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

如果您没有听过“立木为信”的故事,也一定听过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如果您没有听过“废井田、开阡陌”,也一定听过“商鞅变法”。没错,这一切都与商鞅有关系。

2009年有一出网评9.3分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此剧根据孙皓晖的同名历史小说的第一部改编而成,讲述的就是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图强的故事:公元前360年前后,秦国还是西北边陲的一个小国,饱受着六国的催残,灭国在即,又恰逢秦献公战死沙场,赢渠梁(即秦孝公)在危难时刻即位,他立誓变法图强,向天下广发出“求贤令”。卫鞅听闻毅然赴秦,凭一身才学和对天下局势的清醒的认识得到孝公的重用,君臣二人同心协力,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最终大秦裂变成功,成为战国七雄最为强大的诸侯国。而在这个时候,孝公逝世,秦惠文王上台,功成名就的商鞅来不及归隐便要赴死。

对比历史资料,剧中避免不了对商鞅的所作所为做了一些洗白,但是,即便不夸大商鞅的功劳,也不能更不应该忽视他对秦国乃至后世的贡献,他制定的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等等许多政策法令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无论是看《大秦帝国之裂变》还是读《史记·商君列传》,笔者难掩遗憾,为何如此有才华之人,却不得善终?商鞅去世时仅57岁。对于商鞅来说,他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秦国变法,却落得个五马分尸、家破人亡的下场,这一生究竟值不值得?如果商鞅能回答的话,笔者认为他会斩钉截铁地说:值得!虽然商鞅身败了,但灵魂未灭,他留下的新法仍在继续实行,为一百多年后的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身败名裂、死无完尸了,但是,对商鞅,笔者想说的是:他,身虽败而名未裂,人虽死而魂未灭。

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1)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01 商鞅变法

(一)商鞅其人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等指为谋反,战败死于黾池,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司马迁对商鞅的悲惨结局并不表示同情,在《史记·商君列传》最后评道:“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他说商鞅有如此下场,都是活该啊!令我们不禁好奇,圣贤如太史公者,为何出此言论?到底是司马迁个人喜恶还是商鞅确实活该呢?

在笔者看来,司马迁对商鞅的这一句评价,更多的是带着个人的喜恶的色彩,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可以看出,他是追求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他向往《老子》描述的生活:“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喜好和平,不赞成以刑止刑,因此,对于商鞅这么严酷的官吏,他当然喜欢不起来的。

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2)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那么,商鞅竟然做了哪些事情令司马迁如此的不喜呢?我们先来看看变法的内容。

(二)变法内容

事实上,商鞅的变法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秦孝公有些迟疑,担心天下人非议自己,同时变法还遭到了秦国贵族的强烈反对。商鞅舌战群臣,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以及“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等的论点说服秦孝公下定决心同意变法。应该说商鞅还是比较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坚决支持他变法的秦孝公,帮他扫清路上的障碍,使得他的变法得以顺利进行。

在变法之前,商鞅在秦孝公的命令下颁布了《垦草令》,此令在秦国全面实施后,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采纳商鞅深化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影响的建议,迁都咸阳,并命商鞅实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焚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商君书》中详细说明了两次变法的具体实施的内容,总体来看是围绕着:“壹”、“农战”、“法”进行的。“壹”就是专一、统一;“农战”就是农业与军事相结合;“法”就是法令、法律。而这正呼应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不法古,不修今”的理论支撑。他最重视农战,即农业和战争结合,实行全民皆兵,如此一来,耕作既可自给,也保证了军事的补给,从而令秦国的对外扩张节节胜利。

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3)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但是变法的有些条例十分严厉,比如,第一次变法中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即命令百姓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一家有罪,九家检举,否则十家连坐。不告发坏人的处以腰斩的刑罚,告发坏人的跟斩了敌人的首级一样爱赏,窝藏坏人的跟投降敌人一样被罚。

商鞅助秦孝公两次推行变革,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治制度。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中的许多条例设置的极不合理,甚至是苛刻,可对于当时内忧外患的秦国来说,是顺势而为,是为困难时期的特殊情况而制定的,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即使不是商鞅捅破这层纸,也会有别人,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三)新法取得的成果

商鞅治理秦国,是“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战国策·秦策一》)”。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庶兄,被商鞅劓以刑,连君王的哥哥都不能网开一面,商鞅真的是秉承着“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原则做事。因此,商鞅也被人称为“酷吏”。

因新法能严格地执行,所以取得的成果也是可观的。

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4)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史记·商君列传》称: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李斯在其著名的《谏逐客书》中写道: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西汉贾谊《过秦论》中评: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从司马迁、李斯、贾谊的描述中可知商鞅变法后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使得一度“以夷狄视之”的秦国站在了强国之列。

商鞅在秦国执掌朝政十九年,秦国繁华富庶、气势如虹,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中央集权制度制定了总要领,其以法治国的理念更是沿用至今。可以说,商鞅变法对整个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站在历史潮流的尖端,我们回过头来看商鞅所做的这一切,不得不叹服其独到的眼光、长远的谋略以及先进的思想,而时代也需要这样的先驱者,推动着历史以更快更稳的脚步向前发展。

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5)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03 商鞅之悲惨

前面提到,商鞅是被人诬陷谋反而后逃亡最终战败身亡的,其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在这里,笔者又回到文章开头的疑问,为何商鞅会不得善终?

