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夹弦戏剧大全(戏曲百科亳州二夹弦)

二夹弦戏剧大全(戏曲百科亳州二夹弦)(1)

亳州二夹弦演出盛况

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皖北大地上。1958年底县委根据当地群众的建议,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桑园会》、《张文生赶考》、《花厅会》三个二夹弦传统小戏应运而生,立上舞台。1959年10月亳县二夹弦剧团演出的《金龙盏》受到阜阳行署领导的高度赞扬,被誉为“跃进剧团”。1960年3月,二夹弦剧团因成绩卓著,又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62年亳县二夹弦剧团的高中贤、王玉芹曾与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二度梅》,受到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3年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特邀高中贤、王玉芹、马璐等人再度赴北京景山公园演出《金龙盏》,受到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对这一稀有剧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亳州二夹弦演出剧照

历史沿革

雏形期

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叶也就已在菏泽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常用的曲调有:[赞子]、[序子]、[砍头撅]、[货郎调]、[寒韵]、[平调]、[哭迷子]、[过序子]等。经常演出的剧目,除《休丁香》外,还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数十出。

清咸丰初年(1851年),山东濮州引马集(今属山东鄄城县)有个穷秀才白殿玉,擅诗词,通音律,酷爱花鼓丁香,常编些花鼓新词,教妻吟唱。后来,他对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击节伴唱,深感乏味,常思增加丝弦,以壮声色。其妻纺棉时常哼曲词,其每唱一句,接着便“嗡、嗡、嗡”纺抽棉花,纺车声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启发,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做出了如二胡状的“弦子”为妻伴奏,节奏和谐,大增其色。白殿玉在花鼓丁香的基础上,编词清唱,并根据词意,突破原始腔调的节奏规范,融入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博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白殿玉在引马集收了三个乞讨人为徒弟,他们是莘县的李季安、东平的戚成兴和济宁的梅福成。

咸丰八年(1858年),濮州遭水灾,李季安北归,白殿玉带戚、梅二徒,乞讨至曹州(今菏泽)东北的大徐庄落户,后由戚、梅二人在大徐庄收徒数十人,在菏泽、鄄城、郓城、定陶、曹县、巨野、梁山、东平一带农村“打地摊”卖唱。这期间,由于人员的增加,以由一人清唱,逐步发展到七、八个人分包赶角形式,其体裁也由说唱式的叙事体,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具有了较复杂的表演程式,演唱出比较完整的戏曲故事,其乐器除一个凸肚花鼓,又增加了丝弦(两根弦的“弦子”),还有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两夹弦剧种初具皱形。

成熟期

清同治年间(约1864年左右),曹州城西南魏堂村贡生魏金玉聘请戚成兴、梅福成为师,在村里成立了两夹弦玩友班,随后趁本村庆贺王姓夫人立贞节牌坊之机,在四辆太平车搭成的戏台上,演出了《安安送米》,这是两夹弦由地摊上小唱走上舞台的开始。戚成兴、梅福成在演唱时常把蒲扇作为简单道具,群众送他们“大蒲扇”、“二蒲扇”的艺号。

这一时期的两夹弦戏,仍是农闲唱,农忙散的“玩友会”,没有严格的科班制度,其唱腔也没有“格”和“规”的种种束缚。这种机动自由的特点,加上艺人们要把自己的俗俚小曲变成“大戏”的强烈欲望,使其大量吸收了其他艺术的优点,得以迅速发展。在唱腔方面皆突出地受到当地民歌(如:划船调、打你八棒锤、大锯缸等)、曲艺(如: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坠子等)、戏曲(如:山东梆子、柳子戏、大平调等)的影响,使之日益丰富,表演方面,则学习、借鉴了其他戏曲的程式。

