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

小时候,老一辈非常重“辈份”,于是身边就发生了许多趣事。

辈分小要吃亏?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压岁钱是五毛钱

在大年初二的时候,辽宁丹东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拜年故事。

一个11岁的小男生随着父母去拜年,但有户亲戚家有一个5岁的男孩,按照辈份,这个5岁的小男孩是11岁男孩的舅舅。

于是大家起哄着要“长辈”给“小辈”过年红包,“舅舅”煞有其事地坐在了小板凳上。

11岁的“小外甥”为了红包开始认真地磕头拜年,一旁的大人们都非常喜庆地围观着。

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1)

可能小外甥太紧张了,把准备好的新年祝福直接说成了“祝舅舅早生贵子!”

听到的人都笑喷了,哈哈哈。

再一看,小舅舅还真的按照习俗给了小外甥一个红包。

打开一看,里面是5毛钱压岁钱,亲戚打趣地说:“舅舅这个红包太小了吧,这个年头,红包至少都是1元,再加一点。”

舅舅一听,当场就急了,这是要翻脸的节奏。

很多网友认为辈分小的孩子要吃亏,不仅要磕头还只收到五毛钱的红包。

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2)

笔者认为吃不吃亏,还是孩子自己的看法,过年也就图个乐呵,但相信辈分会随着时代的步伐而慢慢消失。

为什么呢?

第一,按个人来说:

1)年龄不对等,让双方非常的尴尬

在上小学的时候,同班的两个同学是亲戚,女孩11岁,男孩12岁,按照辈份男孩要叫女孩小姨,而这件事情被全班同学都知道。

最后,两个孩子都特别地尴尬,彼此开始逃避对方。

他们放学不再一同回家,参赛也选择不同的组数,甚至体育运动,他们都不敢在同一队了。

所以,年龄与辈份的严重不对等,让双方都非常的尴尬,于是在心中开始排斥这种“辈份”的呼喊。

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3)

2)辈分复杂难懂,年轻人很难搞清楚

小时候,大家遇到各种辈份会非常地头痛,经常分不清姑妈辈、姑奶奶辈、舅舅辈。

因为旧时代每家的孩子十分多,可能一个家庭中老大已经50岁了,而最小的孩子还只有20,而这些孩子又再度成家,造成家庭的辈份非常地纷繁复杂,难以计算。

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4)

而年轻一代与远房亲戚的交集越来越少,就更加分不清、理不断了。

第二,按照社会大环境来说

1)思想解放了,社会环境也在变化

我们越来越追求自由与解放,也不再执着于老一辈的“刻板”,会更多地拥有了民主与随意的态度。

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5)

这些新风气之下的孩子想法也在变化,他们也更加的崇尚自我与个性。久而久之,社会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环境,按年龄称呼。

这些个人及社会的演变,让“辈份”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甚至是渐渐消失在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圈之中。

当然依然有些家庭,还在延续着这种“辈份”之礼,把这些看成是珍贵的“文化精髓”,想要一代又一代去传承,甚至把这些当成是育儿的方针。

但这样育儿真的是有益的吗?

父母在育儿之中,应该如何真正地传承家庭的“传统之礼”呢?

时代在变化,以不变应万变,不如以“变”来应“万变”。因为,变才是这个世界上永恒不变的真理。

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6)

所以,在育儿之中,父母要“变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家庭的礼仪之根本。

父母可以将这三个观点传承给孩子:

1)尊重放于心间,而不执着于嘴上

生活中,有许多人满嘴蜜糖,可实际上却经常口是心非。有许多人不重于形式,却用点滴的行动去践行自己的“尊重”。

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7)

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把尊重刻在心中,而不是执着于嘴上。

对自己的亲人,不要刻板地追求“辈份”,要让年轻人将尊重放在心间,用双方都舒适的方式去相处。

2)亲人之间,要保持频繁的交往

很多亲人之间只有虚名,却没有任何的交往,如果真是这样,那才是真正的损失。

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8)

所以,父母要教育给孩子的是:亲人永远值得你去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沟通。这样可以帮助亲人之间锁住亲情,保持幸福。

3)把握精髓,以“变”来应时代

时代在变化,执着于过往有时候并不是好事,如果可以把握精髓,适当的改变形式,很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

外甥女拜年给多少压岁钱(11岁外甥给5岁小舅磕头拜年)(9)

对传统来说,也是要适应时代变化的,时刻保持着“变化”的心态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于辈份的故事,你曾经也遇到过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