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高令是咋回事(尴尬的限X令)

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

限高令是咋回事(尴尬的限X令)(1)

资料图

左手从称上拿起3根称完价的黄瓜,右手熟练地从挂在桌角的一堆塑料袋中捻出一个,用力一甩,将黄瓜放入顺手一裹,菜农便迅速地将包好的菜放进了张秀萍早已撑开的绿色布口袋里。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的张秀萍经常要去家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和水果,每次她都会拎着一个布口袋,但回家后,她依然会收获不少塑料袋。

“我带着布口袋就是想让他们直接给我放进袋里,但他们好像已经用习惯了。”最初,张秀萍还会提醒一下,但久而久之她也习惯了。

塑料袋似乎从未从人们的生活中远离过,无论是小摊贩们的“随意给”,还是商场超市的“花钱买”,塑料袋依然是那个人们购物的“好帮手”,然而,这却令已经实施了9年的“限塑令”很尴尬。

近期,法治周末记者在对一些限制令的执行情况调查走访后发现,其实尴尬的不仅是“限塑令”,“限犬令”“限铝令”等一些禁令也都面临有令不执的尴尬。

“限塑令”:禁而不绝

2008年的6月1日,这一天,不仅是小朋友们的儿童节,同样也是国家“限塑令”正式实施的日子。

2007年12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这一纸严厉的限制令,在当时被各界寄予了有效打击“白色污染”这一顽疾的厚望。

不可否认,经过近10年的施行,确实有一些人逐渐养成了在购物前自带购物袋的习惯。但实际中,塑料袋的使用却并没有随着“限塑令”的施行而得到大量减少,平日里依然随处可见提着塑料袋从超市、菜市场购物出来的人们,这也让执行多年的“限塑令”看起来形同虚设。

法治周末记者近日在北京市丰台区、东城区和朝阳区调查走访了几家农贸市场后发现,塑料袋几乎是菜商们的“标配”,无需顾客多言,菜一称好就会立刻套上塑料袋送到顾客手中。

记者注意到,菜商们使用的基本都是袋上没有标注任何生产厂家和生产规格标志的三无产品,由于袋子太薄,不少顾客还会要求商家多套上几个袋子。

资深环境人、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曾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据统计,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像这些厚度小于0.025毫米、不合规格的超薄塑料袋,既没有质量安全标识,也没有可降解标识,若被随意丢弃或不经处理进行填埋,可能上百年也无法降解,长期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质和水体造成极大危害。

与菜市场相比,超市提供的都是有标识、合规的塑料袋,虽然要收费,但顾客也能买账。法治周末记者在丰台区一家家乐福超市一收银台前驻足了10分钟,发现交费的8位顾客中有7人购买了塑料袋。

一位顾客向记者直言,自己有时出门也会自带购物袋,但如果忘了,肯定还是需要塑料袋,而且超市的塑料袋虽然要花钱,但质量确实不错,用完回家后还可以当垃圾袋继续使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成本。

此前曾有统计指出,有些大型连锁超市每年仅靠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已沦为了“卖塑令”。

调查中,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有些商家还会将塑料袋利用到“互联网 ”的推广中,比如,在付款时通过扫码关注等,就能免费送“袋”。而超市菜品区域旁放置的透明手撕连卷塑料袋,由于可免费自取,也成为了一些顾客免费获取塑料袋的渠道。

除了集市、超市这些塑料袋传统用量“大户”外,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快递和外卖领域也逐渐成为新的使用塑料袋“大户”。有关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约147亿个,其中无法降解的塑料袋占比不少。

在塑料袋难离手的当下,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提醒,很多人恐怕已经彻底忘记了“限塑令”的存在。

为此,今年11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国家邮政局等10部门也联合发文,要着力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

“限犬令”:视而不见

事实上,遭遇尴尬的不只有“限塑令”,同样与很多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限犬令”,也面临执行不力的困境。

每只犬需缴纳400元的养犬管理服务费,居民每户限养一只犬……今年6月5日,青岛市相关部门专门就《青岛市养犬管理条例》进行的解读,曾一度引发人们对“限犬令”的讨论。

为了规范养犬,避免因养犬带来的人身危害、环境等各类问题,目前我国虽没有统一的规范养犬条例,但各大城市大多出台了相应的养犬管理规范,即“限犬令”。

比如,《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中就明确规定,携犬出户时,应当对犬束犬链;携犬乘坐电梯的,应为犬戴嘴套;不得携犬进入公共绿地、社区公共健身场所等。

近年来各地“限犬令”虽然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架势,但实际执行中却又都难免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有民众就直言对青岛“限犬令”依然“不看好”。