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努力提高演出质量的同时,对乐器也进行了改革。为扩大主弦音量,他们把原“弦子”(似二胡)上的两根弦,增加到四根弦,弓子上的一股增加为两股,这就是沿用至今为主弦的“四胡”(又叫四弦)。之后,“文乐”又增加了琵琶、二胡,“武乐”增加了大锣、手钹、堂鼓等,多用于开戏之前的“打通”。不过表演形式仍较简单,人员很少。艺人们常称:“紧七慢八,六人抓瞎”。乐师往往一人兼奏几样乐器。服装道具也很少,一个班中,一般只有一身褶子,两身布衫,一身官衣,一顶纱帽等“行头”。所演剧目也多是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生活小戏。如:《安安送米》、《休丁香》、《小姑贤》、《兰桥会》、《王汉喜借年》、《拴娃娃》、《站花墙》、《换亲》、《梁祝下山》、《吕蒙正赶斋》、《抱灵牌》等。至此,两夹弦剧种逐渐成熟。与此同时,流落在黄河以北的莘县、临清一带的白殿玉的另一徒弟李季,尽管也收徒传艺,但吸收其他艺术的营养很少,其曲牌、板式,基本上还属白氏初传,不如曹州(菏泽)“大蒲扇”的两夹弦唱腔委婉、细腻,易于表达各种感情。他们之间,因流传区域关系,观众便称鄄城以北、莘县一带的两夹弦为北词两夹弦,称曹州(菏泽)一带的两夹弦为南词两夹弦。南词两夹弦发展迅速,从艺者甚多,流传区域很快扩大到河南省的安阳、新乡、开封、商丘等地。而北词两夹弦继李季安之后,只有鄄城的王贯得、吴志修等稍有名气。较近的北词两夹弦名演员要数鄄城的王自端,他以唱《王婆骂鸡》出名,吐词爽快流畅,一口气可唱二百多句,有“翁倒山”之誉。

玩友班期

光绪初年(约1875年),戚成兴、梅福成在定陶县张湾村再度收徒传艺,教授玩友班,后成名者有旦角王玉华等。1878年春,菏泽东关泰山奶奶庙大会,专请戚成兴的两夹弦班来演家庭小戏,当时连唱四天,曹州府台、县令、都观看了演出,并赏银五十两。从此,两夹弦由村镇舞台走向城市舞台。

光绪六年(1880年),“大蒲扇”的传人刘大焕、张惯通、徐效言、王玉华及张惯同的艺徒徐广思(大徐庄人)、徐广远(大徐庄人)、马天仓(丑,艺名“马老平”,菏泽吕陵镇人)和刘大焕的艺徒徐启敬(司鼓,大徐庄人)等,进入豫东大城市开封,起初在较偏僻的城隍庙内演出,因很受欢迎,后移到繁华的相国寺市场演出,名震豫东,当地群众称之为二夹弦。

科班时代

1910年(宣统二年)左右,王玉华(旦角)在曹县马楼一带组织了第一个两夹弦职业班社“洪兴班”,进行营业性演出,每天戏价八百铜钱。这一时期,两夹弦借鉴其他剧种的做法,根据两夹弦的具体条件,对生、旦、净、末、丑各行当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改变了过去“三小”独占两夹弦舞台的局面。为丰富上演剧目,排演了公案戏(如《清宫断》)、功架,武打戏(如《九女庵》)、连台本戏(如《金镯玉环记》)。徐广思还于1911年左右,先后收曹县的崔兰琴(艺名“大金牙”)、大脚二妮(鄄城人)为徒,培养了两夹弦第一代女演员。他们优美柔和的唱腔和婀娜的舞姿,很快轰动菏泽、曹县、开封、商丘等城市。1925年左右,徐光思又收下讨饭人黄二润之妻张秀香(东明县人)授艺,张秀香由演《站花墙》出名,因其初登时穿的是白靴,观众便送艺号“大白靴”(后又叫“老白靴”)。她便是两夹弦后来著名女演员黄云芝的母亲和宗师。

1928年,徐广远的高徒王文德(中、青年时期从旦行,后改为须生,艺名“小印(艺)”),召集二十多位艺人在本村(菏泽市安兴镇贤圣寺)庙院内,成立“共艺班”(洪艺班),主要演员有王文德和其弟王文胜(艺名“二宝”)、王文亮(艺名“二燕子”)、张秀香、崔兰琴、赵秀真(艺名“二金牙”)、马福勤等。这个班社在王文德的带领下,吸收了山东梆子、柳子戏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更趋完美,在音乐方面,改革、丰富了两夹弦的唱腔、板式,比如在“原北词”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慢北词”和“连北词”。增加了笛、笙、唢呐等乐器。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如:河南开封地区二夹弦剧团的主要演员杨桂莲(艺名“二马峰”)、张海莲(艺名“三马峰”、“水上漂”),当年都在“共艺班”(洪艺班)学过艺。通过他们的努力,两夹弦这个独具风格的剧种最终走向了成熟。同时,也由于这些优秀演员的出现,使两夹弦这个年轻的剧种,日益广泛的流行起来,它的活动范围,当时北到河北省的大名、广平、馆陶;东到济宁,南到安徽省蚌埠,江苏省的浦口,西南流传到河南省的开封、民权、兰考、扶沟、安阳、武涉等县,以及安徽省的亳县、阜阳等地。

