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

作者:3006有点长

二战期间,轰炸机部队是至关重要的一支作战力量,例如战争中后期盟军轰炸德国工业城市摧毁其军工生产能力、美军轰炸日本迫使其投降。但是,轰炸机机组人员的生存处境少有人关心。

事实上,二战时轰炸机成员的作战伤亡率极高,盟军的轰炸机部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人能活着看到战争结束。敌军地面的高射炮、空中的拦截战斗机,以及恶劣的空中环境等等,无不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地面高射炮部队

高射炮是防空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二战时德军有规模相当庞大的高炮部队。在1944 年初,德国本土部署着超过2万门高射炮,其中有三分之一为重型高射炮。

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1)

被高射炮击毁的盟军轰炸机

1944年,德国高射炮部队平均每月消耗300万发炮弹,由此可以想象出其可怕的火力密度。当时德国空军主要装备5种口径的高射炮:20毫米、37毫米、88毫米、105毫米和128 毫米,可以构成包含各个层次的全面火力网。尤其是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射高可达10,000米,最大射速14发/分。巨大的口径赋予其强大的威力,甚至出现过一发炮弹炸伤3架B-29的极端战例。

高射炮在防空作战时,一般不是直接命中来毁伤飞机。而是指挥地面的炮群向轰炸机预计通过的路径上发射密集的炮弹,装延时引信来让炮弹恰好在飞机经过的高度上爆炸,每发炮弹爆炸都会有相当大的杀伤半径。这样就可以在轰炸机周围形成密集的弹幕,轰炸机群不得不在满天爆炸的炮弹之间穿行。

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2)

兰开斯特轰炸机穿越高射炮的弹幕

机舱的四周响彻炮弹的爆炸声,爆炸的火光闪得人头晕目眩,空中充斥着烟雾和弹片,地面探照灯的光柱在空中摇晃,爆炸的冲击波让机身剧烈震颤,还有敌方升空拦截的战斗机不时袭击着轰炸机。受到重量限制,二战时的飞机机舱大多只有一层薄薄的金属蒙皮,横飞的弹片可以把机舱打一个对穿。

在这样的环境下,机组成员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祈求上帝,能不能活着通过全凭运气。甚至此时他们还不能逃离这片空域,必须继续沿着预定路线前进,并且在目标上空完成投弹才能返航。

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3)

德军截击机拦截盟军轰炸机

敌方拦截机

敌方除了地面的高炮部队之外,还会出动战斗机进行拦截。相比于轻盈灵活的战斗机,轰炸机就像是笨重的钢铁巨兽,机动性差无法闪避,而且还需要沿着预定路线,不能擅自转向脱离。接近目标时,己方护卫的战斗机往往已经由于航程的限制返航了,轰炸机只能凭借自卫机枪的火力,一边摆脱战斗机的追击一边继续向目标前进。场面酷似非洲草原上狮群追逐撕咬大象。

虽然轰炸机上大都配备有炮塔,但由于口径和机动性的限制,还是无法和战斗机抗衡,只能起到有限的自卫和驱逐的作用。而且由于炮塔数量有限,还是会留下很多射击死角,给敌机留下可乘之机。会有无数战斗机在空中疯狂地追逐攻击轰炸机,发射的大口径子弹和机炮炮弹可以直接穿过整个机舱,遇到机组成员就会血肉横飞。

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4)

日军拦截投弹中的盟军轰炸机

即使后期美国的B-17和B-24轰炸机上配备了超过十挺重机枪的强大火力,还是很快被德国截击机飞行员找到了可乘之机,他们采取命中率高的迎头攻击战术,专打轰炸机防御较弱的正面,或集中攻击编队最外围的轰炸机,冲散轰炸机队形后逐一猎杀,并加装大口径机炮和空对空火箭弹提高杀伤效果。事实证明轰炸机的自卫火力终究不是战斗机的对手。

设置炮塔还会使操作机枪的机枪手处于极大的危险中。例如尾部机枪手,由于战斗机往往会选择咬尾攻击,所以位置恰好处在机尾的机枪手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在1944年盟军对德国发动的大规模空袭中,许多轰炸机返回后,尾炮塔里只有机枪手的尸体了。

