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讲健康(学古人讲卫生)

说起卫生,讲卫生,人们都感觉是现代人提倡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古代中国人对讲卫生比我们现代人更注重,更有科学道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就可见一斑。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礼节、礼仪非常讲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是说有礼与无礼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无礼,和禽兽一样,甚至不配活在世上。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五千多年来,礼仪已经广泛融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乎所有领域。礼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国人见面的礼仪是握手,然后来一个大拥抱。这种做法确实有助于拉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增加亲近感。被现代人广泛认同,似乎代表着现代文明。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人见面的礼仪则是行拱手礼。拱手礼俗称作揖或抱拳礼,是中国古人的见面礼。拱手礼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论语•微子》中即有“子路拱而立。” 说的就是子路对孔子行拱手礼。拱手礼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周礼》、《仪礼》和《礼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礼”中就有记载。在《仪礼》中,对拱手礼有详细的记载。

拱手礼,是见到对方相隔十步以外亦可行礼,可以对一人施礼,也可以平向移动给多人施礼。行拱手礼,双手互握合于胸前,用左手抱右手为“吉拜”, 右手抱左手是“凶拜”,是报丧的拱手礼。

拱手礼男女有别,男为左抱右,女为右抱左。但是道教以左为尊,不论男女,都是左抱右。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行拱手礼看上去大方优雅,自然得体。仅此而已吗?绝对不是。

欧洲人见面感觉很热情,也很亲切,握手和拥抱,甚至会掉几滴眼泪。但是,通过握手和拥抱,这样的直接接触,在传递情感的同时,也把各自携带的细菌传染给了对方。这是在正常无害的状态下。一旦其中一方携带有病毒,在握手和拥抱的过程中,传染给对方的就不是细菌了,而是要命的病毒。一旦发生瘟疫,这种见面的握手、拥抱礼,就成了病毒传播的见面礼。

几千年来,欧洲发生过近十次大的瘟疫,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和文明衰落。

大约公元前430年,鼠疫、天花、麻疹和伤寒等传染病在雅典开始流行,多种病毒流行的瘟疫,导致了城邦人口死亡四分之一。那场瘟疫改变了雅典的历史。

公元165至180 年,在罗马帝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黑死病。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瘟疫造成了罗马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20年后,罗马再次发生瘟疫,又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先后两次瘟疫有直接关系。

在15世纪左右,哥伦布等人航海到达了美洲,在带去欧洲文明的同时,也带去了天花、麻疹、霍乱、伤寒、鼠疫、流感、白喉等严重的传染病,造成瘟疫在美洲印地安人中开始传播。

那时,美洲印地安人的人口大约是5千万到1亿之间。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对美洲扩张过程中,真正因为打仗或屠杀而死的印地安人,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大部分印地安人是死于欧洲人带去的天花、麻疹、霍乱、伤寒、鼠疫、流感、白喉等严重的传染病。

传染病,这个看不见的魔鬼,使90%的美洲印地安人失去了生命。

1918年至1919 年,“西班牙流感”造成世界性传播,大约造成世界2500万到5000 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也发生过大的瘟疫,但是,却没有造成大范围传播。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见面礼仪方式不无关系。

中国古人不是不知道握手和拥抱可以增进感情,体现互爱。但是,更知道握手和拥抱会造成病毒和疾病的传播。而行拱手礼,则完全避免了身体和肢体接触,隔绝了病毒的传播。这就是中国古人对预防疾病传播的高明之处。

中国人在民国之前还是行拱手礼,民国之后,应该是向西方学习,见面礼改成了握手。始于西方的握手,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已经成为见面礼仪的固定形式,广泛普及在所有的见面场合。

2020年伊始发生在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好在疫情现在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次疫情之所以能得到控制,关键就是要求所有人在公共场所戴口罩,避免接触,在家自我隔离或到指定场所隔离。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短视频。视频中人们见面不握手了,改成碰脚了,虽然出于幽默,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为了避免感染,不能握手了。但是见面礼为什么不回归老祖宗传承了几千年的行拱手礼哪!

