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1)

大军书法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新说:

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厚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如赤子一样,仿佛毫无知识,但一言一行皆中规矩,就像孔夫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由于不刻意,没有后天的欲为,外害不能入侵,外物不能扰乱,外欲不能入内。记得以前有个故事,说是一个母亲带着小孩子在河边洗衣服,小孩子在河上边的河堤上,无意之中,母亲回头看到小孩子在与老虎玩,母亲吓得魂飞天外,但看到老虎亦不伤小孩,还与之玩得不亦乐乎。所谓赤子,就是无我、无心、无意、无情吧,无我,就是没有想到我该如何占有;无心,就是没有想到心之包容还是不包容,就如镜子一般,来去无留滞;无意,没有私意,没有后天的自我选择,没有贪求;无情,不是没有情,而是憎爱无私,不种情于万物。老子说的赤子,即是如此。

因此,这样的人,好像似骨弱筋柔,但是,却精气神充足而不泄漏。就像是小孩子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牝牡之合,但是却常常自然而然的朘作却不外泄,这就像是真正的精满而不思欲。

如果真是这样了,就会如同小孩子终日号哭却不沙哑,因为无欲无忿,真气不散,所以,嗓子怎么哭也没事。真气不散谓之和,如何是和?不空不有谓之和,也可以就是如《心经》里说的“不增不减”。

知道“和”之所以然叫真常,就像做事情,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就是知道了这个规律,在这个事上才叫明白了。如果能坚持这个明白了,就会逐渐把自己锻炼成“四无”,这样就叫做祥和。如果有后天意识心去做事,就叫强,也即是不祥。强即会使万物壮而老,就叫不道。

老子最后感叹:不道早已。

为什么强会使万物壮而老?强是形式,也是事物发展到了最顶点,顶点以后,就是走向“老”了,柔弱是事物发展的起点或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的注意力是放在内容上,放在如何使自己强大上。而一旦强大之后,或者觉得自己是强大的,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让外界觉得自己强大这个形式上,这是面子上的事情了,那么一切都变成了为装饰这个强大的面子服务,其他的都必须作出牺牲,自然会加速“老”去。柔弱的视角与刚强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柔弱的视角会使自己要不断向外界的一切学习,越是学习越是觉得自己柔弱,那么就会成长无止境,发展无止境,此即学习可以不断提高成长与发展的高度与广度;刚强的视角会觉得自己比外界强,不是自己向外界学习,而是外界要接受自己的指导,那么,刚强就会在不学中软弱下去,即如果内容支撑不了形式,自然就会软弱下去了。

柔弱就是只看外界的长处,可以学习的方面,通过学习来不断成长自己,而不是评判别人的短处,增长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千万不要追求形式的完美,以处处显示自己比别人强,若是只看形式,可能会忽视内容深处的致命缺陷。

因此,如果能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则就能理解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平时注重修行四无,则会常存真常之道。

往往世上有一些人,若是要他们学个什么,遵循客观条件做点什么,会觉得难呀,太难了,做不了。但是,你告诉他们有捷径可走,有空子可钻,他们就像是吃了兴奋剂一样,劲头十足。这个可能与几千年传统有关,种于情,做什么事情都先想到要找人找关系,找人找到关系后再去做,不然就没有面子,就像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如果年青人在路口等红绿灯,路人就会觉得这个年青人太老实,没什么出息,不闯红灯会觉得很没面子。四无变成四有了,这就是人性吧。老子在那时候就告诉我们,要遵循客观去努力,不要去走捷径,甚至去闯红灯,那些都会使自己得不偿失。

那些后天行为,或者说四有行为,看起来很强,很有面子,能给人带来富贵名色,其实会是“不道早已”。

因此,要守住真常呀。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