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面包是真菌还是细菌(发霉面包曾用来治疗化脓伤口)

发霉面包是真菌还是细菌(发霉面包曾用来治疗化脓伤口)(1)

发霉面包是真菌还是细菌(发霉面包曾用来治疗化脓伤口)(2)

❶皮肤癌细胞的剖面。

发霉面包是真菌还是细菌(发霉面包曾用来治疗化脓伤口)(3)

❷胰腺癌细胞。

发霉面包是真菌还是细菌(发霉面包曾用来治疗化脓伤口)(4)

❸乳腺癌细胞。

发霉面包是真菌还是细菌(发霉面包曾用来治疗化脓伤口)(5)

❹受到攻击的癌细胞。(绿色)

发霉面包是真菌还是细菌(发霉面包曾用来治疗化脓伤口)(6)

❺宫颈癌细胞的分裂。

进入2020年,这是人类曾经多次设想过的“未来”。在人类的想象中,当我们到达这个年份时,汽车已经开在天上,我们随时随地坐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有时空隧道,有任意门,机器人直接把我们的大脑与云计算相连接;疾病不存在了,因为人类已经免疫了所有的细菌和病毒,哪怕是癌细胞也能像普通感冒一样轻松治愈……

但当我们从2019年跨入2020年时,才发现,现实依旧很骨感。对于疾病,我们依然有许多感到陌生、束手无策的时刻。

此时,我翻开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DK医学史:从巫术、针灸到基因编辑》,这并不是一本典型意义上的百科全书,而更像一册逸事趣闻录,用非技术性的眼光,去解读这个虽然令人偶尔心生惧意,但在本质上始终充满魅力的学科。

在那从荒诞到科学的5000年人类医学发展史中,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未来,伴随着科学观念的发展,未来的基因编辑、组织工程,将带来全面改善人体健康的新浪潮。

根据“一战”芥子气研发出抗癌化疗药物

如果现在你生病了,你会做些什么?

应该是去医院挂个号,医生问诊之后,做一系列的验血、B超、CT、X光检查。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对病症做出判断,给你开药,进行治疗。

通过选择一系列复杂扫描和影像设备来检查身体内部情况,是现代医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在遥远的古代,面对疾病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态度。

史前时代的巫医将疾病视作对灵魂的诅咒。古埃及人认为疾病是神灵所为,治疗是巫师们的特权。在古希腊,医生是四处游历的怪人,他们更有可能令病人雪上加霜。东方的古老医学则用针灸和艾草,调节体内的“行气”平衡。

中世纪医生曾把水蛭吸血当成万能的良方。到了16世纪,富有革新精神的医生们尝试了药物、炼丹术、占星术、草药学、矿物学、心理疗法和信仰疗法的广泛混合;而科学的血液循环理论,要等到17世纪的人体解剖之后才确立。在消毒、止血和抗生素等基础知识问世之前,外科手术曾是一门行走在死亡边缘的“理发”手艺。而在现代世界,医学已经发展到能够让医生远隔重洋为病人进行远程手术的地步。

医学的历史,一直是人类为生存和健康而战的历史。从古代到今天的医生们,在治愈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充满惊奇趣味的冒险故事、荒诞不经却又鼓舞人心的伟大尝试。

战争和冲突,作为创新和学术的催化剂,推动了医学许多分支的发展。在古罗马禁止人体解剖之时,角斗士们的受伤提供了宝贵的医学观察机会。16世纪,法国外科军医采用了药膏、绷带等创新性医疗用品,这些又从战场上传播到了普通外科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医生们发现芥子气会影响身体中快速增殖的细胞,医学界据此研发出了抗癌化疗药物。就连最致命的武器原子弹,也令医学受益:其作用间接带来了骨髓移植和医学最新研究领域之一——干细胞疗法的诞生。

医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十分惊人。难以想象的是,数千年前的人们就进行了数量惊人的外科手术,比如从史前时代到18世纪一直存在对病人开展的钻颅术。现代医学向霍乱、天花和结核病等古老杀手开战,解码了我们的DNA,绘制了人类基因组,发掘了纳米技术和组织工程学操作的潜能。

