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从古到今对父母)

现在我们称呼的“爸”“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种称谓古代对父母的成为复杂多样,称呼众多,究其原因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全国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社会的不同阶层等众多因素导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时代如何进步与发展,我们应当对父母的尊重与敬爱都是刻骨于心的那么对父母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不属于古代对父母的称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不属于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从古到今对父母)

不属于古代对父母的称呼

现在我们称呼的“爸”“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种称谓。古代对父母的成为复杂多样,称呼众多,究其原因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全国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社会的不同阶层等众多因素导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时代如何进步与发展,我们应当对父母的尊重与敬爱都是刻骨于心的。那么对父母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呢。

甲骨文中,“父”是一只手举着根棍子,这是严父的形象,指的是年长的男性。在《甲骨文字研究》中“父乃斧之初字。石器时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父与斧是同源,从最初的工具,转而泛指手持工具,为族人获取食物、保护族人的成年男子。“母”就是长着两个奶的母亲形象,犹如慈母一般。

三国时期就有“爸”“妈”的叫法。《广雅-释亲》中:“妈,母也。”“爸,父也”所以近代很多人认为“爸爸”这个词是舶来品,其实是错的。可见“爸妈”一词,在千年前的中国已经有了。

《木兰诗》本是一首北朝民歌,它差不多是最早使用“爷”的文学作品。“爷”几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突然出现的,一开始甚至都无字可写,借用了“耶”,后来才加上了偏旁变成“爺”。东晋时代的书圣王羲之在给女儿的书信“二十七日告姜,汝母子佳不?力不一一。耶告”中曾经署名“耶告”,即“父告”的意思。几乎同一时代,“爹”“娘”也都同时出现。仿佛在几十年间,华夏先民突然觉得用了几千年的“父”“母”已经不敷使用,需要用别的词来称呼父母了

唐代时儿女当面呼唤母亲的用词,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等为主。在母亲面前需要规矩严肃,那么就叫“母亲”或者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大人”。 跟叫母亲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在唐代,“大人”是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

宋代的称谓习俗中,流行以贤否为标准再准而不再以贵贱尊卑为标准的称谓习俗,对尊贵者称为“公”,对贤者称为“君”,对老人或者父辈称为“公”、“丈”表示尊敬,对父母的尊称为“令尊”、“令堂”、“北堂”、“高堂”等,书信往来中常使用“尊履”来称谓对方。所以在宋代对“父”为家严,对母的称谓为“家慈”。

明朝时在仕宦家族中,儿女称呼父母为“老爷”、“奶奶”。《还魂记》内游园一出,杜丽娘云:“这般景致,俺老爷奶奶再不题起。”即可为例。在松江,士大夫年未四十,即称“老翁”。奶奶年未三十,即称“太太”。可见,在江南,儿女又称父母为“老翁”、“太太”。

满清时期通常是面对面的称呼,最常用的就是“爹、娘”,尊称时用“父亲、母亲”,特别场合要称“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随着清朝后期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后来民国时期西方列强的更进一步介入,这种称呼文化也逐渐影响了中国,使得一些仰慕西方文化的家庭开始使用“爸爸”、“妈妈”对父母的称呼,但是即使如此,在中国绝大部分家庭还是延续爹娘称呼。

解放后,新中国与各个国家逐步的建立外交,文化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爸爸”、“妈妈”这个称呼首先在留学生家庭广泛应用,并逐步推广到了各个大城市,成了市民普遍对父母的称呼。之后,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农村人员的大规模进城,“爸爸”、“妈妈”的称呼已经席卷中国乡村,“爹娘”这个称呼也基本步入历史。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个地方口音不同,方言众多,人们对父母的称呼千差万别。对父母称呼的演变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尊卑长幼礼法习俗的重视,礼仪之邦名符其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