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

江苏、河南相隔千山万水,90年前在太湖流域与崤函大地之间却发生了一场生死大爱的旷世奇缘,时至今日,两地还在自觉发力,积极续写新的篇章。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

江苏无锡人在河南陕州召公甘棠庙立碑撰文

2013年5月初的一天上年,时任三门峡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素芳打来电话说:江苏省无锡市政协主席周敏炜、副主席孙志亮一行,将于5月下旬率团到我市进行友好交流活动,需要向郭秀荣主席汇报。接着,她向我概括讲起了无锡慈善家当年为什么来陕州赈灾,怎么发现了这个故事,三门峡人怎么赴无锡寻亲,无锡企业家重走慈善路,再续生死大爱的前因后果。想不到大爱故事的续写一开始就与我熟悉的一名三门峡市政协委员吴启民有关,起点居然是一块庙碑。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2)

吴启民,多年来执着于一件事情一一建好召公桐(即现在的甘棠苑),光大召公精神。2012年初,千家万户都沉浸在节日氛围里。吴启民却在谋划要在当年秋天,重树他多年前收集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当他打开拓片仔细校对碑文时,突然发现,这通碑竟是无锡人所立,撰文者竟是前清进士、曾任大清国农工商部尚书、民国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校长署理(即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时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远在千里之外的无锡人为什么要到三门峡重修召公祠并请“高人”撰文立碑纪念。带着凝问和碑文提供的线素,吴启民立即邀来我市的文化名人刘安璋、姚学谋、尤黎明等人研究碑文,寻根问据,并通过《无锡日报》、《江南晚报》记者协助帮忙。这一调研,竟牵出了已沉寂80多年,发生在三门峡与无锡前辈们之间的一个感人故事。

持续三载,横跨两省的悲壮赈灾活动

20世纪20年代末,河南连年大早、军阀混战,造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洛阳、开封等地聚集流离失所、衣食无着的灾民约10万多人。而重灾区的陕县、灵宝一带因交通阻塞,难以到达郑、汴、洛等地讨食,更是有数百万人坐困待毙。“河岳声凄夜哭哀,遗黎百万苦成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于《施镶臣先生函关秋赈图》上的这幅手书,正是对这场大饥荒的真实描述。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3)

陕州大地的灾情不但震惊了民国政府,也牵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无锡慈善家们的心。在得知灾情之后,悲天悯人、乐善好施的荣宗敬、荣德生、唐滋镇、唐圻镇、施襄臣、华堂等无锡慈善家和当地的慈善团体溥仁慈善会、红万字分会、公济社立刻行动起来。他们一面派专人前来陕州调查灾情,一面向无锡工商实业家和社会各界进行募捐,等到派往陕州调査灾情的人回来,身在“后方”的他们已经筹集到了第一批赈灾的粮款。那么,派谁挑起这次千里赈灾的重担呢?大家把目光一致聚焦在了慈善家施襄臣身上。

实际上,无锡的慈善家到豫西赈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1929年豫西旱象初起,到1930年普遍遭灾,他们就曾先后两次千里驰援,派人到陕州、灵宝函谷关一带赈灾,而主持赈灾事务的不是别人,正是三善团共同推举的董事和放赈委员施襄臣。

慈善社团去征求意见时,他因常年奔波赈灾,身患疾病,正在治疗。他说大家看起我施某人,我当赴汤留火义不容辞。虽然他深知,之所以会有这次集体行动,是因为灾情越来越严重,赈灾之路也更加艰难。家里人念及他大病初愈,劝其缓段时日。他说,受人所托,忠人之事,答应了就得去,不能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就这样,他然再次带队赶赴陕州。

战争时期,匪盗猖獗,为了确保证赈灾粮食的安全,施襄臣带领施赈者把粮食集中到五神庙、土地庙中,并婉言谢绝了村民劝其住进家里的邀请。冬天,豫西大地天寒地冻,他们在地上铺上干草,席地而卧,看守粮食,尽职尽责,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无锡慈善机构筹备的米面衣物悉数有序发放给灾民。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4)

无锡人在陕州赈灾前后持续三个年头,先后筹集赈银物资折合10万余元,设立粥厂十五处,救活的灾民数以十万计。这是无锡工商实业家历史上跨地区赈灾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果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也是最为危险、最为悲壮的一次。所谓危险,时值蒋、冯、阎三大军阀中原大战,兵荒马乱,盗匪四起,通往陕州的京广铁路和津浦铁路时通时断,加之豫西土匪盗贼蜂起,来陕州救灾随时有生命危险。所谓悲壮,是前来施赈的人中,有一个叫过智修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死换取了更多灾民的生。

