈体的格式拘束,句式不再要求对仗,创作更加自由。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15)

而且相对于只知道堆砌词藻的赋论,韩愈等人对古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要求言之有物,拒绝华而不实,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古文作品。

宋代欧阳修等人继承了古文运动的思想,再次发动了诗文革新运动,反对晚唐兴起的浮靡之风,着力于反映现实的百姓疾苦令文坛风向再次一清。这两次文学改革对赋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自此之后,醉心于赋文的人大为减少。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16)

而明清时期,经历了元朝的文化断代,再加上白话文的出现,赋文最终在文学史上落下帷幕。白话文通俗易懂,能够在普通人群中广泛流传,赋文的局限性再次表露出来,文人团体和广大民众相比实在是太过小众,赋文作品的流传度远不能和白话文相比,这个时期基本已经没经典赋文传世,偶有赋文出现了也不过是文人墨客的随手之作。

结语

起于战国,兴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虽然在现代已经成为很少见的文体,但在中华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17)

它兴盛于汉唐,见证了汉唐的灿烂辉煌,是我们探寻曾经历史的一扇窗口,尤其是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学体裁,那些经典的赋文会随着中华文明历史继续流传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