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核心舱火箭发射时间(空间站核心舱春季发射)

空间站核心舱火箭发射时间(空间站核心舱春季发射)(1)

空间站核心舱实物 新华社资料图片

空间站核心舱火箭发射时间(空间站核心舱春季发射)(2)

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

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取得新进展、空间站核心舱春季发射……记者12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拟服务于重型运载火箭的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已取得积极进展。

据悉,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负责研制,其性能指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更好地满足我国未来火箭和重大航天任务对动力的需求。该型发动机的研制可填补我国氢氧发动机型谱和技术空白,对诸多基础学科和工业领域有巨大的牵引带动作用。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此前披露的信息,我国正在研制中的重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40吨,是实施月球探测、深空探测,开展大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依靠,可极大提升我国开发利用空间和维护太空安全的能力。

与此同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多型火箭发动机也传来了新消息。此前,由该集团六院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大推力氢氧发动机顺利完成了一次型号可靠性试车,进一步验证了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的能力,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执行空间站任务奠定了基础。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执行空间站各舱段的发射任务,其中核心舱将于今年春天率先发射。此次试车是根据工程总体安排的专项工作之一,有利于提高整个空间站任务建设阶段发动机的可靠性。

新闻链接

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

空间站近期规模100吨 可载3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曾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说,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空间站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周建平说。

周建平说,我国空间站建造将遵循符合国情和体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等原则,利用当代先进技术,重视应用效益、追求运营经济性、规模适度,目前初定的空间站设计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并预留拓展空间。

据介绍,空间站未来将成为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主要平台,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三个目标。

三个目标是——

一、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空间站水平,并能利用当代的技术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越。

二、掌握航天员经常在轨飞行的生活和健康保障技术。在空间站建设和应用中,人是核心因素。只有使航天员能健康地生活,才能保障其高效地工作。

三、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科学家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以期能达到在科学方面若干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目标。

新闻纵深

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天问奔火……

2020中国航天别样精彩

北斗、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圆满收官,“天问一号”向着火星不断迈进,多个新型火箭成功实现首飞,实现新突破……

回首2020,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中国航天人顶住压力、乘风破浪,一步一个脚印奔向星辰大海,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瞬间,组成一幅别样的画卷,成为2020年中国航天的独家记忆。

北斗、探月“三步走”圆满收官

2020年的最后一天,由张履谦、余梦伦、钟山、范本尧等多位航天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联合中国航天报社等机构评选出的2020年中国航天十大新闻和世界航天十大新闻“刷屏了”。两个榜单上,嫦娥五号和北斗三号无疑是“最耀眼的双子星”。

——九天揽月。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北斗闪耀。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京举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无论是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还是北斗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行稳致远、可圈可点,每一步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三个特别的“50”值得纪念

回首2020,对于中国航天而言,还有三个特别的“50”值得纪念。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今年的这一天意义更加特殊。50年前的今天,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由此迈出了探索浩瀚太空的第一步。

8月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分九号04星、清华科学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至此,长二丁火箭在30年间创造了50发全胜的优秀战绩,将百余颗卫星送入太空。

10月10日,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今年是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开展50周年。50年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从零起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三型新火箭首飞值得关注

从长征五号B到长征八号,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2020年陆续首飞。

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随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2月2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除国家队运载火箭外,民营航天领域的运载火箭2020年也迎来了“新生力量”。11月7日,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是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小型固体商业运载火箭,可满足近地轨道微小型卫星发射需求。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强,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B,中国航天的舞台更大、底气更足,未来更值得期待。

展望2021:更多好消息值得期待

回首2020,中国航天再次迈出了一大步;展望2021,我们还有更多好消息值得期待。

——“天问一号”仍在马不停蹄向着火星进发。自7月23日发射以来,“天问一号”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后续,还将进行数次轨道修正,预计2021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后,实施“刹车”制动进入环火轨道,为火星着陆做准备。

——2021年上半年,我国计划发射空间站核心舱,而后接续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期待北斗、探月之后,中国航天的又一个“三步走”——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完成。

此外,商业航天的进展同样可圈可点:2020年1月,银河航天首发星成功发射,该星是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到24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蓝箭航天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核心部组件完成交付,各分系统试验进展顺利,开始初样动力系统试车箭和模态箭全箭总装。2021年,更多来自民间的航天力量还将不断涌现。本组文图均据新华社

来源: 成都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