从古代文明中医疗之神的传说、中世纪医学的怪异器械,到现代医学中细胞、病毒、基因图谱等,从过去天才而专注但往往孤军奋战的个人,演变到现在配备了最先进技术的专家团队。《DK医学史》作为一本图文书,以时间为线索,用几百幅插图、年表和专业解说,呈现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的世界医学历史进程。珍贵的文献资料与实物照片,构筑起一座袖珍的私人医学博物馆。

发霉面包曾用来治疗化脓伤口

几百年来,为什么有一些偏方推荐使用发霉的面包、蛋糕或水果来治疗化脓的伤口?在肺炎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如何起作用?怎么跟癌症作斗争?免疫是如何运作的?

大多数医学发现是科学家和医生团队兢兢业业、详尽研究的成果。但医学史上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却出于偶然。

1928年,苏格兰医学研究员亚历山大·弗莱明结束假期回到他异常寒冷、凌乱的实验室,注意到一个古怪的现象:其中一个应该生长细菌菌落的平皿中,却有一块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生长细菌。显然,霉菌阻止了细菌的生长。不清楚霉菌是如何落到平皿中的。微小的真菌孢子几乎到处漂浮,但实验室的窗户是固定关闭的。

出于好奇,弗莱明保留了这个平皿,采集样本并培养它们。这是一个转折点。一位来自真菌小组的同事鉴定出这种霉菌是青霉菌属的一种,并暂时称之为“红色青霉”。弗莱明开始通过一系列标准实验,来测试他的发现。他将真菌的提取物提纯成浓缩液,一开始称之为“霉菌汁”,后来称之为“青霉素”。

弗莱明在无意中“撞到”的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这种药物将拯救数千万的生命,直至今日仍是良药。

人们对霉菌杀菌特性的认识,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几百年来,医学专家认为渗出脓汁和排出污秽,意味着身体排出有害物质,偏方推荐使用发霉的面包、蛋糕或水果来治疗化脓的伤口。许多成功例子可能归功于存在于土壤和许多其他地方的一种微小、不起眼的真菌——青霉属霉菌的抗菌作用。

术语“抗生素”(antibiotic)的意思是“对抗生命”,出现于1942年。美国微生物学家赛尔曼·瓦克斯曼首先使用了这个名字,它通常用来指对抗细菌的药剂。

上世纪40年代初,一个团队获得了一种稳定形式的青霉素,它适合用青霉菌进行大批量生产,很快青霉素就被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包括肺炎和梅毒。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更多类型的抗生素。科学家根据抗生素对细菌细胞的作用方式,将其分为几组。

那么问题来了,诸如抗生素一类的药物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许多药物通过冒充控制细胞中特定生化过程的化学物质来起作用。刺激生化过程的药物称为激动剂,而抑制生化过程的药物称为拮抗剂。这是1940年在对磺胺方面的实验中发现的,磺胺是一种与细菌营养物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当磺胺进入细菌时,它取代了营养物质,细菌被剥夺了实际的营养,于是死亡。

癌症不再等同于死亡

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20世纪中叶,所有癌症都等同死亡。公众因癌症的印象和负面想象,会对病人投下意味深长的目光和窃窃私语,仿佛诊断等同于宣判死刑。

但“癌症等于死亡”远非事实,在今天更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患所有类型癌症的成年人,其五年内的相对生存率在50%左右。三十年后,这一群体的五年内相对生存率接近70%。对于儿童,这两个比率分别是60%和80%。其他发达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提升。现在的趋势是一些地区的五年存活率每年提升超过一个百分点。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界对癌症认识水平大幅提高,对其病因有了突破性发现,早期诊断的开展以及更广泛的治疗手段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癌症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其本质都是细胞生长失控后不断繁殖,从而形成恶性肿瘤(肿块),它们具有向其他地方侵袭的能力,因此肿瘤可能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在健康人的体内,每种细胞以可控的、有组织的方式,持续分裂生成更多相同的细胞。当细胞发生癌变,它们将突破这些限制,更快地进行增殖,这会对周围的细胞产生影响,扰乱它们的功能。癌细胞会侵犯邻近的组织。它们会脱离原来的部位,通常经血液和淋巴系统迁移到身体其他部位继续增殖,开始继发性生长。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是癌症的特性之一。

