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塞变道最佳方法(频繁变道甚至加塞)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加塞变道最佳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加塞变道最佳方法(频繁变道甚至加塞)

加塞变道最佳方法

我们在城市道路里面开车的时候,经常看到所谓的老司机,一下子从左边这条车道变到右边,一下子踩一脚油门再从右边变到左边。

左窜窜右窜窜,左窜窜右窜窜,然后这个车子 “哗” 就这么往前面开走了,这个是被称之为车技好。

那么这样频繁的变道或者说加塞,是不是真的可以让我们以更短的时间达到目的地的呢?今天我们来琢磨一下。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加塞?

国内传统观念是只要不超速就好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干这件事情。那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内教车子强调的是你不要超速。

比如说这条马路限速是80公里,你要是开到个90、95,那是要吃罚单扣分扣钱的,但是如果不到这个80,好像我开什么速度都可以的。

不超速开多慢也没关系

你在80公里每小时的这个高架路上面,开个60,开个55,开个30好像也没有人来管我的,也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

我出门之前家里人还特意叮嘱我一句,你回家路上开得慢一点,平安最要紧了,这个车祸,十祸九快了,就是这么一个文化。

开的慢导致道路通行效率低

但其实正是因为大家都不能开到一个接近于限速标准的一个比较快的速度,这么参差不齐的40公里每小时也有,80公里每小时也有,让整一个道路的交通效率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或者说是下降。

那为什么我们大多数国内的驾驶员都不能这么卡着限速开呢?这里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基本上是这么几个情况。

遵守交规最重要而不是慢

一个就是前面说的这一些大家的所谓的常识,十次事故九次快,你开得快就会出问题。你出门的时候开得慢一点,周围人对你的关心都是觉得速度越快越危险,速度越慢越安全。

我说得极端一点,走在路上也有交通风险的,这和安全没有关系。你想想人家国外出门的时候怎么讲的?

不是说你出门你开得慢一点,是你出门了,你开得规矩点,是守规矩,守交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路上小货车多,车况差动力弱

除了刚才说的大家的常识观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现在很多路还是有这种小货车在那边开的,小货车它主要是这种商业用途的,保养也不会特别的及时,更不会有什么爱车如命的这种时候,会动就可以了。

那这个定期保养不去做,或者说是车子养护不是很好,往往这个车子的动力也不是特别的OK,你想跑快,说不定也是跑不快。

本来这种小货车开到个80公里每小时,已经是差不多百分七十的动力用掉了,现在保养一做一弄开个60,就相差个20公里每小时,这就比较郁闷了。

那你这里开个60,我这里开个53,他那边开个73,顶在一块,大家还是以最慢的速度在那边前进,所以说,看到这种车子不能忍,变道、超车这么塞上去。

有些道路限速不合理

还有就是说这个路,有时候本来的设计也是不太合理的,比如说我们这种高速公路,你最左边的那个超车道,它说最高120公里每小时,大家都是盯得紧紧的,但是最低限速它只有60。

这个你120公里每小时往前面开,前面那辆车如果是只有60公里的那个速度的话,那基本上就像迎面相撞一样,这种设计不是很合理。

部分高速最低限速已改为100

我是觉得现在有部分高速已经开始改了,最高是120,最低你要开到100。像这种的话,相对来说效率就会好一点了,但毕竟这种路还是少了,大多数人看到前面的车子开得不快就立刻变道,变到前面去了。

那这么左变变右变变,频繁地变道超车,按理说把慢的都超上去了,那我应该比人家更快来到了,对不对?

变道加塞真的会变快吗?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有一些研究员在1999年做了一个研究,我查了查资料还真是有。

他们的结论是,来回变道,其实并不会让你更快地达到目的地,而且还会让车上的人面临额外的车祸风险。

感觉快主要是错觉

他这个研究上面主要的观点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说当人们在拥堵路段上面开车的时候,总是会感觉到另外一条车道的速度更快。这个实验下来证明这其实是一种错觉,这个错觉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呢,人们总是期望看到另一条车道上的车速比自己慢,所以说特别注意那些超过自己的汽车,于是就会感觉到这超过自己的车子要比自己超过别人的车子要更多。

自己的车慢就感觉别人的车快

那么开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这种停着,堵着的这种时候,才会有这个闲心去看看隔壁车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不对?

那由于你自己这个车子是非常的慢,甚至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时候,那你也会感觉到旁边,这些在动的车子不停地在超越自己,刷刷刷过去。但其实堵车的时候超过你的车子的速度,有可能也就是5公里10公里,并没有那么快。

堵车时会感觉边上的车很快

那各位朋友你们可以去尝试看一看,你如果正常在畅通的或者说是五六十公里每小时在开的速度的时候,你瞟一眼隔壁车道的车子,它其实不会刷刷刷比你快很多的。

倒反而是堵车的时候,一辆车慢慢地超过你半个身位,两三辆车慢慢慢慢地往前挪了一挪,然后它停着了,轮到你再走的时候,你会觉得前面好像是不是很堵?