过智修,荣家创办的无锡申新三厂供应科会计。忠厚朴实,待人和善,踏实本分守规矩,做人办事一诺千金。因为采购棉花的缘故,他对陕州地区情况熟悉,也能听懂本地人的语言。慈善组织让他到陕州赈灾,他曰诺。

1929年10月,过智修到达陕州。先在陕州会兴、人马寨、观音堂、张茅、菜园、南关,后至灵宝函谷关、大王、西闫、渑池等地,开设粥厂,赈济灾民。灾民有吃的了,但他自己由于赈务奔波,时常饥一顿饱一顿,“雪往柳来,夙夜经营,饥寒颠沛,极尽人间劳瘁不敢辞”。

1930年5月,眼看大麦泛黄,灾民有了希望,救济队伍决定撤回。此时,“有惠生社者(山东的一家慈善机构,当年来陕州赈灾的外地慈善团体之ー)继办赈事,亟请于君,君又曰诺”。

其时,由于赈务的繁忙,长期操劳,身体过度透支。是年初夏,当他完成任务最后撤出灵宝时,军阀混战又一次阻断了陕州至郑州的铁路,过智修在滞留洛阳旅店中突发急病去世,年仅37岁。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5)

过智修家有老母,时常有病。离开无锡前,儿子过荫梧10岁,女儿过毓如才3岁多。妻子身怀六甲,不久将临产。妻子为此忧心忡忡。过智修劝慰道,河南灾民饿死的人很多,救灾如救火,早点去可以多救不少人命。家里的事还请你多担待些了!过智修在亲情和大义面前选择了大义。行前,他为即将出生的宝宝起了名字:“生男瑞生,生女叫毓华。”

谁曾料,这一别却是赈灾义士客死他乡,母亲再未见到儿子、妻子再未见到丈夫,三个儿女再未见到父亲。

唐文治这样评价赈灾义士过智修:“其情可悲而其事可风世也!”

恩人来了,一定要精心安排

杨素芳说,故事被发现一年多来,两地慈善机构、工商联以及热心人士进行了多次互动,推动了慈善故事的延续发展。这次周敏炜主席、孙志亮副主席来,是要出席“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和续写光彩“捐贈”仪式、出席两市工商联缔结友好商会签约仪式。带领青年企业家重走慈善路,弘扬慈善精神,参加十九届黄河旅游节。因为周敏炜、孙志亮分别是无锡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顾问,事先我们沟通的较多。这次两位主席要来了,所以要向郭秀荣主席汇报。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郭绍伟还就恩人的吃、住、参观考察、接待规格做了具体指示,提出了具体要求。

5月21号,无锡考察团来峡,安排在海联大酒店。客人到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记得当晚的接待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政协郭秀荣主席、李俊江、姚龙副主席都参加了。有这段亲戚关系,双方都感到十分亲切,谈的更多的是感人往事,说的更多的是感激和感谢。这是我第一次与无锡恩人接触。第二天上午,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甘棠苑。

陕州甘棠也做花

一晃四年,直到2017年5月,孙志亮副主席一行要从山西过来参加黄河旅游节,并带领青年企业家进行慈善教育、交流活动。市政协安排我接待。

5月26日下午,我来到三门峡黄河大桥接孙志亮一行。这期间,除了参加旅游节,无锡客人还安排了这样几个活动:在甘棠苑《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前,大爱故事的第一个发现者吴启民先生为大家介绍了最近两次召公甘棠庙的重修过程。吴启民讲,无锡恩人到三门峡不仅灾济,而且注重文化保护、民众教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6)

