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的家教(家教身教与波波玩偶实验)

家庭和家教对于孩子有着重要意义。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易经》中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而身教,即父母的榜样作用,又在家教中占有重要位置,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为什么这样说呢?

01 吴军的成长与家庭教育

吴军是谷歌中日韩文算法的主要设计者,毕业于清华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曾任谷歌高级资深研究员和腾讯副总裁。吴军还是多部畅销书的作者。我最初注意到吴军,源于《大学之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一所适合她的大学,吴军对中美教育进行研究,走访了英美多家名校,如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佛、耶鲁、普利斯顿、哥伦比亚、斯坦福等,并将自己的思考写入《大学之路》。

猴子的家教(家教身教与波波玩偶实验)(1)

在书中,我注意到吴军父母是如何影响吴军兄弟二人.(其兄弟也是国际知名计算机专家)。吴军回忆道:“我的父母教育子女应该算是成功的,但是他们自己却一直没有意识到他们教育子女的真正秘诀。我和弟弟很多年后回过头来看,才明白秘诀其实在父母自己身上。我的父亲没有机会上一个全日制正式的大学,不过他学习了一辈子。他利用在大学工作之便,去补习了一门又一门大学课程,做科研也非常努力,得了很多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最后居然能在一个极为看重文凭的大学里被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晚上从不参加应酬,甚至不看什么电视剧,重视非常有规律的学习。我的母亲现在快80岁了,依然每天坚持学习。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在对我们兄弟教育上最成功之处,是以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让我们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俗语: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孔子亦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身教,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教育。言教 ,用语言进行说教。家长和家庭环境对子女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德鲁克的成功与家庭影响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是现代管理学之父。他一生写过39本著作,加起来有10000多页,摞在一起有1.8米。这些著作涉猎广泛,包括了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还有两本小说。在长达6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先后教授过政治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甚至宗教学、日本的艺术等。《旁观者》是他亲笔自传。在书中,他回忆他的家庭——他的父亲、母亲,还有奶奶。。

猴子的家教(家教身教与波波玩偶实验)(2)

德鲁克的父亲是一名经济学家,也是奥地利文化部的一名官员,曾参与创办了延续至今的萨尔斯堡音乐节。2006年,我出访欧洲时,途径萨尔斯堡。这座阿尔卑斯山中的小城,是莫扎特的出生地,是《音乐之声》拍摄地,空气中弥漫着乐符。德鲁克回忆道,每周总有一个晚上,德鲁克的父亲会在家中组织一场沙龙,讨论各种政治、经济、国际时政方面的话题。

猴子的家教(家教身教与波波玩偶实验)(3)

德鲁克的母亲是一名医生,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德鲁克回忆到,另一个晚上,德鲁克的母亲会在家中组织另一场沙龙,讨论医学的前沿发展。

德鲁克的奶奶是一名钢琴家,在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德鲁克回忆到,有时沙龙会由德鲁克的奶奶来主持,品评最新推出的音乐作品。

德鲁克说:“即便没有上过一天学,我也已经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德鲁克后来在表述自己的很多思想时,经常会使用医学和交响乐团来做类比和示例,童年时的耳濡目染为他打下深深的印记。

03 班杜拉与波波玩偶实验

吴军和德鲁克的经历说明了什么?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告诉我们,榜样是重要的。因为孩子能通过榜样进行观察学习。

为此,1961年,班杜拉设计波波玩偶实验对此进行验证。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实验前:班杜拉把斯坦福大学幼儿园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分成三组,他们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三组为控制组、第一实验组、第二实验组每组各包括24名儿童。其中,第一实验组是暴力行为组,第二实验组非暴力行为组。

实验中

第一步:孩子们被带进一个游戏室,在那里模特展示出不同的行为。实验员把一个成人模特带进房间,让他(她)坐在凳子上,然后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房间有各种玩具,其中有波波玩偶,波波玩偶是个和儿童形体接近的个。

第二步,10分钟过后,让他们开始玩一套套零件玩具。其中,非暴力行为组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摆弄玩具,完全忽视了波波玩偶;在暴力行为组,成人模特则猛烈地攻击波波玩偶。成人模特把波波玩偶放倒在地上,骑在上面,猛击它的鼻子。成人模特又把波波玩偶举起来,拿起锤子敲打它的头部。敲完之后,成人模特猛烈地在空中摔打玩偶,在房间内把它踢来踢去。这一暴力行为连着重复三次,其间还夹杂着攻击性的语言,如“踢死它”,“怂包软蛋”。

猴子的家教(家教身教与波波玩偶实验)(4)

第三步 分别观看暴力性行为,以及观看非暴力性行为。、

实验表明:一是若被试看到成人模特的暴力行为,他们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二是女性更多模仿语言暴力行为,而男孩更多模仿身体暴力行为。

1965年,班杜拉进行了第二次试验,通过改进的实验发现,当成人模特对儿童的暴力行为表示赞赏时,儿童会更喜欢模仿暴力行为,而当他们看到成人模特因他们的疯狂行为受到惩罚或谴责时,儿童的模仿就会少一些。

班杜拉的实验表明,除联结、强化两种方式外,观察模仿也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父母恰恰是孩子重要的模仿对象。(杨雪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