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挂粉条(粉条开挂)

来源:【陕西网】

每年12月,村里的晾晒场上,悬挂起一排排洋芋粉条,在冬日阳光照耀下,显得晶莹剔透,格外亮眼。

此时不少农户的活计由种植土豆转为生产土豆淀粉、加工土豆粉条,一产与二产间实现无缝衔接。忙碌一天的庄户人家下了一碗酸辣爽口的粉汤,坐在暖和的热炕头一口气呲溜完,生出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因味道纯正、口感筋道,纯手工制作的子长粉条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粉条大火的背后,源于马铃薯的品质。

近年来,子长市充分挖掘“子长洋芋”“子长粉条”品牌潜力,构建马铃薯产业“产加研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多链条增收,把小土豆做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大产业。

被“拉长”的产业

经过大半年的耕耘与收获,家中的地窖里已经积攒了足够多的洋芋蛋蛋,用以制作粉条,村民们在冰冷的寒冬时节起了个大早,开始了传统手工粉条的制作。

每年卖掉鲜薯后,剩下品相不好但品质不差的马铃薯怎么办?

快速挂粉条(粉条开挂)(1)

手工制粉被当地人称为漏粉

做粉条。多年来,子长市的农民找到了让马铃薯价值连续翻倍的办法,并逐步出圈。

为什么子长的粉条如此出名?在制作中就能找到答案。

马铃薯粉碎后沉淀出淀粉,淀粉倒在容器中加水搅拌,揉和制成面团之后,放入特制的漏勺中,在热水锅中漏粉,数分钟后用笊篱捞入冷却水中,之后再捞出挂起,待控干水分就可以贮藏和出售了。

整个制作过程靠手工进行,每道程序全凭经验完成。

“掌漏勺绝对是个技术活,也是做好粉条的关键环节之一。”玉家湾镇路家坪村村民郭玉爱点出其中的重点。漏粉中的他眼神专注、动作干练,仿佛在成就一件艺术品。

61岁的郭玉爱种了十亩马铃薯,每年要制作近500斤粉条。路家坪村村民制粉经验丰富,做出的粉条口感较好,一斤卖到15元的价格,粉条依然紧俏,都是买家上门求购。

十里铺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洋芋粉条加工村,粉条生产成了村民二次增收的途径。

“一斤马铃薯卖不到一元,一斤粉条至少卖12元。这不就是土洋芋生金么,咱有这个技术,能弄。”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贾向阳看准粉条的潜力,在村“两委”会上多次讨论后,大家决定建厂发展粉条产业。

2016年8月,十里铺食品加工合作社成立,26户贫困户、11户非贫困户参与入股。十里铺村开始探索集洋芋种植、粉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

粉条厂建成后,村里的马铃薯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大家的洋芋都收回来也不够,不少个小的洋芋也被利用起来。”十里铺村干部贾红祥说,同样100斤马铃薯,个大的能产十到13斤淀粉,小的只能产七八斤。

2017年,村集体以6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75亩连片土地。“外面买洋芋成本在八毛一斤,而自产自用成本就能降到三毛。”在保证粉条品质的前提下,十里铺村“锱铢必较”,想方设法压缩成本,将利润留给村集体和村民。

“一亩马铃薯卖鲜薯,能收入2500元左右,如果加工成粉条出售,亩产值就达到3600元左右。”贾向阳说。几年来,十里铺村持续扩大马铃薯种植,至今已经有260亩。

现在,粉条加工厂每年利润在10多万元。入股的村民每年分红2000元,村集体也能收入2万元。

粉条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技术,最“费”的是人工。村里开办加工厂后,还解决了一些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厂里常年用工在十人左右,人均工资一天最低160元。

62岁的贾毛虎是泥瓦匠,和老伴种四亩地,平时打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年龄偏大,外出找活儿并不容易。但凭借一手漏粉的好技术,他在村里的粉条加工厂担任技术员,每天工资达到220元。

跳脱羁绊

生产一斤粉条,至少需要十斤马铃薯。伴随名气而来的是大量的需求。制作粉条,子长的马铃薯有些供不应求。

快速挂粉条(粉条开挂)(2)

晾晒粉条

余家坪镇种着1000多亩马铃薯,由于辖区企业多、流动人口多,多数村民都将马铃薯制作成粉条销售。“价格在15元一斤,每到腊月总是缺货。”余家坪镇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干部张维斌说。

子长市薯业中心主任高文伟认为,“现在粉条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受地理气候、劳动力外流、外地薯业兴起等因素的影响,子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开始减少,导致粉条加工原料由自给自足逐渐向依靠外源供给转变,大部分原料来自榆林、宁夏、内蒙古等地,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与子长相邻的靖边县,也是马铃薯种植大县,两地距离100多公里,车程仅两个多小时。相比子长,那里马铃薯的价格更低。