“陕州甘棠也做花”。当年周召分陕而治,召公甘棠树下勤政爱民的故事备受世人敬仰,更是各级官员之楷模。后人建召公祠以表达对召公的敬仰和爱戴。

“公馆似仙家,池清竹径斜”。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坐落在陕州崤函古道旁边的召公祠的景致描写。这个本该是民众怀念清官召公、官吏接受勤廉教育的清净之所,由于战乱当时已变得“墙倾栋摧,上无盖障”。前来救灾的施襄臣看到后,就“醵资鸠工”,重新修葺,并树立《陕州召公甘業庙碑》。碑文不仅记叙了无锡人陕州赈灾和重新修葺召公祠之事,而且倡导发扬召公敬德保民精神,反对战争,期望和平,重光伦纪,化民成俗,不贪财物,不作盗贼,努力耕作,衣食富足,再歌甘棠。后来,召公祠再次毁于战乱。直到改革开放后,在三门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吴启民先生前几年对其再次修缮,才有庙碑重现,引发两地再续大爱前缘。

在甘棠苑会议室。尤黎明、吴启民召集我市的相关文化学者、热心人士与无锡的文化学者、青年企业家座谈,重点谋划今后五年延续生死大爱故事要做哪些工作。参加座谈会的三门峡方有吴启民、姚学谋、王宏民、朱洪波、尤黎明等十多人,有的我不熟悉。无锡方参加的有无锡企业家朱金山、歌唱家石莉娟、文教委的同志等。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座谈会。大家畅谈了近五年的工作和对今后工作的设想,初步拟定的有这么几项:第一,抢救性走访老人,挖掘当年慈善故事;第二,加强对大爱故事的深入研究;第三,支持以故事为原型创作电影、电视剧剧本和创作小说;第四,注重青年企业家的慈善精神培育;五,促进两地慈善文化深度交流。在无锡人当年舍粥的地方人马寨建设无锡赈灾纪念馆。孙志亮副主席在每幅展板前停留,为大家讲解当年赈灾经过,勉励青年企业家要弘扬慈善精神,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念念不忘近百年,三门峡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城市

5月27日上午,考察团一行在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朱洪波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灵宝市西路井村,走访当年接受过慈善救助的后人任堂仓。

任堂仓老人现在经营一个果园。约好了时间,老人早就在果园里等候。车一停下,他就远远地迎上去,和大家握手寒暄,接着便拉大家到他的富硒桃园里。大家坐在看护果园的大棚下,木板搭起的大长条桌子上,摆着几大盘樱桃。老人说,知道你们要来,留了两棵树今天早上刚摘下的。

一入座,任莹仓老人便说起了往事。动情处,围观群众的眼里都闪着泪花。

“多亏了南方善人”。

我今年74岁了,爷爷那一辈儿吃舍粥时,父亲才刚刚7岁,那时家里有5口人,爷爷在南关开了一个小饭店。陕州遭灾之后,爷爷在卖饭做生意的同时,动用全部积蓄在老家的大门过道里每天中午做一大盆稀饭,舍粥救人。灾年生意本来就慘淡,以致于自己一家人最后断炊断粮,又不好意思去粥厂吃舍饭。南方善人听到后,就让人请爷爷给粥厂帮忙,并让人趁夜色偷偷在其灶台放了3块银元,重启他们生意。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7)

夏粮下来了,南方善人走了,爷爷心里却落下了一块心病——念念不忘的是咋能当面向南方善人说声谢谢。1966年,爷爷和父亲商量,让我给河南省的文学刊物《奔流》杂志社写了封信,“远方的亲人,你在哪里?”编辑看了很感动,就来信和我核准了事实经过,准备刊发。后来因文革开始等原因,未能刊出,寻亲成了梦想。可惜的是这封信弄丢了。爷爷去世时把这件事交待给了父亲。

十多年前,父亲走了。临终前,他对我说,你爷爷交待我的事我没有办成,是我唯一的遗憾。估计救咱家的人现在年纪也大了,不好找了。有机会你就再找,找不到就要像南方善人那样,行大孝,多做善事,也算是一种报答吧。2013年,一个偶然机会,我在尤黎明主任那里见到我市出版的《大爱无疆》一书。随手一翻,原来远方亲人、南方善人是无锡的。

“他们就是我要找的亲人!本想已遥遥无期的寻亲谁知竟这么容易,我激动呀。今天,恩人们来到我的果园,我再次表示谢谢。我要向你们的前辈学习,要向他们那样多做善事。”在深深的一躬中,我看到老任的眼眶湿润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8)

此时,现场寂静,然后是一阵掌声。孙志亮副主席接着说,在三门峡我领略了什么叫感恩。三门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懂得感恩的城市。一个懂得感恩的城市本身就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是城市的无形资产。