综合史料,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得罪秦国权贵

商鞅的变法大大触动了秦国权贵的利益,导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权贵最看重的是什么?是爵位。变法中有明令: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概括说来就是国君宗室中没有军功记录的,不得载入宗室名册。田地、住宅、奴婢、衣物等按尊贵卑贱爵位俸禄等级来分配及享用。有军功的地位显赫尊荣,没军功的就只有钱没有地位了。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如今,因商鞅一朝变法,有的权贵失去了爵位,失去爵位的权贵就只贵无权了,那些宗室贵族怎能同意?因此,当商鞅失去了秦孝公这把“保护伞”后,他们又怎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好机会?

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6)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二)秦孝公去世后,缺乏有力的盟友,少有支持者

秦孝公对商鞅的改革政策十分推崇,几乎是全权放手给商鞅去实施变法。但是秦孝公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25年时间,在商鞅变法仅实施了19年他就去世了。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可以说是朝中无人只能单打独斗,而且他曾得罪过朝中几乎所有的勋贵权臣,因此受到抵毁、中伤、诬蔑、陷害是必然的。

更为糟糕的是商鞅与惠文王的关系很僵,因商鞅之前变法时执法严厉,铁面无私,太子犯法,他依法处置了太子师傅:处公孙贾以黥,刑公子虔以劓。这样又给自己拉了不少仇恨,太子上位后,对其清算也是必然的。

另外,赵良曾奉劝他急流勇退,商鞅为了使新法能够继续实施下去,拒绝了他的劝告,不肯归隐,因此,他将自己最后一条退路也封死了。

(三)新法实施后,国虽富民贫穷,百姓有怨气,不得民心

《史记·商君列传》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看似效果很好,但实际上老百姓所受的剥削比重十分严重,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

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按照他的说法:百姓弱,国家就强大;百姓强大,国家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致力于让百姓变弱。

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7)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他还认为:“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爵,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则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商君书·弱民》)”就是说百姓贫穷时就会努力致富,可以一旦富裕了却又会变得放纵,放纵了就会产生虱害。所以百姓富裕了却没有战事那就应该让他们用粮食来换取爵位,要换取爵位就意味着农民要拿出大部分的财富来,这样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因为贫穷他们就不会懈怠而会继续求富。农民不懈怠,就没有六种虱害的出现。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加强盛。

同时,商鞅实行的是重刑少赏,“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刑罚重而赏赐少是君主爱民,人民会为了得到赏赐而拼死效力。赏赐重而刑罚轻是君主不爱民,人民就不会为了赏赐而拼死效命。

按理说商鞅变法使得国家富强,百姓应该对他是感恩戴德的,但是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因其秉承着国富民穷思想,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当他逃亡的时候,百姓都不愿意帮助他,他死后,也是“秦人不怜”,可见是多么不得民心。

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8)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笔者认为,商鞅在秦孝公同意他变法之时,或者这个时间应该更早一些,在他踏入秦国这片土地之时,就已经注定了他的悲剧,因为他施行的是严政,而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政。严政就是需要铁面无私、不近人情的人才能进行下去的,也难怪司马迁说他是个“天生资质刻薄人也”。

04 结语

司马迁虽然说商鞅的下场是“活该”,但同时,他也有正面的评价“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这就说明了虽然商鞅的法令严苛,但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法令,汉代许多政令都是沿袭秦制的,而秦制政令则始于商鞅。

秦惠文王虽然处以商鞅车裂,但是他并未如甘龙等所愿将新法废除恢复旧制,反而是继续商鞅所施行的新法,而且还将商鞅曾经提到过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敌;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成为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就更加说明了:惠文王是需要新法、支持新法的。但因商鞅曾侵犯过他的权威,他是跟商鞅有仇,而不是变法有问题。

魏国在商鞅逃亡时拒绝让他入关,但是魏惠王当初不也捶胸顿足地埋怨自己错失了一个使国家强盛的人才:“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如果当初能启用商鞅在魏国变法,那么如今强盛的就是魏国,而不是秦国了。

商鞅兵败被车裂(战国法家商鞅被车裂的悲剧)(9)


如甘龙、公孙贾等碌碌无为者,早已湮没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之中,有谁记得他们曾经做出过什么政绩?唯有商鞅,为了变法图强,一路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用生命杀出了一条血路,开创了一条直通富强的大道,令秦国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崛起,由西北边陲进侵中原,直至后来一统中国,这样的丰功伟绩,即使在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也一直为世人称道。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革新都会带来流血和牺牲,然而,没有经历过痛,又怎能脱胎换骨?没有将腐朽陈旧的观念摒弃,又怎么注入新的思想和新生的力量?没有新的思想注入,又怎能推动社会进步?“人如行舟,不进则退”,人是这样,社会也如此。

商鞅最终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可以说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变法的尊严。虽然商鞅最后被车裂,死无完尸,但是他与其他身败名裂的人都不同,他没有名裂,他是身虽败而名未裂,人虽死而魂未灭,真正是虽死犹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