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这两则寓言细思极恐)

当今由于主客观原因,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日益成为一体,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成了时代的选择,更是我们地球上人类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不再仅仅强调经济利益的社会,人们也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也就是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不仅考虑眼下和当代人的利益还更多考虑到未来和后代人的利益,这同时意味着人对自我欲望的控制加强,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都在加强。

所以站在建立“美丽世界”和“美丽中国”的时代,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我们一直以来学习和接受的内容,不能再不假思索的一概接受,而应当站在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特点重新审视。这样才能促进认识的进步和意识的自我觉醒。

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这两则寓言细思极恐)(1)

下面通过几则大家熟知的故事,进行一下探讨,挖掘我们普遍接受的道理或意义背后深思极恐的心理积淀。

故事一: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出自《伊索寓言》,原文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蛇,就把它放在怀里。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救了一条可怜的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寓意是什么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帮人首先要学会分清好坏。然后还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让自己不受伤害。鞭挞了那些恩将仇报的恶人和帮助恶人的伪善的人。告诫我们要学会辨认是非,不要与坏人打交道,因为狐狸也会哭泣、蛇也有落难的时候,所以这则寓言告诫我们要明辨是非。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了,他们的本性也不改变,千万不要对他们心慈手软。

这个寓意是我们所熟知的,不是吗?当初我们在学习这则寓意故事时,就是让我们按照这个寓意来理解和接受的,不是吗?

故事二:东郭先生和狼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来自明代马中锡《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

故事的具体内容由于篇幅较长这里不再展示,大家忘记故事内容的可以先去熟悉下故事内容。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它的寓意是什么呢?

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 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 "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是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以上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大家都接受并认可,并且也都认为很有道理。这个站在创作寓言故事的人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并且还有教育意义。

但是当我们把眼光跳出人本身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这两则寓言故事中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或者说里面反映了我们人以自我为中心是多么的严重!

这两则故事中的主人公农夫和东郭先生都是出自“善心”而帮助或救助他者,并且这个被救助的对象不是人类且还具有威胁人生命的特点:毒蛇和狼!

之所以这两则寓言故事对农夫和东郭先生的行为不认可,原因就是他们所救助的对象在被他们救助后都“恩将仇报”——不但不感谢他们的救助,反而要害死他们——一个是被毒蛇咬因此中毒,一个是要被狼吃因狼很饿。

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一个人救助他者,他者就应该感谢救助它的人,不能反过来“恩将仇报”。

这个从我们人的一般要求来看是无可厚非的,不但如此人更应该感恩涂地,甚至感恩图报才是应当的,不是吗?

可是大家可能由此忽略了一个事实:

农夫救活了蛇,而毒蛇醒过来后看到人在自己身边就条件反应的咬了农夫一口。毒蛇的这个行为是它的本能反应,是它这个种类生存之道,它这样做有错吗?况且毒蛇一醒过来发现一个人把自己放在怀里,毒蛇第一反应是如何想呢(假如毒蛇会思考的话)?毒蛇有它个人的安全领地范围,当人进入它领地范围后,它就会感到威胁,就会本能地做出攻击。所以毒蛇一醒过来就咬农夫这是正常反应。

但是由于它这个正常反应,反而让毒蛇进入“不仁不义”的境地,也让农夫陷入“不辨善恶”、“不分好坏”的舆论氛围。这反映了什么呢?

也许只有毒蛇醒过来后按照我们人的道德仁义的要求不但不能有自己生存本能的行为,反而应该改变自身的性情和特点,变得像人一样并且是有道德的人一样对“救”它命的农夫表示感谢等等。

这样可能农夫不但不会被指责、诟病,反而还会由此而广受称赞,而毒蛇也可能因此而成了“好蛇”,不是吗?这个逻辑里暗含着这样一个潜规则:被救助或被帮助的人应该按照救助者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本性!

请问如果帮助一个人就是让这个被帮助的人丢失自我而迎合帮助者的要求,那这个人还是他自身吗?如果这样我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宁可自己不被帮助!