十里铺村在建立粉条加工厂初期,就是从靖边县购买马铃薯来保证生产。

当时,村里的鲜薯已经所剩不多,在按市场价收购了村民手中的马铃薯后,贾向阳和几个村干部自筹4万元,前往靖边购买马铃薯。

因为没有经验,在收货时没有注意马铃薯受冻的情况,干部们回到村上才发现问题。马铃薯裹着泥土,解冻后粘在一起,并开始变质。贾向阳的心都要碎了,他和几个村干部每天晚上钻在洋芋堆里挑拣,随后还要洗干净备好料,方便第二天的生产。

100吨马铃薯,得弄到什么时候?村干部纷纷前来帮忙,不少村民也开始上手。贾向阳每每说起都眼泪汪汪,当时市场上人均工资120元一天,他们只能开到70元,还得先欠着。

就这么靠人工一颗颗分拣了一个多月,但由于马铃薯的质量问题,这一批粉条质量不如意,每斤只卖到六元。

在这个艰难时期,十里铺村得到了栾家坪便民服务中心和薯业中心的支持和帮助。“赔钱就当赔了个经验。”贾向阳并没有失去信心。为减少粉条生产成本,十里铺村开始扩大马铃薯种植。

过去,粉条加工虽然是子长市的传统手工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多为单家独户的小作坊,规模较小、各自为战。因此,在更大的市场上占有率较低、缺乏竞争力。

机械化生产往往会失去手工粉条的韧劲和口感,农户作坊的标准化不一,子长正探索生产方式的转变,取两者所长。

数字中的秘密

马家砭镇任家园则村村民韩世杰也卖粉条,但他的产品不是自己制作的,而是背上自家的马铃薯,送到镇上的粉条加工点生产。加工100斤马铃薯仅需要出十元加工费。

这些年,子长粉条加工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劳动条件明显改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加工期逐步突破季节限制,子长粉条在市场上正快速拓展。

位于子长市东南部的东沟河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种植着500多亩马铃薯,村民祖祖辈辈漏粉,是远近闻名的“手工粉条村”。

2015年,东沟河村成立了正合手工粉条加工合作社。合作社共投入资金260万元,不仅有28间生产厂房,还有一家实体销售店,年生产粉条可达30万斤,年产值300多万元。

合作社成立之初就不准备走过去小作坊的老路,将目光对准更广阔的市场。对场所、设施和工艺等进行规范后,2017年1月,正合手工粉条加工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与村民单家独户的小作坊不同,合作社不只在冬天生产粉条,而是根据销售情况全年生产。一年至少销售5万斤粉条。

2018年3月,合作社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开拓市场,投资50余万元,成立了张家沟分社,同样也取得了SC认证。分社不生产手工淀粉粉条,而是机械化制作水粉条。

一斤淀粉生产手工粉只有九两,而生产水粉条可以达到2.5斤。机械化加工省时省工,水粉条也卖到五到六元一斤。

在包装方面,粉条不再只是麻袋装,合作社定制了专门的食品袋和纸箱,打造精品礼盒走高端市场,三斤装的粉条礼盒售价128元。

发展马铃薯产业,扩大子长粉条市场,难在复杂的生产工艺。“酸浆、老浆配制全凭老师傅的经验,没有配比数字。我们也希望通过专家指导,试验出可以量化的数据。”正合手工粉条加工合作社负责人马丽说。

百通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研究出了一套机械化制作粉条的数据。经理郑延红说:“制作中的膏子很关键,我们把量控制在6%。”

走进百通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车间,一颗颗马铃薯通过传输带进入洗薯机,精洗后被打碎,再进行淀粉分离……

百通于2006年成立,年产值可达1000吨淀粉、100吨粉条。整个生产实现全自动化,在保证安全干净的同时,还减少了人工参与。

“机械生产也更节省原材料。”郑延红介绍,一吨马铃薯生产110到120公斤淀粉,而100公斤淀粉少则生产95斤粉条,多能生产100斤粉条。

在这样的前提下,零售价格也随之降低。百通的一袋淀粉50斤,售价250元左右;一斤粉条售价在11元左右。

“子长的马铃薯和粉条要发展,就必须走品牌化发展之路。”郑延红认为,子长粉条虽然享有盛名,但没有响亮的品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利于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子长市积极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经营主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服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百通”薯产品商标被陕西省认定为著名商标,被延安市认定为知名商标。

截至目前,子长市共有大型薯类加工企业一个、中型加工企业两个、薯类加工专业合作社58家、个体加工点(户)1200多家,年均生产马铃薯粉条、粉皮8750吨,实现产值2.45亿元。

《当代陕西》2023年第8期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