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前一天还有寒食节(上巳寒食清明)

□李建中清明,又叫三月节、祭祖节、踏青节等,时间在每年仲春与暮春之交,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清明既是春天的一个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什么清明前一天还有寒食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什么清明前一天还有寒食节(上巳寒食清明)

为什么清明前一天还有寒食节

□李建中

清明,又叫三月节、祭祖节、踏青节等,时间在每年仲春与暮春之交,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清明既是春天的一个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

作为自然节气的清明,在先秦时期便已存在。早期和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生产性的农事节气。这个时节,南方地区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出春和景明之象;北方地区陆续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草木萌动,正是春耕、春种、春管的大好时节。在川渝农村,世代流传着“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种菜,有吃有卖”“清明种瓜,车装船拉”这样的农事谚语。在全国各地,也流传着很多总结清明时节气候、物候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谚语:“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冷,好年景”等等。

龚武 制图

与清明节气同时并存的,还有上巳节和寒食节,节期与清明节气相邻,它们恰如三条并行流淌的河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清明逐渐吸收了上巳节、寒食节的内容,原本并流的三条河水汇合在一起,以“清明”之名流淌至今。合而为一的清明节,在继续作为农耕节气的同时,还成为了人们寄放情感和享受春光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赏春是清明节的两大民俗文化主题。

上巳节:洗浴祈福、宴饮游乐

卢春阳 摄

古人有春天临水洗浴以去除不祥的传统,称为“禊祭”或“祓禊”。上古时以干支纪日,祓禊的时间早期为三月上旬的巳日,故称为“上巳节”。后来,节日时间逐渐固定在三月初三日,故又称“三月三”等。这一天,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到水边去洗浴,以去除污秽和不祥,让灾厄与疾病随水而去。

上巳节正值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相约来到水边洗浴。魏晋以后,社会上流行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上巳节禊祭的内涵大大减弱,而赏春游乐的意味逐渐浓厚起来,并派生出野炊宴饮、曲水流觞等民俗活动。与此同时,其节期也逐渐固定在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记的便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他和谢安等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溪水边曲水流觞、宴饮集会的场景,被后世传为佳话。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记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话语。“曲水”,是指在风景秀美的地方挖渠引水回环绕行;“流杯”又称“流觞”,是指将酒杯放在上水处,任其顺着“曲水”漂流,漂到谁的面前,就轮着他取杯饮酒。

唐朝时,上巳节成为非常隆重的节日,内容除祓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便描述了上巳节的盛况。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二》中有“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之语,说的正是唐朝时在上巳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到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

在古代,上巳节还流行斗草、戴柳等民俗活动。唐朝时斗草的方式有文武之分:“文斗”是互相比试谁采摘的花草种类最多;“武斗”则是比试各自所持草茎的韧性,方法是将草茎相交结,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先断者为负。至于戴柳的风俗,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有唐中宗在三月三日赐给侍臣细柳圈的内容,还说戴了之后可以免遭蛇蝎之类的毒虫。

到了宋代以后,上巳节在北方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在西南部分地区仍有流传。至今流传于云南傣、阿昌等民族中的三月三泼水节,其源流与上巳节有一定关系。至于流觞聚会的禊饮风俗,宋以后各地都少有流传了。对此,范成大还怀着不舍的心情写道:“三月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嘉节弃如土。”在上巳节之名逐渐消散的同时,其民俗活动逐步融入到了清明节中。

寒食节:禁火冷食、缅怀祖先

寒食节,又名禁烟节、熟食日等,也是古代三月的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的时间在冬至后的第105天,隋唐时多将其定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寒食节的主要民俗,是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有着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禁火、改火的习俗。在新火未到之时,人们只能吃早就准备好的冷食,故称寒食节。据《周礼》记载,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也易引起山火。于是,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这便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方式度日。

暮春来临时为什么要禁火呢?一说是这个时节在天象上“大火”星开始出现在南方天空,人们如果用火的话易发生火灾;一说是古人用火采取的是保存火种不灭的方法,但长年不灭的火种又可能成精作祟,因此每年仲春暮春之交就应该灭旧火换新火,也就是“改火”。但在民间,影响更深远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贵族,跟随晋文公重耳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其间在缺粮挨饿时,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掌权,遍赏随从臣僚,却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秉性清高,于是携母隐居到绵山上。晋文公知道后再三请介子推出山都没成功,便放火烧山逼他出来,谁知介子推坚守不出,竟被烧死在了山里。为了悼念他,晋文公就下令禁止在介子推被烧死的日子里生火做饭。于是,禁烟冷食的寒食节便成了纪念和缅怀介子推的节日,后来又逐步把纪念介子推与早已存在的扫墓祭祖习俗结合在了一起。