我们再来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吧。

东郭先生帮助狼,让狼躲过猎人的猎杀。

狼在东郭先生的帮助而得救后反过来想吃了救助他的东郭先生,所以才使得东郭先生的好心得到质疑。

东郭先生救狼反过来生命遭到狼的威胁,可能会命不保。

这里暗含的一个假设与上一个故事相同:就是狼被救后不应该对救助他的人不利,不但不应该不利,反而应该感恩戴德!

这也是要求狼不是狼而应该是个有道德的人!

一旦狼不是狼,东郭先生救的还是狼吗?

另外根据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狼受伤的原因以及狼可能丧命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而东郭先生也是人。

如果站在狼与人类的角度来审视,是人让狼受伤逃命且可能丧命,因此即便狼也被人救但是狼能由此一人而改变对整个人类的看法吗?

毕竟伤害狼的并且追狼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人是猎人,狼是猎物,所以狼在走投无路时遇到东郭先生以求活命,没想到东郭先生竟然真地帮助了他,让它得以活命。但是一旦生存危机过去,它也就恢复到正常状态了,让自己成为“猎手”让人(即东郭先生)成为猎物。所以单单从人的角度看,狼的做法不但不可取并且“狼心狗肺”让人不齿,但是站在狼这个种群与人类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它的做法是有其必然性的,并且没有任何不是之处。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问题,为了不面面俱到,下面只是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助人是否对方顺从己意才是正确。

以上两则寓言故事被人诟病就是被救之人没有按照被救者对救助者该有的态度对待救助者。然而如果按照对救助者该有的态度和方式就是要求被救助者抹杀自身的性情特点。如果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对被救助者的要求,那么这个救助行为本身是否是真正的救助就值得商榷了。

真正的帮助是让人按照自身的特点更好的前进还是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活呢?

如果帮助成了个人奴役他人的方式,也就是被救助者由于被救助而失去其自主性和自由等,那么这是帮助或救助吗?还是打着救助或帮助的名义控制他人呢?

如果如此,那这还是救助或帮助吗?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目的的,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样子进行,否则就指责孩子,那这种有条件有目的的爱是真正的爱吗?披上了爱的外衣,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因此就可以对被帮助者颐指气使,这样的“爱”能真正让孩子内心健康快乐成长吗?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爱”等都是有明确的条件和目的的,如果学生达到了自己的条件或者有利于自己目的的实现就对学生“好”,否则就打击、讽刺等,态度由此而有天壤之别,那么这种“爱”是真正的教育吗?

教育就是让教育者奴役被教育者吗?

这样的行为中没有尊重,而没有尊重的教育还是人的教育吗?人,毋宁说是人形的商品或工具,人不是目的,而成了工具,这就是人的工具化,这个过程中真正的人也就消失了!

从人的教育的角度来说,是彻底的失败!

其二:真正的助人不是让被助者成为圣人,而是尊重人自身的特点!

“帮助”这个行为有两种情形:

一个情形是有目的的帮助。也就是说实行帮助这个行为的人在实施行为时内心其实是对被助者有一定的要求或期望的。就是为了这个要求或期望才实施帮助行为的。一旦帮助对方后,对方没有达到自身的要求或者自己的期望没有达到就会对对方很失望,进而否定自身的帮助行为。这种情形下,帮助这个行为是帮助实施者对被助者实现控制的一种方式。并且由于这个“帮助”行为的存在,客观上也让帮助者占据了有利的态势,情形对其很有利。压力完全在被助者这一方。因为“帮助”这一行为客观上是要求其对救助者有“感恩图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

另一个情形是帮助本身无目的。也就是说帮助者是自身乐于助人,并且自己从帮助行为本身获得了自身的满足和成就感,因此帮助行为本身就是对其的奖赏。所以他助人不是由于被助者,而是被助者在当时那个情形下,自己认为自己内在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要去“帮助”,否则内心有遗憾,自己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所以“帮助”行为本身就是自己道德实践的要求,也是其自身道德意识的自主要求。

因此他在助人后不会内心对被助者有所期望,而是助人后,自己目的达到了就会安然的离开。不去关注被助者在自己帮助后的反应、态度等等。因为这些不是在他考虑范围之内的。换句话说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至于被助者被助后如何,那不是自己该关心的事了。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对自己要求低,却要求对方是圣人!