据有关统计,中国人超过一半有胃病或肝病,中国人胃病、乙肝和肝癌的发病率约占世界同类疾病发病率的一半以上。有人说,中国人患胃病和肝病的发病率高是饮食过热导致的,其实并不完全是。导致中国人患胃病和肝病的发病率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合餐饮食和幽门螺旋杆菌。而这两种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合餐饮食导致的。

同样,合餐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融洽与和谐,美食共食,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同甘苦,共命运。但合餐恰恰是传播肝炎和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途径,一个盘子或者几个盘子十几个盘子放在一起,几个人或者十来个人都到盘子里夹菜送到嘴里吃,然后又到另一个盘子里夹菜送到嘴里,这样反反复复,直到一顿饭吃完。感觉是很愉快,但是,就餐者中如果有一个人感染了甲肝、乙肝病菌或幽门螺旋杆菌,在就餐的过程中,就把口腔里的甲肝、乙肝病菌或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了在一起吃饭的每一个人。这才是中国人肝病和胃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美食,大家在一起,换一种方式,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一起吃,这样就避免了甲肝、乙肝病菌或幽门螺旋杆菌传播,同样其乐融融。这样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优良传统的回归。

说吃,中国的饮食十分丰富,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就餐本来就是分餐,并不是现在的合餐。真正合餐的历史不过几百年。

中国古人的分餐,典型的例证就是唐代敦煌四七三窟壁画,在画中,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碟属于自己的餐食,看上去很像西餐。

古人分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阶段,在那个生产力水平很低下的时代,人们获取食物不容易。为了体现公平合理,人们把食物按人头统一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

到商、周时期,中国人吃饭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吃饭已经不仅仅是吃饭,而变成了一种社交活动。

到先秦时期,饮食开始有了由高到低的座次和级别待遇:“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鼎”是烹煮的器物,“簋”是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天子跟其他诸侯大夫用的餐具待遇是有区别的。这里所说的“豆”是平民使用的一种饮食器皿,以老为尊。

人们最熟悉的是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吃饭的场景是:一人一案,主食菜肴都摆放在席前或是案上,人跪在芦席铺上吃饭,各吃各的。

关于分餐的公平,有一个故事,在《史记》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孟尝君大摆宴席请客,而邀请的人不分等级地位,吃的东西跟他自己吃的一样。他请了一位侠客,还未落座,侠客看到自己的饭食和主人的不一样,其实是他案上的饭食被别人挡住了视线。侠客便生气转身想离去,被孟尝君劝住,孟尝君知道原因后,就把自己的饭菜给了侠客。当侠客发现其时饭菜一样后,便羞愧自杀。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那时是分餐的。

大约从明朝后,在中国开始出现合餐,但那时的合餐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都用自己的筷子到盘子里夹菜,而是有公用的菜勺和汤勺,不论谁,是不可以直接到盘子里夹菜吃的。

而这种讲究,一般都是在大户人家,普通平民百姓就没那么讲究了。由此,演变成了现在的合餐。但,同时也酿就了中国人肝病和胃病普遍传播的祸根。合餐,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健康之殇。

中国古人的很多做法,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是很科学的,是讲卫生的。中国古人拥有先进的思想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自清朝后,中国在向西方学习中,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行拱手礼和分餐等优良的传统却被我们抛弃了。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文明如何进步,人的生命健康是最可贵的。人一旦失去健康,难以挽回。铸成大病,无法挽回。抗击疫情,与病毒和疾病作斗争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同时,还需要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摒弃现在的握手、拥抱和合餐的陋习吧!重拾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见面行拱手礼;吃饭分餐等优良传统习惯,让我们生活的更卫生,更健康。

古人怎么讲健康(学古人讲卫生)(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