二夹弦戏剧大全(戏曲百科亳州二夹弦)(2)

艺术特点

两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

两夹弦的传统习惯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红脸、花脸行当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两夹弦得以迅速发展,角色行当齐全,音乐、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演唱。从这一时期开始,两夹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来。

两夹弦的唱词有两种不同的结构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的上下句式,韵脚为上仄下平,下句押韵。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亦有一种字数多少变化不定的长短句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唱词,虽仍为上下句体,但句体的排比罗列、韵脚的要求等不太严格,垛句上下的呼应也不一定对称;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三、三、二”结构的[娃娃]句体,这种词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韵外,其余各句均为同一韵脚。第三句为“平、平、仄”,中间三句为“仄、平、仄”,最后两句为“仄、平”。在实际应用中,对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两夹弦所用的语言,为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韵基本相同,但其四声调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语汇称谓不尽相同。

文场乐队配置、大小不等,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乐器以四弦(也叫四胡)为主,它类似二胡,有四根琴弦,分别夹着两股马尾进行演奏,以发出双印,音量较大,琴师在演奏时常戴有金属指帽按弦,音色铿锵有力,其它弦乐器有二胡、矮秆坠胡,有时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拨弹乐器有琵琶(早年是使用柳叶琴、与山东拉魂腔所用相同,现已改为通用的琵琶)、中阮、三弦等。管簧乐器有竹笛、笙、闷子等。

在武场音乐中最关键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场音乐的总指挥,兼奏手板、边鼓及堂鼓。云锣、木鱼、小钹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设专人,而由操持大锣、钹的人分别兼奏,唢呐由弦乐师兼奏。

两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90余出,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还有不少是从柳子戏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两夹弦创作(或改编)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剧目,使两夹弦这一剧种获得了新的生命,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两夹弦是以唱为主,以唱制胜的剧种,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剧目相关,行当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它行当也多是仿制其它姊妹剧种。

两夹弦的伴奏乐器,在传统乐器中称为“三大件”的是四弦、坠琴和柳琴。建国后,多以琵琶代替柳琴。

四弦;是两夹弦文场伴奏中的领奏乐器,木制。其规格为:弦身共分弦杆、弦柱、千金、弦马、弦桶、托板、蟒皮、弓杆、马尾(两股)九部分。坠琴:是两夹弦“三大件”主奏乐器之一。音色柔和,与四弦形式对比,相互补充。早期为八角形木制琴筒,现在改为圆型铜制。

琵琶:是两夹弦“三大件”主奏乐器之一,弹拨乐器,色彩丰富,声音与四弦、坠琴搭配谐合,共同形成两夹弦伴奏乐队中的音响核心,是该剧种音乐风格特点的重要体现。

另外,两家弦文场乐器还配有笙、笛、三弦。现在又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扬琴、二胡等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梆子相同。两夹弦脸谱吸收了京剧、山东梆子等剧种的脸谱造型艺术,大致分为“白脸”、“红脸”、“黑脸”、“二花脸”及其他“勾脸”等种类。两夹弦的“红脸”脸谱,有时在表演中并不勾脸。

二夹弦戏剧大全(戏曲百科亳州二夹弦)(3)

亳州二夹弦艺术研究所成立仪式

传统剧目

两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90余出,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还有不少是从山东柳子戏、山东梆子子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两夹弦的剧目将近百出。它的基本剧目有“大帘子、二帘子、赶关,提篮子(武家坡)”,“花墙、蓝桥、抱牌子”或“织机、拐马、柳迎春、花墙、蓝桥、太阳牌”等说法。这些剧目主要是比较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大帘子》,即梁山伯与祝英台隔帘相会。《抱牌子》是何文秀私访;《织机》是秦雪梅吊孝的后半部。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生活小戏,其中丑角戏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七错》、《打老道》、《打棒槌》、《打城隍》、《打面缸》、《打瞎子》、《穷劝》、《武大仨下工》、《拴娃娃》等,幽默风趣,富有:眼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文学特色。

两夹弦的独有剧目有《王小过年》、《打老道》、《吃腊肉》、《唐二卖杆草》、《翻箱子》、《穷劝》、《富劝》、《贾金莲拐马》等,从山东梆子移植过来的有《康府吊孝》、《海潮珠》、《王莽篡朝》、《斩杨人》、《背箱子》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