他说,这句话不是我第一个说的。这些年,三门峡市政府和民间通过各种形式,传达一种感恩的信号。录制了宣传片《甘棠遗爱・薪火相传》,编写出版了《大爱无疆》一书,将慈善家后人接收为荣誉市民,每年都要到无锡去看望慈善家后人。无锡人很受感动。

慈善家后人、著名经济学家唐齐千教授把你们编的《大爱无疆》一书赠送送给了国外亲戚。唐教授告诉我,这件事在华侨慈善家后人中引起很大反响,慈善家后人、澳大利亚无锡商会会长张钟锡连赞三门峡是个“懂得感恩的城市”,要在适当时候一定成行三门峡。这个月初,香港著名政治家唐英年回南京参加恳谈大会,我也参加了。听人说起三门峡寻找慈善家后人的感恩故事后,感到非常惊讶,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到三门峡这个城市看一看。

相同的家书、家训构筑着两地共同的家风和财富

灾难已经远去,沉淀在三门峡人心中的是“无锡善人”的品格和精神,由此生发的是整个社会的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氛围。三门峡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感恩,一是立碑颂德。2014年发现的陕州所立的“无锡各善团春赈纪念碑”碑文载:“陕人感之,乃于古召公祠建功德林,以崇德报功也”。二是口口相传,让儿孙们世世代代记住这场灾难、记住这些“无锡善人”。现在,在老陕州地区走访,谈及这段往事,大家会说,老人讲的,那三年大灾,饿死了多少人呀,多亏了“无锡善人”。尤黎明这些年一直在从事故事的采访。知道的故事最多,他顺着孙副主席的话讲:“我知道,老任的感恩故事只是我们知道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感恩方式和故事,但他代表的是千万个家庭的心声。躲过了这一大难活了下来的人,在日子平稳之后,想找教命之人说声谢谢的三门峡人,不止老任一个。老任能念念不忘,并且把这种报恩思想转化为积德行善,向灾区捐款,安排家庭困难的群众到果园打工,教育子女向南方善人学习,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很大。”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9)

5月的果园已是硕果累累,苹果已有核桃大了。孙志亮副主席接过老任递来的桃子对一同来的青年企业家说,每一次来都有好多感动好多收获。当年先辈埋下的一粒慈善种子,在一个情字呵护下,延续百年旺盛,发出感恩的枝,随着更多的人照料,定会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结出丰硕成果,既福荫别人也福荫自己,这就是福报。善行天下。我想,两座远隔千里的城市自觉发力积极续写的大爱故事,实际也是两地人民的共同家谱、共同家书,共同家训,是两地的共同家风和财富,是引导世风的正能量。

怕听不懂方言,不时为我们翻译解释

感动,为那个生死大爱故事和为延续大爱故事而努力的无锡人。我很想有机会踏上无锡这块慈善之地,去亲自感受能够培育众多慈善家的氛围气息。

仅仅一个月之后,6月下旬,市政协安排到东南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建设。6月22日下午,我们到无锡。第二天一大早,孙志亮副主席就和文教卫委的同事陪我们到无锡新区考察学习。在科技园区展厅,本来是讲解员要讲的,管委会的领导说,三门峡来的人是亲人,自家人来了,我亲自讲。从产业布局到战略定位,从人才培养到人才引进,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在一家高科技公司,老板详细讲解了公司在线上如何操作运用政府人才政策和激励政策的做法和体会。志亮主席还专门组织了10多人参加的一个座谈会,请做人才工作的干部、公司负责人等为我们介绍政策以及运作情况,怕听不懂方言,还时不时为我们翻译解释。

考察进行了满满一上午。中午12点,孙志亮副主席陪我们吃饭,计划下午1点半到惠山慈善纪念馆考察学习。午饭后,离出发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孙志亮副主席执意要让我们上房间休息,说自己回办公室还要安排点事情。后来知道他们为了能让我们休息一会,自己在宾馆大厅等了半个小时,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祠堂,传承慈善家风的地方。越善,无锡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下午,我们随志亮副主席到坐落在惠山古镇祠堂群中的慈善纪念馆考察。一路上志亮副主席给我们介绍了惠山古镇建设情况。惠山古镇的“闪光点”是祠堂群,2012年11月已被国家文物局批准列入“申遗”名单。突出特点是它是中国单位面积祠堂最密集的地方,这些祠堂所祭祀的人物涉及姓氏众多,集中了77个姓氏,占到中国百家姓前100名的68%,这在全国、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孝文化、廉政文化、爱国主义等各种文化在惠山祠堂群都可以找到。当年组织到各地包括到三门峡赈灾就是在这里谋划商议确定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0)

