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4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 丧乎③?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24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 丧乎③?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

①仪封人:

仪,地名,卫陈边境上的小邑,其地约在今日的开封市附近。

封人,典守边境的小官,其职责为封土植树,以作为两国界标。

②从者见之:

从者,指跟随孔子的弟子。

见之:见音现,之指仪封人。见之是使之见的意思,即把他引见给孔子。古时拜见有身份的人,需要有人通禀引见。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

二三子,指孔子弟子。

患,担忧。

丧,丧失官位。一说为国家丧亡。

④木铎:带木舌的金属铃铛。古代朝廷发布政令,派出使者四处宣教,使者摇动木铎,以召集听众。

【翻译】

仪镇的边防官请求拜见孔子,说:“所有到了俺们这旮瘩的名人,俺从没有见不上的。”于是随行的弟子就把他引见给孔子。他见完出来,对孔子的学生们说:“小哥几个,你们何苦为老师丢了官着急上火呢?这世道乱套好久了,老天爷早晚要派孔大人摇着铃铛来传达上天的旨意。”

【解说】

本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木铎的隐喻:

木铎作为一个符号,其含义有二:一是宣讲传达政令:

《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唐贾公彦疏:“铎,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舌则曰金铎也。”

又:《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以市朝。”

木铎的另一个含义是采诗,实际上是访察民风民情,以正天子得失。

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 窥牖户而知天下。”

又《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本章中“木铎”的隐喻主要跟上述第一种涵义相关,《集解》引孔安国注:“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意即孔子作为使者,受命于天,将替天布道,代天立言。这无异于把孔子直接抬上神位,充当上天代言人的角色。经由此高度符号化意象化的包装和阐释,孔子从栖牺惶惶落魄失意的丧家犬一跃而登手摇木铎口含天宪的圣神风和劝慰师(以上两名均为太平天国杨秀清之封号)。

二,神话与神化:

本章所讲的故事,也许实有发生,更大可能出于孔子弟子们的虚构,目的是为了神化乃师。本章实际上是一则寓言,借仪封人之口宣告先知之下凡,教主之诞生。

按,孔子及其门徒非止是一个教育团体,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以孔子为核心有着共同理想的政治团体。可是面对孔子久不得位或得位很快又失位(“丧”)的现实,孔子本人及门徒内心不免失落和焦虑,本章所述说的寓言或故事,不妨看作是此一政治团体中人为化解失落感排遣焦虑感所做出的另一种努力。如果孔子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有所安放有所作为,那么干脆将之升入神格,先在天国秩序中获得位置与资质,然后携着天命牌照,再返回现世立教说法。

这样一种操作,乃是一种方便法门,一举而三得:一曰化解焦虑,强固自信;二曰建构新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天命的名义为孔子加冕;三曰宣示道统高于政统。应该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包装手法,即使在当时没能立竿见影,但在孔子身后二千余年中大获成功。后世加之于孔子身上的各种阔得吓人的头衔如圣人,素王以及道统的说法等等,恐怕都滥觞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语。

或问:这样一项神化工程是出自孔子的授意吗?不见得,这则故事的出笼也许是在孔子亡故之后,但其中的天命观念跟孔子的主观意识并非没有关系。孔子自述行状时曾说“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又曾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以及“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等,可见孔子自信天命在身的意识非常清晰且强固。这种一再宣示的天赋使命以弘道为己任的观念,不可能不传导及感染到弟子们身上,这也许就是后代门徒造作本章故事以及传播“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预言的依凭,肇端和动因。

三,历史中的报信人:

仪封人,诚为世外之高人达人也。皇侃《义疏》引孙绰的评论:“达者封人,棲迟贱职,自得于怀抱,一观大圣,深明于兴废,明道内足,至言外亮,将天假斯人以发德音乎?夫高唱独发无而感于当时列国之君,莫救乎聋盲,所以临文永慨者也。然元风遐被,大雅流咏,千载之下,若瞻仪形,其人已远,木铎未戢,乃知封人之谈,信于古今矣。”

在本章故事中,仪封人,这个僻处边境的小官吏充当了预言家和见证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的出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圣经》中耶稣降生后前来探视祝福的那几个东方博士。

按,古代典籍特别是史书中类似仪封人这样的预言家或见证人的角色屡见不鲜,试举两个最知名的例子:

《史记·秦本纪》:“(秦献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太史儋预言,周秦“复合”指秦灭周,收九鼎,而“霸王出”指赢政践位。之后两项预言一一应验,此为预言者也。

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遭遇尹喜,诚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因缘,设问没有尹喜要求老子“强为我著书”,中国文化中岂会有道家一派?尹喜与老子相交接,立刻判定其为大宗师,与仪封人见孔子而预言“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十分相类,并且尹喜向老子索求著述,见证了《老子》一书的诞生,此谓见证者也。

仪封人,尹喜,太史儋等可谓高人之外的高人,虽然仅是偶而露峥嵘而已,但他们在文化史上留下的印迹无可磨灭。称他们为预言家或见证者,其实更准确的定位是历史中的报信人,与单纯的信使不同,他们先知先觉,预感预测到变局将至,圣人将出,并将此消息向世人传布。这消息正如春日雷鸣,报告着新世代来临。

四,儒教之天:

本章中之“天”字也十分惹眼,此“天”隐约含有人格神的意味,尽管出自仪封人之口,不能直接拿来做孔子宗教观念的证据,但作为儒教以天为至上神的证明则毫无问题。天为至上神,孔子为教主,并且教主为至上神之代言人,这跟世界几大宗教有什么两样吗?套用上章孔子的话:儒教而非教,孰为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