唐朝时,寒食节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还保留着皇帝赐百官新火的仪式。唐末时,寒食节影响渐小。到宋代,寒食节的名称还会被人提起,比如苏东坡便写有著名的《寒食贴》。宋以后,几乎没有关于改火风俗的记载了,寒食节的内容逐渐融入到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除了早期的禁火冷食、后起的扫墓祭祖外,历史上还有荡秋千、掷骰子、抛球、打马毬、蹴鞠、斗鸡、踏青、插柳、放纸鸢、吃枣团等民俗活动。与此同时,寒食节还有多达数十种的的节令食品,一些品种流传至今。

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赏春

上巳和寒食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常常重叠,寒食和清明又紧紧相连。所以,三个节日在唐代便已基本融合在一起了,清明节逐渐包容了另两个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

宋代时,上巳节已基本退隐,寒食节禁火改火的习俗基本消失,原本并行奔流的三条河水终于合而为一,汇成了清明节这条大江流淌至今。此时的清明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节气,而变成了一个盛大的民俗节日。但“清明”没有脱离原来节气的时间和名称而成为另外的民俗节日,而是以一种“大江纳支流”的姿态,把上巳和寒食两个节日的诸多民俗活动收纳到自己名下。这以后的清明节日,具有了农事节气和民俗节日的双重内涵,其民俗活动异常丰富,祭祖和踏青是其中的两大主题。

扫墓祭祖。清明祭祖的特色是墓祭,所以被称为扫墓。墓祭的风俗起源很早,秦汉时已成为重要的礼俗活动。发展到现代,清明节还是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节日,同时也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回乡扫墓祭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清明扫墓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赶在雨水之前为先人洒扫修葺坟墓;二是供奉祭品,焚香烧纸,叩头行礼祭拜。在四川民间,扫墓的时间是以清明节前一周为好,通常不在清明节当天或节后。

踏青赏春。踏青,又叫“踏春”“探春”等,指春天时到郊外田野踏着青草赏春游玩。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候、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此时春光明媚,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游的大好时光。与此同时,扫墓之余人们因利趁便,也是踏青赏春的一个理由。

清明会。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川渝地区清明节盛行打“清醮”和办“清明会”的民俗。清醮原本指道士在庙宇设坛祈求一方太平、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后来通常指民间举办的清除疾疫、送“瘟神”的祭祀活动。在水陆码头和大的集镇,清明会常常连续举办多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类小吃摊点、农副产品、杂耍玩意儿,应有尽有,目不暇接。

插柳戴柳。清明节一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为什么清明节插柳戴柳呢?一种说法是为了驱鬼辟邪,民间普遍认为柳树枝有驱鬼驱虫和辟邪的作用;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的介子推。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柳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清明时节正是柳树发芽抽绿的时间,新发的柳枝插到哪里都能活,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冷食野餐。清明的冷餐习俗,首先是来源于寒食节的深远影响;其次是扫墓祭祖的食物不能扔掉,在顺道郊游时野餐,自然是吃冷的了。在山东泰安,一直有清明节用冷煎饼卷生苦菜吃的习俗,据说吃了眼睛明亮;在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艾草糕等。在今天,清明扫墓踏青的人们依然常在郊外聚餐,也多是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

吸收了上巳节和寒食节内容后的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斗鸡等等民俗活动。从诸多民俗文化活动看,清明节是庄重肃穆的,也是热闹欢快的;清明节既表达着我们对祖先的敬重和缅怀之情,也代表着我们战胜悲伤和困难的勇气以及拥抱春天、积极向上的心态。

链接:

上巳节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

——出自唐代崔颢《上巳》

“上巳”意为“上旬巳日”。魏晋时期,将上巳节的时间固定在农历3月3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到了唐代,因为三月三靠近清明,有时候甚至会重合在同一天。于是,上巳节的一些活动就渐渐转移到清明,两节一块过,上巳节的内容则逐渐从节令文化中消隐了。

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自唐代韩翃《寒食》

寒食节在冬至后第105天,又称“冷节”“熟食日”“禁烟节”。一说是古人取水用火不方便,特别是火,一旦打出来之后,便加以保护。到了寒食节,灭掉旧火,提取新火,以示除旧迎新。二说是民间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而设定的节日。后来,因寒食、清明离得太近,唐代宗大历十二年诏令:“自今而后,寒食同清明。”从此,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确定寒食、清明两大节日融合。

清明节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出自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又称三月节、祭祖节、踏青节等,清明节气的时间,在干支历每年的三月初。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