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什么时候成书的(周易成书于何时)

今本《周易》,托名周文王的《易经》与托名孔子的《易传》合为一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周易什么时候成书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周易什么时候成书的(周易成书于何时)

周易什么时候成书的

今本《周易》,托名周文王的《易经》与托名孔子的《易传》合为一书。

《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辞、爻辞。

《易传》包括:《彖》、《象》、《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彖》与《象》直接附于《易经》每一卦之中,《文言》专附于“乾、坤”二卦,其它篇附于经文之后。

经与传合为一体的《周易》,误导世人《易传》当作《易经》念。

说及“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天、坤为地,,”等等,人们误以为是《易经》其实是《易传》之辞。

《史记.周本记》,西伯(周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日者列传》,“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然而,《易传》否定了《史记》的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的说法。《易传.系辞下》有先于周文王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已使用六十四卦之“离、益、噬嗑、随、豫、涣、乾、坤、大壮、大过、夬”等的描述。

《周易》的卦辞、爻辞,《史记》并没说作者是谁。《易传》也只是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

《周易》爻辞多有文王身后之事,也就排除了周文王作卦辞、爻辞。

伏羲易,周文王易,还有不见留传的连山易、归藏易,皆称《易》。为区分,周文王易才有《周易》之名。《周易》被奉为儒家经典,故有《易经》之称。

考古发现多个不同版本《周易》。阜阳汉简,上海博物馆楚简,两个《周易》为残本,从保存的资料看,二者不同,也不同于通行本。两个残本不见《易传》。

马王堆帛书《周易》与《易传》,保存较完整,已出版发行。帛书《周易》与《易传》分离,且与今本都有很大的不同。

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的区别:一,卦符不同。二,卦名多有不同。三,卦辞爻辞与今本大致相似,但多异文,其义也就有所不同。四,卦序完全不同。

帛书《周易》卦名多有不同,仅八卦:键(乾)、川(坤)、辰(震)、筭(巽)、赣(坎)、罗(离)、根(艮)、夺(兑)。

帛书《周》八卦卦符不同、卦名不同,帛书《易传》无《象》篇、且凡“象”字皆为马,也就不存在“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之象。

帛书《易传》,仅《系》篇名与今本同,但文字不同,其它篇名完全不同,为《二三子问》、《衷》、《要》、《缪和》、《昭力》。

帛书《易传》也否定了《史记》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的说法,与今本《易传》不同的是,先于周文王的圣人发明书契,不是根据六十四卦之“夬”,而是“大有”。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称《易大传》,计五篇。

今本《易传》,比《史记》记载的多出《序卦》、《杂卦》两篇。

今本《易经》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易传》之《彖》分《彖上》与《彖下》两篇;《象》分解说卦辞之象与解说爻辞之象,分《大象》两篇;《系》分《系辞上》与《系辞下》两篇,计十篇。故《易传》又称《十翼》。

《史记》记载的《易传》只有五篇,成书于司马迁作《史记》之前。多出《序卦》与《杂卦》及《系》分《系辞上》与《系辞下》的今本《易传》,成书于西汉司马迁之后。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有《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如今任何一本《易经》即使《易传》也不见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这说明,司马迁时的《易经》和《易传》不同于今本。

《易经》与《易传》合为一书的《周易》,成书于西汉司马迁作《史记》之后。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曹髦与博士淳于俊的对话:

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俊对曰:“孔子恐其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不合为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