德者自备自足也!

所以我助人我快乐!

另外自己帮助对方并不是要求对方由于自己的帮助而刻意地为了自己而如何如何,那是不合情理的。

真正的帮助是在尊重对方自身的特点和性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拿农夫和蛇来说。农夫知道毒蛇是会咬人的,这是毒蛇自身的性情决定的。所以在蛇性命垂危的时候,自己想救助毒蛇,但是在决定救助的同时自己就知道毒蛇被救醒后可能会咬自己。即便自己知道如此,却还是要救毒蛇。这才是真正的救助。

只不过为了不让毒蛇由于自己特点而致使它被救助后咬自己就提前做好了准备,这样自己既能救助毒蛇,又能避免被毒蛇咬伤,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真正的“帮助”不是借着自身的帮助“伤害”对方,而是在尊重对方自身的性情特点后做好准备。

就如东郭先生和狼,东郭先生知道狼是会吃人的,所以在决定救狼的时候就应考虑到狼在摆脱危险后可能会想吃了自己,因此他决定救狼时就应该做好对应准备,而不是决定救狼后就丧失了对狼的防备。否则他就不是真正的救助狼,因为他的救助,反而让狼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由此让世人对狼有了这种刻板印象,这是帮助狼还是更深层次的“害狼”呢?

家长爱护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向农夫和东郭先生学习,但是同时又要避免农夫和东郭先生没有防备的不足一面。因为孩子不是完美的,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和不足,所以帮助孩子是让孩子按照自身特点更好的成长,而不是让孩子掩饰或压抑自身不足的一面。

教师也一样,学生是现实的有优点优缺点的具体的学生,所以帮助学生要切合学生实际同时也应该对学生可能的反应有个清醒的认识,然后做好对应的准备,否则对学生的“帮助”可能是对学生更大的伤害。

这里面就涉及了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了。

记得有个故事是《禅师与蝎子》。

禅师决定要救蝎子,并且知道蝎子是会蜇人的。所以当他救蝎子时被蝎子蛰,他没放在心上,也没有因此而对蝎子不满,因为他知道蝎子蛰自己才是蝎子自身的特点,否则蝎子就不是蝎子了,不是吗?

但是有人看到禅师救蝎子而蝎子蛰禅师就为禅师不平,并且劝告禅师不要救蝎子,因为“蝎子不值得救”。然而禅师依然救蝎子。

这里面的“有人”与“禅师”的对比,恰好表明境界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时对世间万物的把握程度也是不同。

“那个劝说禅师的人”不就是我们大众的代表吗?

我救你所以你不应该伤害我,否则就是不值得救!

这种行为和心理是否就是骨子里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呢?在骨子里高看自己,低看他人!

大的范围就是人类自我中心主义,把我们人类置于其他万物之上,高高在上,可以直接决定和要去他者。

这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不是我们文化中一直强调的“天人合一”,而是人类沙文主义!

在社会来看是个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在骨子里是认为自己最高贵的,哪怕现实中不是如此,潜意识中也是把自己当作最高贵的看待的,因此他人都是被自己审视的,他人应该听从自己的意见和命令的。

在生态来看,就是人类沙文主义,人类自我为重,可以任意处置和把握他者的命运,索取无度、挖掘无限!

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树立的是“齐万物”的意识,不抬高自己,也不贬低他者,把自身与他者置于同等的地位,这样才能公平公正的处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不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应该抛弃狭隘的自我中心或者自我沙文主义,走向平等与尊重,走向信任与理解,而非是支配和控制!

所以如果我是教师,我在讲授《农夫和蛇》与《东郭先生和狼》这两则寓言故事时,我会让学生意识到故事中暗含的人类沙文主义并引以为戒,从而让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慢慢在学生心中扎根!

为何今天是社会有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何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内心对他人的戒备越来越严重?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内心已经缺乏信任了?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个人主义”的影响!

让我们拨开眼前的乌云,迎接“天人合一”的阳光,让它照耀我们的内心,净化灵魂,从而走向更加美丽的明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