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治疗理论技术是什么(行为治疗差别强化法)

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对西方心理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研究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进行心理分析研究时就已开始,但直接根植于行为主义的行为治疗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期间发展起来的。由于行为治疗本身具有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特殊的治疗方法,所以它在较短时间内就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行为治疗——冲击疗法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差别强化法

差别强化法属于操作条件治疗法的一种,是以“操作条件作用”原理为依据的。行为治疗——操作条件作用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由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来决定加强或减弱该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如果结果得到的是奖励等正性强化,该行为就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若结果得到的是惩罚等负性强化,则会减弱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大量研究表明,操作条件治疗法对于建立良性行为或消除不适应行为有着很好的效果。这些方法不仅被用来矫正那些明显的适应不良行为,也普遍适用于儿童的行为塑造和人类行为规范的建设。

对于任何属于操作条件治疗的方法,我们都必须要对强化和惩罚的不同类型作一说明。

强化和惩罚的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奖励的方式可以是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代币和金钱,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和表扬。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式,运用减少或停止惩罚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例如较大点的小孩仍有吸吮手指的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一旦他不再吸吮手指了,立即停止对他的批评。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当一个不适应的行为发生后,给予惩罚,从而导致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如学生发生侵犯行为时,受到了老师批评这一惩罚,结果这个学生在将来就可能会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从而导致该行为在将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如小孩完成作业之后可以让他看电视剧“西游记”,没有完成则不让他看了。

差别强化法的具体方法

差别强化法亦可称为阳性强化法。作为一种行为矫正手段,差别强化用以提高正性行为的出现频率,降低负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只要正性行为出现,便对之进行强化,这样就可以提高未来正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同时,任何妨碍这种正性行为的负性行为都不会得到强化,因而在未来其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整个差别强化的过程涉及两方面问题,即正性行为的强化和负性行为的终止。举例来说,一个孩子总是表现出对别的孩子的攻击行为,这时老师就会过来把他带离并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可是,这个孩子只会乖上一会儿就又去打人。行为学家认为,实际上老师的关注可能是对这个孩子攻击行为的强化。咨询师建议老师运用差别强化手段来提高这个孩子友好行为的发生率:当这个孩子和别的同学正常交往时,老师应马上向他走去表示自己的关注;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老师则在保护其他孩子不受伤害的前提下,将对他的注意程度降到最低点,不要有多的干涉。这样,这个孩子的好斗行为受到的关注就远少于其正常行为。这样施行后,由于对这个孩子友好行为的强化作用比对他的好斗行为的强化作用程度更深,相对于攻击行为来说,他的友好行为开始有所增加。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差别强化时,一定要坚持对治疗对象的消极行为不予强化。在治疗初期,治疗对象的消极行为往往会表现得更为激烈。如上例中的孩子,在老师对之不予关注时,可能会以更激烈的为吸引老师的注意,此时,老师一定要坚持对其不加强化,若稍有动摇,这种关注就会变成一种对孩子攻击行为的正性强化而使其不良行为更加不宜消除。

行为治疗理论技术是什么(行为治疗差别强化法)(1)

有效实施差别强化需要几个步骤:

1、明确治疗目标。要对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进行明确的行为学定义,定义必须是客观而明确的具体描述。如“发脾气”这样的定义可能就不是很清楚,行为学定义应为“大哭并躺在地板上踢地板,或者使劲把物品摔向地板”等对具体行为的描述。这样便于不同的人在记录行为的频率和程度时,有统一的依据。

2、确定强化刺激。对于不同的人,强化刺激亦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确定一个适合患者的强化刺激。一种办法就是采用目前维持其消极行为的强化刺激,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刺激是有效的,如前面所举例中老师的关注,只不过使用老师的关注来强化那个孩子的正常交往活动。此外,还可以去观察、测试患者或向了解患者的其他人询问,来确定治疗中所采用的强化刺激。

3、实施强化。一方面要对积极行为进行即时的、不断的强化,同时要力图消除对消极行为的强化作用。要注意对积极行为的强化——如奖励、关注等,必须是即时的、不拖延的,否则会削弱差别强化的效果。同时,积极行为每一次出现时,都必须加以强化,尤其是在治疗初期,这种连续的强化可以大大提高对积极行为的强化效果。而当积极行为持续出现,消极行为大大减少时,就要改为间歇强化,以维持积极行为,使之难以消退。

4、泛化计划。泛化是指目标行为应该也出现在实验环境之外的所有相关刺激情境中,否则,治疗就不算是完全有效的。这一点十分重要。如前面例子中的孩子经差别强化后,若当老师不在现场时,仍会出现攻击行为,就说明治疗是不彻底的。因此,要将泛化纳入差别强化的计划中,要有尽可能多的个体和在尽可能多的相关环境中,对目标行为加以差别强化。

典型治疗案例——神经性厌食

某女,18岁,中学生。因怕肥胖而平时极力压缩饮食,以至近1~2月来饮食量逐渐减少,直至拒绝饮食,人变得非常消瘦,出现衰弱状态,看见食品就厌恶反胃,不想进食。体格检查除全身消瘦外,无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经与家人详细交谈,知病人比较恋家,怕与父母分离,并且喜爱手风琴,虽病致无力,有时仍抚弄弹奏自娱。于是与其家人共同设法,准备采用行为疗法中差别强化法来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是:将她收入院治疗,但规定其父母不来探视,亦不准带手风琴来医院,除非得到医生的通知。病人入院后只靠输液维持,仍拒进食,入院后3天,她非常想家,想见父母,但医生不允许。后来在交谈中医生告诉她,如果你每餐能吃一小碗饭,两天后,就通知你父母来看你,在此情况下,她勉强每餐吃了一小碗,于是通知其父母来看她一次。后来她又要求把手风琴取来医院,但医生要求的条件是每餐如果能增加一碗饭,就可以弹奏手风琴1小时,如果每日3餐,每餐都能吃两小碗饭,就可以允许请假回家半天,为了达到弹奏手风琴及回家看望的目的,她都逐步地达到了要求的饮食量,通过两月余的治疗,她的神经性厌食终于通过差别强化法得以治愈。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塑造法

#谣零零计划#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点赞和转发,谢谢大家!

行为治疗理论技术是什么(行为治疗差别强化法)(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