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各战役时间(再探赤壁之战古战场)

特约撰稿 景才瑞

赤壁之战各战役时间(再探赤壁之战古战场)(1)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赤壁之战名扬千古,成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但关于这场大战的地点在何处,对于这场战争的“古战场”之地,有关周瑜的塑像是“面江而立”还是“背江而立”尚存争议。

赤壁之战战在何处

关于这场战争的所在地,有人主张在汉江两岸,大多数人主张在长江两岸。主张在长江两岸的人又有主张在黄州的、武昌县境内的、今赤壁市境内的,众说纷纭。

笔者过去时常在黄冈与赤壁考察地理形势,也参加这两地所举办的多次学术研讨会,还根据考察结果,写过两篇学术论文,一篇题为《周郎坡翁,各领风骚——论东坡赤壁与周郎赤壁》,认为古战场是在赤壁市沿长江之赤壁矶与长江对岸的洪湖市沿江之乌林;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所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实是传说,后来人们称其为“东坡赤壁”,而不是“周郎赤壁”。因为当时周瑜所率之3万人马,与关羽所率的约2万人马均已进驻在夏口,夏口者即今之汉口。曹操所率的人马从江陵顺江而下,没有可能越过夏口而到达黄州。

另一篇文章题为《三国蒲圻赤壁文化的核心在于“武”》,引用《三国志》与司马光(1019-1086)的《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之文的记载,曹军虽居长江上游,居高临下,临长江下游,顺水行舟,得“地”之“利”。可惜天时、人和不佳,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所以,东下进兵,与孙、刘联军: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江中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大挫其锐气,种下乌林兵败之根。瑜等在南岸。

《三国志·周瑜转》:“瑜部将黄盖曰:‘今敌众我寡,难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懂政治也懂军事,本宜不易受骗,但曹操此时有点胜利必得,大军在握,以三十万对三万,冲昏头脑,竟信为真。盖“又豫各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方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公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刘备暂得荆州,有了立足之地,后再图益州,实现了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中所预测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面江而立”还是

“背水一战”

1958年春夏之交,笔者第一次来赤壁矶参观之时,赤壁矶临江之面壁上早刻有大型“赤壁”二字,赤壁矶顶上只建有“翼江亭”——观望亭,面对江北洪湖之乌林,乃赤壁之战的前哨观望台,指挥所所在地,印象十分深刻,记之不忘。

作为“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赤壁矶得到各级政府与有关人士的重视,一来保护名胜古迹,二来发展旅游事业。但是,在赤壁矶顶所增设的周瑜塑像,不是面对北方瞭望曹营动静,而是背江而立,这是准备挨打还是逃跑?

笔者去过多次,也口头向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建议过多次:周瑜塑像应该面对长江,塑像背后雕刻司马光的“赤壁之杖”文字,比较合宜。但始终未被采纳。

2013年12月18日—21日,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咸宁市举行,参会专家学者慕名再次到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参观。笔者看见在赤壁矶顶上周瑜塑像东、西、北三面修建了走廊,更阻挡住向北瞭望的视线。

笔者再一次提出建议,周瑜塑像应面向长江,像背应刻司马光的“赤壁之战”全文,北面更不宜修建走廊,阻挡北望视线。当年三国赤壁之战首战是在长江中打的,曹军小败受挫,引次江北。火烧赤壁的大战,主战场是在江北,曹军士卒无一人到达南岸,只有曹营的蒋干到南岸以观动静而盗书,反而受骗。

景区向游客提供的两份宣传品中都有对景点的简介,其中写着“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但其实应该是“位于长江中游南北两岸”,“简介”中缺少“北两”二字,只说“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周瑜塑像又背靠长江,年轻的导游与年轻的参观者误为“背水一战”,就不能怪他(她)们了,只怪“简介”不确了。

所谓“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载,汉将韩信将兵攻赵,命士卒背水列阵,汉军前临大敌,后无退路,拼死作战,以一当十,结果大破赵军,取得胜利。后来以“背水一战”谓决一死战。而“赤壁之战”并非如此,当时曹军在长江北岸,孙刘联军在长江南岸,隔江对峙,对曹军来说不是“背水一战”,对孙刘联军来说也不是“背水一战”。

“本着‘赤壁再现三国,游客亲历战争’的宗旨,景区策划了《孙刘联军迎嘉宾》……”下面应该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与赤壁之战直接有关的项目。至于《赵子龙单骑救主》《刘皇叔招亲》等均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之中的事情,仍然列入展览,就有点冲淡“战争文化”的主题气氛了。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曾担任湖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湖北省高校先进科研个人奖、国家教育委员会荣誉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荣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上一篇  下一篇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