多数癌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人们的寿命不长,癌症因此并不像今天这么多见,也鲜有关于癌症的较为完整的文献记录。18世纪,人们首次发现了癌症病因的迹象。意大利医生贝纳迪诺·拉马齐尼在1713年发现,相比其他女性,修女更容易罹患乳腺癌。他推测,这与缺少性生活有关。18世纪70年代,伦敦圣巴塞洛缪医院的外科医生珀西瓦尔·波特在扫烟囱工人身上,发现了阴囊癌,后来被归类为皮肤癌的一种,也就是鳞状细胞癌。这是首个关于致癌物的经典医疗报告。

19世纪以来,随着与外科相关麻醉和消毒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出现了癌症根治术——切除癌肿,外加周边的血管、淋巴结和癌旁组织。

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和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精密成像技术辅助下的肿瘤单纯切除,辅以相应的化疗和放疗,这种更为保守的手术开始成为癌症治疗的首选。

激素疗法,是癌症治疗的另一个扩展领域。20世纪60年代,人们首次研制出他莫昔芬,这种化合物已成为治疗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三苯氧胺能封闭癌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阻止雌激素的附着,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今天,癌症研究的主要动力是通过寻找癌症的致病原因,以及探究癌症发展的生物学机制,获得更好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疫苗时代,对疾病不再听天由命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接种疫苗。疫苗的出现,让我们对诸如天花之类的疾病不再像古时候那样只能听天由命。

尽管人们知道病毒的存在,但没有人真正见过病毒——直到1939年,人们在电子显微镜下第一次揭开了病毒的面纱。在此之前,研究人员依靠光学显微镜不足以看见极小的微生物。人们已观察到细菌,但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如天花、狂犬病、麻疹、腮腺炎、肝炎、流感等,研究人员实际上一直在盲目地工作。

细菌不仅存活于细胞间,若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和生存环境,大多数细菌能够存活,并独立于其他形式的生命进行繁殖。与细菌不同,病毒必须入侵活细胞进行复制,而且,病毒几乎不算是“生命”,因为大多数时间下,病毒是不活跃的,只有复制时才是活跃的。最重要的,也是逐渐明确的是:能杀死细菌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病毒、细菌、血型不匹配的血细胞、器官移植以及其他人体外来物质,表面都有被称为“抗原”的物质。人体的免疫系统不断地寻找这些抗原,通过B细胞检测它们,B细胞是白细胞的一个子群,又称为淋巴细胞。B细胞会产生大型Y形蛋白质分子,也称为抗体。千百万的抗体散布在人体血液中,抗体顶端的化学结构有许多种,因此,当病毒或细菌入侵时,部分抗体能与病毒或细菌的抗原相结合。这使特定的B细胞转变为浆细胞,“勤奋”的抗体工厂,它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攻击或摧毁入侵者。其他B细胞转变为记忆细胞,并在体内保留数年。以后如果再次遭遇相同的微生物,这些B细胞将把它们识别出来,在它们对人体造成伤害之前清除它们。

免疫,意思是对感染具有抵抗力。免疫可以自然产生,或通过注射疫苗的方法诱导产生。疫苗的接种,是将有害抗原引入人体,从而使免疫系统与它们战斗,并清除它们,使人体对这种疾病产生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是将现有的抗体注射到体内,这种方式提供快速的保护,但效果只能持续数周或数月,因为抗体会降解,无法自动更新。

20世纪上半叶,自研发出天花、狂犬病两种开创性疫苗以来,研究人员又努力研制出白喉、肺结核、破伤风、骨髓灰质炎、百日咳、黄热病和其他主要传染病的疫苗。他们的研究,帮助人们理解抗原—抗体机制以及人体免疫系统深刻的复杂性,在今天,仍给人们带来惊喜。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储文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