走过众多祠堂,我们来到施子祠堂。祠堂是个两进院,徽派建筑,分前后两厅。2015年市政府采纳无锡政协文教委集体提案,将其改为慈善教育基地。并在前厅设立无锡慈善纪念馆。后厅设立无锡三门峡慈善文化交流展厅。

祠堂前厅的屏风上书写有“施善济世永续光彩”八个大字,里面用展板形式介绍了无锡近代工商实业家致力公益事业的事迹。

穿过天井院,迎面看到后厅门额上分别挂着三块匾额。正中是当年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的题词“境称慈父”,政府大印压在匾的正中间,很有气势。左边是民国名人张贞的题词“乐善好施”,右边是民国华北赈济委员会主任朱庆澜的题词“恺悌君子”。走进后厅,是以“大爱无疆”为主题的无锡三门峡慈善文化交流展厅。展板详细记述了1929-1931年豫西大地连遭旱灾战乱,河渠干枯,作物枯焦,豆虫横行,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十室十空,托钵无门,谋生无计,坐困待毙,无锡慈善家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千里施救的历史。

展览馆里,运送赈灾物资和赈灾舍粥的雕塑,以及陕县县志办提供的一幅幅老照片:龟裂的土地上寸草不生、老妇在已经刮得很干净的树干上刮树皮吃,衣着破烂的妇女怀里嗷嗷待哺的孩子,祈求有一碗粥喝的小孩,逃荒的队伍,舍粥和等待领粥的人群。直击心灵,让人震撼。

从灾难的梦里出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更多了几分感动。志亮副主席领我们来到二楼。这是一个专门用于收集、征集有关慈善的资料和线素,以及实物捐赠的场所。每天都有人义务值班。今天值班的是陈家梓。他是过毓如老人的外孙。过氏祠堂(过郡马祠)就在离施子祠堂不远地方。我提议到过氏祠堂参观,表达对过智修先生的敬仰缅怀。

过毓如多年执着为父正名

在过氏祠堂,摆着黄底红字的12面大旗格外引人瞩目,陈家梓介绍,这12面旗承载着老过家的光荣,特别是赈灾义士过智修这面旗。接着他为我们讲了这面旗的来历。

过氏家族十分重视家谱修订和家风传承。陈家梓的姥姥过毓如在2002年的时候,听说过氏各派宗亲要商议续修族谱事宜,就立即找到负责此事的负责人,要求为父“正名”。

原族谱是这样表述其父去世原因的:“无锡过氏兴道三派25世孙,公讳士钧,字坤源,号智修(1893年生),民国庚午年(1930)年六月十八日,经商卒于河南洛阳明义旅馆”。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1)

我姥姥提出,父亲过智修是为赈济河南陕州灾民,积劳成疾,在返回途中又遇到军阀混战,交通阻断,困在洛阳不幸因公殉职的。请在新修的家谱上更正两个字。就是把“经商”改为“赈灾”。但主编认为“一字增删、严于斧钺”。对前辈的历史资料,目前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后人不能轻易修改。于是,拒绝了姥姥的请求。以后,姥姥虽多次要求,均遭婉拒。

直到2012年5月23日,《无锡过氏宗谱》进入付梓前最后一校的时候。姥姥拿来了原载《茹经堂文集》由唐文治先生写于1930年的《过君智修赈灾死事碑铭》的资料,此文十分清楚地叙述了过智修千里赈灾,积劳成疾不幸殉职的事迹。此时,远在三门峡的吴启民等文化学者也千里寻亲,向我们提供了无锡“红万字”会千里赈灾的有关资料。

事实已确凿无疑。全体修谱委员一致同意将“经商卒于河南洛阳明义旅馆”更正为:“卒于去河南赈灾归途经洛阳猝死明义旅馆。”并在卷首彩本《人物》篇中增加了过智修的介绍。

姥姥过毓如为父“正名”的愿望完成了。

之后,弘扬过氏先贤慈善义举的第十二面锦旗——赈灾义士过智修与其他十一面旗并列摆放在祠堂。在每年清明节祭祖的时候,会摆在祠堂门前广场,供诸多过氏族人和游客瞻仰。但是姥姥由于身体原因不知道。2015年中央电视台要到过氏祠堂拍摄制作“义士过智修千里赈灾,积劳成疾、不幸殉职;女儿过毓如为父“正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专题片。