另一个更可怕的位置就是B-17的机腹机枪手。球形的机腹炮塔悬挂在飞机外,机枪手与外界呼啸的敌方战斗机和不断爆炸的高炮炮弹只隔着一层有机玻璃,无论是心理压力还是实际上的危险都是极大的。早期型号的机枪手是在起飞前从机舱外进入炮塔的,只有降落后才能出来,从起飞到降落都只能待在这2.3立方米的空间里。

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5)

B-17机腹机枪手要在地面进入球形炮塔

虽然后期经过改进,使得机枪手可以从机腹炮塔进入机舱,但在经过防空炮火的猛烈轰击和敌军战斗机的攻击后,炮塔常常会卡死,直到降落后机枪手才能在地面人员的帮助下出来。隔着一层有机玻璃直面敌方炮火还不是最恐怖的。一旦遇到不得不弃机跳伞的情况,球形炮塔中的机枪手需要先爬到机舱背上降落伞包,然后才能跳伞逃生。

另外轰炸机降落时,腹部炮塔与地面的距离仅有30厘米,一旦飞行员失误,机腹机枪手就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地面上压成肉泥。

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6)

在着陆时被压扁的球形炮塔

返航路漫漫

即使轰炸机能侥幸逃过高射炮弹幕和敌方战斗机围堵,投下炸弹开始返航,能否能回到机场也是一个未知数。从这样的炼狱中飞过,飞机仍完好无损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可避免地会被击伤。

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7)

兰开斯特轰炸机被击毁的机尾炮塔

如果遇上油箱被打穿导致燃油不足以支撑回到机场、有发动机被击毁导致动力不足(二战时的重型轰炸机都是多发的)、雷达被打坏导致迷航等等情况,飞机支持不下去时,机组要么跳伞逃生要么迫降。如果在己方国土跳伞还算幸运,可以顺利返回部队。

一旦在敌占区跳伞,等待他们的往往是被俘然后投入战俘营。选择迫降的话,全机组的命运就都托付给飞行员了,选择场地、实施迫降,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还有的飞机投弹舱卡死无法投下炸弹,只好带着炸弹返航,先在机场上空盘旋等待着机场疏散人员。一旦炸弹在着陆瞬间由于冲击力投出爆炸了,将摧毁整个跑道。

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8)

兰开斯特轰炸机被击毁的机尾炮塔

其他因素

除去敌人的火力,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危及轰炸机机组成员的生命。

轰炸机往往排成密集的队形前进,大机群集结时,多个方向的轰炸机汇集在一起,操作不慎的话可能会发生编队里两架飞机相撞的事故。投弹时甚至发生过上方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击中下方轰炸机的情况,实在是死得很冤。在激烈的空战中精神紧张的机枪射手不免会击中附近的友机。一架飞机发生爆炸也有可能殃及编队中的其它成员。

轰炸机往往在9千~1万米的高空中前进,二战时的飞机不是全密封的,成员需要防寒服和氧气面罩才能在低温缺氧的机舱中存活下来。即便有配备电热防寒服等装备,还是有许多机组人员会被冻伤甚至截肢。

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9)

侧射机枪手穿着厚厚的防寒服,带着氧气面罩

生存率极低

正是由于如此多的危险因素,轰炸机部队和空降兵、潜艇部队一起,成为二战阵亡率最高的三个兵种之一。

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盟军空军共出动轰炸机144万架次,损失2万架,轰炸机的平均寿命只有160天。英军轰炸机机组人员总数达到12.5万人,截至战争结束时有72%的人员阵亡、被俘或失踪,其中有约5.5万人是直接阵亡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B-17重型轰炸机共生产了12700架,据统计有4735架毁于战斗之中,损失率高达37%。英国皇家空军规定轰炸机组人员执行25次任务后就可以退役或者调去其他岗位。有一个名叫「孟菲斯美女号」的机组因为完成了25次任务全员毫发无伤,而声名远播传为佳话,从侧面可以看出轰炸机乘员的生还率之低。

在著名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主角约瑟连就是二战美军部署在欧洲战区的轰炸机机组领航员。在小说的最后,他的战友有的死于高射炮弹片,有的在后座机枪位上被打得内脏流出防弹衣,有的海上迫降后不知所踪,让人倍感凄凉,而这也正是二战盟军轰炸机成员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