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

终于迎来了春秋战国终结篇,赶在中秋节之前整理完,祝阅读到的各位中秋快乐呀~记得吃月饼喔~

好啦,那我们开始继续整理战国历史吧。

一、战国四名将:公元前278年

战国四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

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可惜的是,所选的四人都是战国后期的名将,战功都很伟大,却没有军事著述。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1)

1.1、廉颇

廉颇(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晋系金文作“杜波”,山东德州(一说山西太原、运城)人,被封为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

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晚年时,因不受赵王重用而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去世后葬于楚国国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2)

1.2、白起

白起(约前332年-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穰侯魏冉,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

伊阙之战中,他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

后因白起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白起被赐死杜邮。

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3)

1.3、王翦

王翦,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王翦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曾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

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又因功绩卓著,拜太师,封为武成侯。

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4)

1.4、李牧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

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可惜,最后他无辜被害,只能说是赵国自毁长城,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5)

二、屈原:公元前278年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姓,氏,名,字,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愤而辞官自疏,离开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太尉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6)

2.1、离骚

离骚》,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著名作品,收录于《楚辞》中。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7)

三、战国四公子:公元前270年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公子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注:除春申君以外,其余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8)

3.1、平原君

平原君姓,氏,名,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是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宰相,是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建议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去世。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9)

3.2、信陵君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

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著有《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

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

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著有《魏公子兵法》。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10)

3.3、孟尝君

孟尝君,名田文,齐国宗室大臣。

其父靖郭君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城(今山东滕州东南),亦称薛公,号“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11)

3.4、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人(今河南省潢川人)。

楚考烈王时期官至楚国令尹,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黄歇游学博闻,善辩。

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12)

四、远交近攻:公元前268年

远交近攻”是兵法“三十六计”的一计。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形格势禁,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战国时代,范雎曾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希望秦国将地理位置较近的韩国、魏国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地理位置较远的齐国等国保持良好关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

这样的战略也使得秦国可以兼并其他六国,成为统一的秦朝政权。

“远交近攻”意为结合远方势力以攻打临近国家或敌人。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13)

4.1、范雎

范雎,字叔,化名为张禄,中国战国时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昭襄王宰相。

他的封地在应城(今河南鲁山东),所以又称为“应侯”。

秦昭襄王与范雎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

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范雎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助力长平,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后举荐蔡泽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14)

五、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4月-公元前260年9月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从秦国出兵使赵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赵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

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王不听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执意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15)

六、邯郸之战:公元前259-257年

邯郸之战,战国时代秦国攻打赵国,秦国与赵、魏、楚三国联军在赵国国都邯郸进行的一场城池攻防战争,严格来说是长平之战的延续。

结果是秦国受到了自商鞅变法后少有的一场大败。

一个人看出春秋战国的兴衰(春秋战国四)(16)

七、都江堰:公元前256-前251年

都江堰,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其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它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1982年2月24日,都江堰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的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青城山和都江堰一同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终于整完啦,撒花撒花~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呀~一定要整点好吃的犒劳一下努力生活的自己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