陈家梓说,在拍摄现场,九旬老人看到了她从未见过的赈灾义士过智修这面旗,甩开孩子的搀扶,柱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立起来,激动得热泪盈眶,继而泪流满面接着号啕大哭起来。嘴里喃喃地念叨:“80多年了!80多年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2)

我想,这,不仅是过毓如老人家对父亲真实感情的流露,对自己多年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为父亲“正名”愿望实现后的情感宣泄,也是对过智修的赈灾殉职在85周年后,能得到社会和宗族认可与褒扬的无限欣慰!是对先人们慈善义举的告慰!更体现了无锡人对慈善精神追求的价值观。

过智修,家族的荣耀,无锡人的荣耀,我们的榜样。

从过郡马祠回到施子祠堂二楼办公室,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切皆为等待亲人到来

这些年,我目睹了两地文化学者、热心人士,尤其是无锡市政协的努力。与热心人士和一些政协委员讨论,都希望能通过一个互动机制,推动两地经贸文化更好交流和协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丰富大爱故事的内涵,使其不断焕发时代之光辉。

2017年4月,三门峡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期间,我和柴锦玉、李万泉等委员向大会递交了《关于加快无锡、三门峡建立友好城市的建议》第266号提案。会议期间分组讨论,在谈到城市文化建设时,我提到了这个提案,简要讲了其中的故事,并说无锡政协近年来一直把其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来推动,每年的政协报告都有一段专门来讲这个事情。张礼堂副主席听了十分重视,详细了解了故事的前后脉络提出无锡政协能够积极推动这件事情,我们应当积极互动。他让我和文史委主任石耘把有关资料搜集一下,并交待我结合提案提个思路,一同向赵予辉主席汇报。

赵予辉主席高度评价了两地不遗余力、尤其是无锡政协孙志亮副主席积极推进升华这个大爱故事所做的努力,说通过政协推进两地文化交流、经济往来,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有时间,有精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作做得好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表示要大力支持,推进互动,有可能的话尽快成行无锡。当天下午,我把情况向孙志亮副主席作了电话汇报,大致内容五项:组成慈善文化访问团,拜访无锡市政协领导;看望慰问“三门峡市荣誉市民”和慈善家后人;召开大爱无疆座谈会,提议缔结友好政协,若可能先弄个草案;参观慈善纪念馆。孙副主席回复:提议很好!我们随时欢迎亲人来无锡。

3月28日,我把具体的活动草案发给孙志亮副主席,请就有关内容把关定稿,并特别提出:关于赵予辉主席拜访周敏炜主席和您的一些内容,特别是建立友好政协的提议是否合适。

4月2日,孙志亮副主席来电话,说已向周敏炜主席汇报,他非常欢迎你们来锡并同意一步到位建立友好政协,建议来访时间安排在中旬。我由此想到施襄臣答应来陕州赈灾,想起过智修为赈灾说的两个诺。想起了慈善家赈灾时的决断,都是那么坚定,那么自信,没有自己的得失,不说自己的困难,只有尊重包容和胸怀。

我把情况立即向赵予辉主席和张礼堂副主席作了汇报。双方同意时间定在4月16-19日。

双方在随时沟通中开始了紧张的准备。三门峡市政协根据赵予辉主席指示,杨青黑秘书长主持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了分工安排。无锡,承担着活动组织的几乎全部工作,任务最重。事后,无锡市政协文教委主任王珍珍告诉我,孙志亮副主席三次召开会议安排准备事宜,汤可可、沈丽萍、朱金山、李思过、石莉娟,还有慈善家后人都是这次活动的志愿者服务队。王珍珍主任说,这是无锡政协第一个和外地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政协,是无锡政协主席第一次正规会见外地政协客人,第一次在家门口与外地政协联办如此高规格的座谈会。这一切,都是为等待亲人的到来。

为友情而来、为大爱而来、为发展而来

4月17日上午8点30分,无锡市政协主席周敏炜在无锡君来世尊酒店小会见厅会见了赵于辉主席带领的考察团一行。李庆红、张礼堂、杨青黑、钱程和我参加了会见。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3)

