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美国的经历(王小波赴美留学受辱)

1984年,王小波开始忙活出国留学事宜,妻子李银河先他两年去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当时国内的政策是,大学毕业后要在国内服务两年,否则不得出国,所以当时王小波就没有随李银河一起去。

好不容易熬了两年,一想到能和妻子一起学习,王小波内心有点小期待,可是出国手续实在太难办,几经周折,都没成功。

王小波在美国的经历(王小波赴美留学受辱)(1)

幸运的是,后来国家政策松动了,允许伴读。王小波就拿着李银河所在学校的入学许可,才成功办理了签证。

王小波赴美后,俩人的日子一度非常拮据。他还不得不放下身段,去中餐厅打工交学费。

妻子李银河看懂了王小波的苦闷,舍不得让他干粗活,于是,俩人就靠着李银河每月300美元的微薄奖学金艰难度日。

可是因为贫穷,王小波也是受尽了屈辱,曾经,王小波就遇到一个老美,公然欺负他没有钱交学费,指责他要资助。

这番话听得王小波脸都气紫了,当时他甚至都有学习“泰拳”的想法,不过后来想想自己来美国不就是为了张文凭嘛,也就忍一忍,放下一时的清高了。

王小波在美国的经历(王小波赴美留学受辱)(2)

在学业上,王小波也不甚顺利。

他曾在人民大学学的是商业和经济学,他的数学和统计学的功底比经济系一般的学生都强。并且王小波还会编程、也懂汇编语言、学过硬件课程,做过统计项目。

但是他在美国联系学校时,却因英文差而屡战屡败。

后来想读数学,又因没有数学背景而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王小波只能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系留下了国学硕士文凭。

但没想到,这个选择让他遇到一生的贵人,也就是他的导师许倬云。

许倬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王小波的影响极大。当时,许倬云就很看重王小波,经常找王小波谈话,一谈就是一整个下午。

王小波在美国的经历(王小波赴美留学受辱)(3)

后来王小波在杂文中常常谈到的自由,民主,科学等话题,他的这些看法很多都受到许倬云的影响。

当时王小波潜心创作《黄金时代》,许倬云还曾指点过他!他甚至还帮王小波改过文章,王小波听从许倬云的意见,在淬炼文字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所以王小波后来的作品中,文字功夫就非常高超了。

而《黄金时代》最终得以在台湾出版,甚至获奖,也受益于许倬云的推荐,这些都是后话了。

虽然历经磨难,但是李银河的支持,却给了王小波巨大的心理安慰。

李银河自始至终相信王小波的文学才能,她还曾说,如果我们国家有人能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么王小波就是有这种可能的一个人。

尽管王小波由于英年早逝而没能得到这个奖项,但是看王小波的作品,他的确是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名作家。

总之,这段留学经历是心酸的,但也是快乐的!

王小波在美国的经历(王小波赴美留学受辱)(4)

1988年,李银河获得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王小波获得硕士学位,李银河进入北大社会学所,而王小波则先后进入北大和人大当讲师。

后来随着《黄金时代》在台湾的出版和获奖,王小波正式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然而在许多人眼里,王小波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殊不知他同时还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杂文写作者。他随手写来的杂感充盈着思想的智慧,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杂文是针砭时弊,抨击社会关切民生的一种文体。很多身处体制内的当代中国作家,其实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表达自由,而王小波却是个例外。

自从他辞去人大教职后,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他的身上就卸去了体制的盔甲,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自由。

王小波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自诩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从他的杂文中可以窥视王小波对世事的态度,当然还有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对社会的责任与良知。

在当时,王小波的杂文就颇具影响力,甚至“一文难求”。但凡能得到王小波一篇杂文的编辑,甚至都会激动地流出眼泪。

王小波在美国的经历(王小波赴美留学受辱)(5)

王小波的杂文没有深奥难懂的术语,俗字俗语随处可见,其中还包括一些荒唐经历笑话故事以及各种各样的调侃,这些都成为王小波杂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比如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他讲述了“大革命”时期一头猪的趣事。

王小波以猪“自喻”,想要表达自己对不自由生活的反叛,他对猪的形容有“猪兄”、它“跑得潇洒之极”、“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戏谑的语言,十分精彩。

王小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推出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它的“叫声”惊醒了浑然不觉的人们,王小波希望人们有智慧,能自由独立地思考,反对别人的安排和设置,以及灌输。

王小波在美国的经历(王小波赴美留学受辱)(6)

王小波的杂文还充满了理性论证,这与他的家庭环境不无关系。

王小波从小就受过极严格的逻辑训练。他的父亲是人民大学逻辑学教授王方明,曾经被请去中南海讲授形式逻辑。而哥哥王小平则是我国逻辑学泰斗沈有鼎的弟子,专攻数理逻辑,曾获美国图兰大学哲学博士。

对于很多“大问题”的困惑,王小波总能给出一针见血的答案,令人醍醐灌顶。

如《工作与人生》中,他主张把工作作为人生乐趣,作为人生主要的主题。如《东坡与东坡肉》中,它区别了对问题本身和对于这个问题有关的名人感兴趣的兴趣。

他的杂文展示了理性思维的乐趣。

除此之外,王小波的文章中更是金句频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在《黑铁时代》里的那句: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还有那句: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句句掷地有声、引人深思,又颇具理性。

王小波在美国的经历(王小波赴美留学受辱)(7)

王小波写杂文的那种文字风格,说话的方式,都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很多人甚至都认为,要了解王小波,就该从读他的杂文开始,继而再看他的小说。

许纪霖先生就曾说:王小波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理性那种清晰的冷静的英国式的经验理性。

智慧、理性、有趣,是王小波一生的追求!他在畅销不衰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中,就曾写道: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在那个禁锢的、闭塞的年代,王小波将思考的乐趣、自由的思想,写成一篇篇犀利、机警的文章,一次次洗涤人们的灵魂。

《北京青年报》评论道:“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

在文化圈,王小波更以“精神教父”的面目出现:

王朔、麦家等大咖,谈起他无不叹服。高晓松更是对王小波称赞不已,他说:“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王小波在美国的经历(王小波赴美留学受辱)(8)

只可惜,王小波英年早逝,1997年的一个夜晚,小波因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然而,他的作品仍常驻人间,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深的警醒意义。而我们对王小波最好的纪念,就是阅读他的作品,一辈子很短,让我们和有趣的王小波在一起。

推荐王小波的杂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让你的生活充满理趣,洞悉人生,体味不同的人生!

另外,还有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其中包括被视为“宠儿”的《黄金时代》,还有《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黄金时代》,王小波前前后后修改了20多年才完成,因其铺天盖地的性描写,在内地一度难以出版,后来在王小波去世后,才慢慢大放异彩。

在我看来,王小波的作品是时代的解药,唤醒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它曲径通幽,洞悉人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最后用小波的一句话结束此文,也同样送给迷茫在这个“无智”世界中的你。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王小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