12月17日下午3点半,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某小区花园健身中心内,几位老年人在健身器前舒活筋骨,和他们一同下楼的小狗们则自在地在花园中奔跑,见到记者走近,一条京巴狗还凑到记者的腿前用鼻子闻了闻。

“您家的狗没拴狗链啊?”面对法治周末记者这样的询问,几位养犬人几乎给出了同一个答案,“我家的狗听话,从不咬人”。

记者注意到,就在花园旁一个玻璃宣传栏的角落里,还张贴着一张文明养犬的宣传海报,上面黑色加粗的字体虽已有些微微褪色,但仍在提醒着遛狗时应拴好狗链。

实际中,像上述这样对“限犬令”视若无睹的情况屡见不鲜,养犬人口中“从不咬人”的宠物狗也屡屡给一些无辜的人带来危害。今年7月,上海一名男子就因被宠物犬咬伤后没有及时接种狂犬疫苗,最终因狂犬病发作而死亡。

限养、禁养大型犬,养犬需登记等要求作为各地“限犬令”的硬性规定,也被很多养犬人视而不见。

法治周末记者在北京二环内的几个小区随机采访中就发现,有人在马路便道上遛着被明令禁养的德国牧羊犬(俗称“黑背”),尽管拴着绳子,套了嘴套,但体型庞大的“黑背”仍“逼”得不少行人走下便道,绕道而行。

面对各类养狗乱象,不少小区居民都直言“习惯了”,“限犬令?你觉得有用吗?”一位居民笑着反问记者。

“限铝令”:“铝”禁不止

在一些民众看来,“限塑令”和“限犬令”这类禁令因为没有直接威胁到民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执行中可能会被“打折扣”。但法治周末记者发现,对于一些涉及民众舌尖上安全的食品领域限令,也存在失效的情况。

作为一种传统早点,油条深受民众喜爱,但传统制作油条中需要添加的明矾(即硫酸铝钾),因为长期过量摄入会损伤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老年痴呆等疾病,而被国家明令限制。

2014年,国家卫计委、质检总局等五部门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其中对食品中铝的含量作出了明确界定:允许油炸面制品(包括油条)中使用明矾,但在最终制成的油炸面制品中,铝的残留量不应超过100毫克/千克。业界将此称为“限铝令”。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辉曾对此进一步解释称,该禁令标准已经较为严格,100毫克/千克的残留限量实际含义是,只要商家为了提升口感把明矾添加到面粉里,炸出来的油条肯定铝超标。

然而,在“限铝令”施行3年以来,近日依然被曝出“铝”禁不止的问题。

12月4日,上海市消保委与上海市食药监局联合发布了《油条消费体察检测数据表》,结果显示,多家宣称无明矾油条的“放心”商家销售的油条也含铝。一家名为“四大金刚”的店,其油条被查出铝含量超标近10倍(980毫克/千克),远超国家限制标准。

一位经营早点的店主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其实在国家出台“限铝令”后,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如无铝油条膨松剂等相同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可以替代明矾,但因为成本会有相应提高,所以一些早点摊还在继续使用明矾。

与明矾相比,三氯杀螨醇这种对公众来说比较陌生的农药则在国家的禁令之下“存活”了更长时间。

“忆江南”铁观音、“知福”碧螺春茶、“爱丽丝”茉莉花茶春毫……2015年以来,各地食药监部门在多款知名茶叶品牌中陆续检测出了三氯杀螨醇这一物质。

三氯杀螨醇是一种杀螨剂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曾在我国茶园推广应用,但因其含有的DDT(又名滴滴涕)原料具有一定毒性且属污染物,早在1997年6月,农业部就发文禁止在茶树上使用三氯杀螨醇。2014年5月,随着江苏扬农宣布三氯杀螨醇生产线停产,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停止三氯杀螨醇的生产。

然而,在禁令执行18年后的2015年,禁令之下的三氯杀螨醇却成为当年国家抽检茶叶不合格的主要元凶。

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抽检数据显示,2015年,抽检共发现不合格茶叶制品23批次,其中农药残留问题不合格9批次,这9批次农药残留问题全部为检出禁用农药三氯杀螨醇。

对此,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相关人士曾向媒体表示,由于三氯杀螨醇在我国使用历史较长,可能在土壤中存在一定残留,因此,对茶树造成污染的影响可能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在对问题茶叶进行检测中,有些茶叶三氯杀螨醇的残留度高达2.28mg/kg,远超国家残留限量标准(0.1mg/kg)20多倍。

法治周末报社时政新闻出品。从法治视角看政事儿,解码大时政背后的法治逻辑;密切关注政策法规立法动向。

欢迎扫这里,关注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