《无锡日报》报道:无锡企业家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赈灾义捐,数以十万民众受益,善缘将两地紧紧连在一起。现如今,两地重续前缘,情谊日益加深。日前,三门峡市政协主席赵予辉率队来锡考察交流,市政协主席周敏炜会见了考察团一行。周敏炜对三门峡市政协考察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厚重,生态资源丰富,许多方面值得无锡学习借鉴。此次两市政协缔结友好关系,既是两地过往交流的重要成果,更是今后深化友谊的新起点,对两市政协加强相互学习,携手共同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具有深远意义,也将为两市今后友好往来、经济合作、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搭建重要平台。本着“友好往来、真诚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发展”的原则,与三门峡市政协共同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切实加大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发挥政协组织优势和职能作用,不断加深两地人民的情谊,更好地助推两地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4)

赵予辉主席感谢90年前无锡人民的无疆大爱。他说,无锡有“太湖明珠”之誉,三门峡有“黄河明珠”之称,无锡与三门峡虽然相隔千里,但友谊深厚。他表示要以两市政协缔结友好关系为合作新起点,积极学习无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两地在经济、文化、慈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携手谱写共繁荣、同兴旺的新篇章。他说,2002年,三门峡市甘棠苑发掘了1929-1931年无锡慈善家舍生忘死在陕州赈灾的感人历史。2013年5月,经两地政协组织,无锡慈善家陕州赈灾85周年纪念碑揭牌仪式举行。随后,市政协每年组织开展“陕州行”慈善文化交流活动,捐款捐物共计60万元,引导无锡民营企业家弘扬“锡商精神”、续写光彩事业,推动因陕州赈灾而结缘的两地合作交流不断迈向纵深。

“我们这次是为友谊而来、为大爱而来、为发展而来。”赵予辉主席说,三门峡是一个民风朴素的城市,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城市,我们专程到无锡看望慈善家的后人,再次表达感谢之情、报恩之心,真诚邀请大家到三门峡故地走一走、看一看,重走当年慈善路、重温当年血肉情,感受三门峡的发展变化,体会一下我们淳朴民风和厚重文化。周敏炜回忆起2013年5月他来三门峡参加陕州赈灾85周年活动的情景,愉快地表示:缔结友好政协,是过往交流的重要成果,更是今后交往的新起点,标志我们两地的友好往来和交流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5)

感谢您父亲89年前的大爱善举,三门峡人民没有忘记他

“无锡三门峡大爱无疆座谈会暨友好政协签约仪式”在君来世尊一楼大会议室举行。作为暖场,大屏幕上播放着无锡媒体拍摄的《一块庙碑的故事》和三门峡媒体拍摄的专题形象片。会场里春意融融。

上午9点10分,会议开始。孙志亮副主席主持。双方主席分别致辞。无锡慈善家后人、文化学者、企业家、媒体记者,两地政协代表等,共30多人出席。

座谈会上,无锡慈善家后人华昌年、施康安,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琦、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董事长张健、市盛唐物流董事长李思过、市著名文史学者汤可可分别发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6)

他们追忆了当年无锡慈善家们舍生忘死到陕州、灵宝等地施粥救灾的情景,畅谈了近年来两地民间人士和政府主导的文化、慈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均感慨良多。

钱琦说,近年无锡、三门峡的联系,是在双方文史学者和媒体记者的牵线搭桥下建立起来的。这些年,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探寻历史真相,目的是怀念感恩,更有开启未来。

汤可可说,2012年,无锡慈善家陕州赈灾这件事被重新提起来的时候,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1942》正好上映。同样是反映河南大地发生的大灾荒,同样是直面大灾面前的人性,无锡慈善家赈灾故事所展现出的人们发自内心、义无反顾的守望救助之情,折射出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来的道德文化精神的闪光,充满正能量。如果冯小刚导演能了解这个故事,把它融入影片,可能这部片子会更出彩,因为这个故事更具有道德价值和人文价值。

张健说,几年前,陕州老人任堂仓感恩于爷爷一家5口人当年靠无锡慈善家们在陕州城南关搭棚施粥活了下来,拿出几百箱最好的富硒苹果,送给无锡慈善家的后人和爱心人士,让人感动。2012年以来,我多次到三门峡开展慈善活动,为三门峡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慷慨解囊。见贤思齐。我们就是要追思古人,实干报国,几十年前无锡实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坚守、弘扬。