我边上的车子已经过去很多辆了,这个其实是跟我们人的感知和心理有一定的关系。

实际测算结果变道加塞并不快

然后他们是掐着表来测的,一个是频繁变道,变来变去开的,一个老老实实跟着车流走的,算下来的时间基本上是差了不多的。那么你频繁变道,除了不能更快以外,还增加了你在路上的这种安全风险。

变道加塞有什么坏处?

变道时车子最容易受伤害

首先第一个,你只要开始变道了,你这个车子所处的位置,基本上是会成为相邻两个车道中最容易受伤害的一辆车。什么意思?

你左右两车道,你一撇在中间,左边的车也可以撞你,右边的车也可以撞你。你这个被撞击的面积就变大了,几率当然也会上升。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这么变来变去的话,有可能让原本比较复杂的路况,变得更复杂了。

导致整个车流更慢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整个车流里面的驾驶员,都要努力地去判断这个车距,你这么变来变去,人家就要留更多的空间来应对你的这种特别的行为。

要万一你撇过来了,我是不是要刹刹车?万一你冲过来刹不牢怎么办?那这个车队就越拉越长,越拉越长。

反过来说,我不想让你插。我一个劲往前冲,一个劲往前冲,不想让你加塞进来。万一冲的时候你也刚好插进来,他又刹不牢,就撞上了。

后视镜容易有盲区

第三个,每辆车其实都有自己的盲区的对吧,你如果在并线的时候你幅度小一点,你看后视镜还稍微好一点,你如果是幅度大,或者说是你这个变的角度特别厉害,你有可能就看不到后面车子的这种动向。

而且后面的车子它也有盲区,有可能也看不到你的动向。好了,这两个盲区一重叠,你这个出事故的几率就大大的增加了。

频繁变道反而会添堵

那如果是从整一个社会和交通流畅道路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频繁变道加塞,简直就是在给马路添堵。

这么一个事情,日本人当时专门做了一个实验,他这个实验方法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他就是搞一个空旷的场地,画了一个大圆圈,里面放了20辆汽车,就绕着这个圆圈这么循环的在那边绕圈开。

那如果大家每一辆车子的速度,都是一样的情况下呢,谁都碍不着谁,都能很流畅地开到标准的限速,或者说是实验当初要求规定的速度,比如说60公里每小时。

有人刹车就会变慢直至堵塞

但是只要前面有一辆车子,刹车这么踮了踮。后面那个车子马上就会警觉,怕撞上去,也踮一踮,每辆车子后面都踮一踮,踮一踮,踮一踮。你的速度就从60公里变成了55,45,35。

最后竟然堵牢了。这个真的是不试不知道,如果不停的有车子在那边刹车,那整体的车流速度就会几何倍数的下降。

这有点像蝴蝶效应一样的,扇一扇翅膀,那边龙卷风都来了。你这里刹车踮一踮,整个车队全部都会慢下来了。

加塞会造成后车急刹

我们在路上开,除了预见安全风险,或者说是要转弯减速以外,我们刹车最多是在什么时候踩,就是有车从边上“抓”一下插进来的时候嘛。

他插进来的速度很快,然后这个车流速度又很慢,那相当于就是开到你面前闷了脚刹车,你怕追尾,你又跟着再踩刹车,你再刹车,你的后面的人又继续刹车。

影响道路通畅程度

那真的是有一点吃力不讨好,整体地影响了我们整个路面的道路利用率和交通流畅程度。所以各位朋友,我们在路上开,你只要老老实实地跟着自己的车道开就可以了。

这么频繁的加塞变道,它不会让你更早的到达目的地,反而是让你面临了更大的交通风险。

甚至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像你一样,在那边加塞,更多的人在那边踩下了刹车,原本能走的路,都有可能会堵牢了。

科学使用车道,道路更畅通

各位朋友,开车的时候,平安很重要,自己的心情很重要,效率当然是开车大家最追求的一项东西。

但这个东西一旦放到马路上面,就不是每一个个体,每一辆车子的驾驶员车技好不好,性能好不好的问题了。

5万块钱的车子堵在那边,你500万的车子该堵还是堵在那边的。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科学的按照自己的车道,这么规规矩矩地往前开,这其实不光让自己变得更快,也让别人变得更快,何乐而不为。

发生事故后应该如何拍照取证?

各位朋友,你有没有加塞别人的时候啊?你碰到那些时候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周围的人是怎么看你的?你想对他们说一些什么话?

关键词:事故

加塞不仅造成道路拥堵,还容易发生事故,那发生事故后应该如何拍照取证?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干货,想要知道很简单,你只要到我们「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事故」就可以知道了。

「备胎说车」每天都会有一段超过60秒的汽车实用小干货,每天听一点,轻轻松松懂汽车不是挺好的嘛,「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