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米老鼠背后的真正秘密(为何依旧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

今年7月23日,米奇艺术展巡展至北京,成了炎炎夏日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耳朵,穿着红色短裤,黄色鞋子,戴白手套,即使把所有装饰都遮起来只留下剪影,京城的男女老少们几乎都能一下子认出他——米奇老鼠(Mickey Mouse)。

对于我国的千千万万80后,90后来说,米奇老鼠就像葫芦娃、孙悟空一样,是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只不起眼的小老鼠,年龄可能比他们的爷爷奶奶还要大——它已经超过 90 岁了!

而这只全球最知名的老鼠,是迪士尼的招牌和灵魂,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

米奇老鼠是如何诞生的?

对于米奇老鼠的诞生,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据官方公布的资料称,米奇的前身是 1927 年华特·迪士尼和伍培·埃沃克斯创造的动画形象幸运兔子奥斯华(Oswald the Lucky Rabbit),在奥斯华的版权被环球影业占据后,埃沃克斯在奥斯华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米奇。

最开始,华特原本打算给他取名 Mortimer(莫提默),但其太太 Lillian 认为 Mortimer 这个名字偏女性化且不够响亮,于是重新为这只老鼠取名 Mickey(米奇)。

盘点米老鼠背后的真正秘密(为何依旧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1)

米奇老鼠从诞生开始,几乎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多面手”形象,在黑白动画《疯狂的飞机》中,迪士尼让米奇当起了飞行员,次年,米奇又变身船员,在世界首部有声卡通电影《汽船威利》里登场。

盘点米老鼠背后的真正秘密(为何依旧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2)

这只随着音乐舞动、还会吹口哨的小老鼠很快就成为了迪士尼的摇钱树,逐渐风靡整个美国,甚至在大萧条中给整个美国以精神力量,最后还走出国门,得到全世界的喜欢。

米奇中国历险记

1984 年,米奇老鼠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中国,迪士尼与央视达成协议播放《米老鼠和唐老鸭》;自 1986 年起,该片在当时的中央电视台 1 套正式播出,每约播放15分钟。

虽然,节目仅仅播出了 1 年,但是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中国人,至今,米奇的形象依旧在中国少年儿童心目中根深蒂固,作为迪士尼最重要的 IP,它也从单纯的卡通形象,变成了一个在全球各地不断出圈的流行文化符号。

中文版《米老鼠》杂志也从1993年儿童节开始在中国出版,到2003年的时候,销量已破40万,陪伴着无数8090后的成长。2016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米老鼠再次以新的形式邂逅又一代中国孩子。

米奇的商业化进程

尽管,我们已很少在动画片里看见米奇,但事实上,他仍时时刻刻同人们生活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玩具,还是小孩子的文具,甚至是大人的T恤,首饰、艺术品等等,都有这只小老鼠活跃的身影。

1993 年,第一只印有米奇老鼠头像的手表上市了,售不到3美元。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块手表的受欢迎程度让众多名表都为止汗颜,最高时单天销售量就超过1万件。而生产这块表的英格索尔公司,也因此走出了破产边缘。

2018年,为了庆祝米老鼠诞辰90年,优衣库推出了米老鼠系列,GUCCI便推出了米老鼠挎包,欧莱雅彩妆联名等等。米老鼠的领域拓宽到 T-Shirt、卫衣和连帽衫等众多领域

和优衣库的做法类似,全球第一个专注于女性牛仔裤的品牌 MISS SIXTY,也推出过 MISS SIXTY x 米奇 90 周年限量联乘系列。以两代米奇的不同形象进行跨时空拼接创造,向这位经典的动漫C位担当致敬。

在强大的受众基础下,乐高在2020年推出了米奇、米妮方头仔。这两款方头仔出自乐高的高级设计师 Marcos Bessa 之手,成品高36cm,宽22cm,深16.5cm,是目前乐高推出的尺寸最大的米奇米妮套装,并且鲜艳活泼的颜色搭配非常适合当摆件,作为家装也是不错的选择。

盘点米老鼠背后的真正秘密(为何依旧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3)

迪士尼曾表示,米奇在全球 3-11 岁儿童中的知晓率为 98%,与米奇相关的商品销售额,更一度占到公司消费品收入的 40% 左右。与此同时,《时代》则将米奇列为世界上辨识度最高的形象之一(甚至一度超过了圣诞老人)。换而言之,地球上,凡是有文化认知的人群,可能都知道米奇老鼠的名字。

“我只希望人们不要忘记一件事,那就是一切都始于一只老鼠。”这句话,是华特·迪士尼的名言。或许他也不曾预料到的是,米奇的魅力已经不知不觉延续了一个世纪,从一个动画形象,到举世瞩目的文化标签,甚至到多种意识形态的象征,可能连华特·迪士尼自己也没料想过,那只在火车上随手描出来的小老鼠,竟然成为了时尚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