李思过说,无锡三门峡是“生死之交、过命朋友!”,当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无锡实业家抛妻舍子,不辞辛劳、不避艰险,来到陕州赈灾,命都舍进去了,这不是过命朋友是什么?1995年来到无锡的李思过,是我市陕州区西张村镇人,老家距当年的施粥点人马寨村只有5里地,当年他的父亲就是靠无锡慈善家施的粥饭活下来的。这些年,感恩于无锡慈善家的义举,他尽心尽力地做着慈善。

目前,李思过是无锡市慈善总会义工总队队长,由他发起组织实施了无锡励志包等多个慈善项目,惠及甘肃和无锡、三门峡等全国各地的贫困家庭和学子。

我在会上发言。通过“感恩,感谢,感悟”概括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座谈会上,慈善家后人向赵予辉、周敏炜赠送了自己收集并自费印制的赈灾资料。无锡市工商联向三门峡政协赠送《无锡商会史》澳大利亚无锡商会、墨尔本无锡同乡会向三门峡赠送《澳洲梦无锡情画册》。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7)

“万里黄河哟万里风,风吹浪涌万千重……”20年前曾在三门峡演唱过《黄河风》的无锡歌唱家石莉娟现场为大家演唱了《黄河风》和《太湖美》,优美的旋律道出了黄河明珠和太湖明珠的文化渊源。

“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曾经参与过两地文化交流活动的无锡民营企业家朱建中、参与两地文化交流活动采访报道的媒体记者梁晨,深情朗诵了三门峡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写的这首诗,将座谈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接着,在现场人员的见证下,两地政协主席签了缔结友好政协协议书,三门峡赠无锡成双“大天鹅”工艺品一件,无锡赠送三门峡画作“鹿顶晓色图”一幅。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18)

当天下午,在无锡市政协领导孙志亮陪同下,我们跟随赵予辉驱车三十公里,来到无锡市十八湾景区胡埭镇的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看望当年赈灾以身殉职的慈善家过智修的女儿、三门峡市荣誉市民过毓如。

走进房间,过毓如老人迎上前去,和大家一一握手,李庆红、张礼堂副主席给老人送上了鲜花。

“老人家好啊!”赵予辉主席说:“我们这次是代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和人民专程看望您的,感谢您父亲89年前的大爱善举,三门峡人民没有忘记他呀!”

今年93岁的过毓如老人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银发满头。看到亲人来,十分激动。她回忆道:当年父亲过智修到豫西赈灾,只有三岁的她拉着父亲的手不让走,身怀六甲的母亲劝父亲等孩子出生后再启程,但父亲劝导她说:“救灾如救火,那边饿死了很多人,早去一天能多救活多少人啊!”

大家听了唏嘘不已,都深深地为过智修舍身取义的精神所感动。“我们要把过老先生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光大,把慈善事业做得更好。祝您老健康长寿啊!”赵予辉主席对老人说。

临别时刻,大家在一楼大厅和老人合影留念。

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就此告别,过毓如老人执意要再送送大家。坐在轮椅上,走过开满鲜花的小院,穿过福利中心的慈善宣传画廊,老人一直把大家送到福利中心大门口,目送大家登车。

此时,车上车下的人都已经是泪眼婆娑。

接着我们又来到惠山古镇慈善文化展示馆,参观了大爱无疆——无锡三门峡慈善文化交流展。李思过做起了讲解员。他如数家珍,为大家讲解了无锡老一辈慈善家乐善好施,当年到陕州赈灾救人的故事,介绍了近年来两地交流的盛况。他说,这个由无锡市工商联、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设立的慈善文化展示馆,重现了无锡慈善家陕州赈灾的感人故事,建成后已接待5万多人次。无锡、三门峡两地的这段大爱故事,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4月19日早,访问团踏上归程。这是一次感恩,传承,交流,合作之行,是一次关于发展的春天之约。两地人民的友谊以及共繁荣、同兴旺的美好未来,才刚刚拉开帷幕。两地共同续写的无疆大爱,是两地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根植两地人民生命基因中的自觉行动,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正能量,成为两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和城市品牌。

本文作者郭振平,河南省偃师市人,1960年3月出生。曾任嵩县大坪乡乡中学副校长、乡团委副书记,嵩县总工会副主席,三门峡市总工会生产和劳动保护部部长等,现任三门峡市政协文教委主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