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搞笑配音烧包谷(云南网络名人说)

“烧包谷一上台,精彩自然来!”,当烧包谷唐鹏的声音在“解锁梅子的N种味道”直播间响起,众多观众大呼“回忆起童年”。在两个多小时的直播中,唐鹏将洱源产品推向更多网友和受众,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作为地域和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方言是无可替代的民族瑰宝,当这听得见的乡愁在耳边响起,你是否会也会和直播间观众一样,回忆起《烧包谷》、《勺颠颠与肥嘟嘟》这些童年画面?

由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的“云南网络名人说”第八期访谈嘉宾烧包谷唐鹏,他曾带领云南方言“出圈”,占据了无数80后、90后童年记忆,你也许不曾见过烧包谷唐鹏本人,却一定熟悉他的声音。作为云南方言的保护者、传承者,24来年,唐鹏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云南方言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承并焕发新的生命力,而他所推出的无数方言配音作品,也留给新一代云南人根脉相传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自信。

云南方言搞笑配音烧包谷(云南网络名人说)(1)

嘉宾简介

云南著名配音演员,1998年开始配音,至今已24年,同时也是方言歪歌第一人。掌握二十余种云南地方方言,所配大洋芋,烧包谷等角色深入人心,在云贵川特别是云南、贵州两省有较高知名度,影响两代人,是90后童年的记忆。

访谈实录

昆明信息港:能否请您聊聊,在参与烧包谷唐鹏主办的“网络名人助力乡村振兴——寻找洱源美好推荐官”直播活动后,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烧包谷唐鹏:最大的感触是“网络名人助力乡村振兴——寻找洱源美好推荐官”这个活动,不只是停留在直播间介绍产品,而是必须去到洱源这个地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洱源这个地方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这是很难得的。我参加的是活动第二季“梅子熟了”直播的第3场“解锁梅子的N种味道”,是去到当地的实体龙头企业洱宝话梅厂,直播过程中我们不单是向网友介绍这个企业和产品,还将整个洱源向大家做了推介,包括洱源的风景、气候、水土特点等,洱源又叫“中国古梅之乡”,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孕育出高品质的青梅,然后我们又通过体验雕梅制作,向大家推介了这一白族传统名特食品。这一季的直播活动还包括,“‘梅’好时节 ‘梅’你不可”“在线赏味 品梅子盛宴”“梅果产权拍卖”3场直播,分别从逛梅园采摘梅子、烹饪品尝梅子美食、参观体验梅子加工、梅果产权拍卖4个维度,展现了洱源梅子种植采摘到加工,并发展为休闲观光和文化创意的新兴产业链,是对洱源较为立体的呈现。

而且,据我了解,“网络名人助力乡村振兴——寻找洱源美好推荐官”这个活动是分为四季主题开展的,是一个贯穿全年的重大主题宣传,全面、持续的把洱源推向互联网。同时,直播过程中还将邀请很多网络上具有影响力的大V、主播,联动洱源当地一批热爱家乡、热爱直播的人,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发挥大家自身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洱源、走进洱源,我认为助力乡村振兴很需要有这样落到实处的宣传方式。

昆明信息港:您之前有去过洱源吗?

烧包谷唐鹏:10多年去过,现在再去变化非常大。建设方面实际上已经认不出来,10年前到处是田地,看不到那么多高楼。现在明显感受到城市建设越来越好,看得到楼宇、现代化建设,最关键的是,这是在洱源保持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去建设,毕竟这里是洱海的源头,现在洱源依然山清水秀。

昆明信息港:想邀请您向观众再次安利洱源

烧包谷唐鹏:首先是推荐当地的特产话梅,这也是洱源的支柱产业、龙头型企业。再来就是洱源的水、湖,为什么洱源的梅子好,是因为这里空气好、水好。最后也想把洱源作为新型大理周边旅游打卡点推荐给大家。

云南方言搞笑配音烧包谷(云南网络名人说)(2)

昆明信息港:您是如何走上方言配音演员之路的?

烧包谷唐鹏:最早是因为兴趣,在我们小时候没有这样的节目是说方言,天天听到都是普通话,学校也要求是普通话,那时候就愿意试一试,学一学。20年后,更多是源于责任,方言文化是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丢失了方言,可能丢失了文化。

昆明信息港:您认为云南方言有着怎样的魅力?

烧包谷唐鹏:多样性,我认为这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至少一种方言,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26种,可以想象云南方言的丰富多样性。比如我们这次去的洱源,它旁边的鹤庆、宾川,方言也是完全不同的,魅力太多了。

昆明信息港:您认为自己的优秀内容能够“出圈”的原因是什么?

烧包谷唐鹏:还是云南方言的魅力。其实云南人是很家乡宝的,对方言的热爱是骨子里带出来的。比如我们直播间的观众,很多是在外地工作,他们就会听着云南方言觉得好听,就是这个熟悉味道,这样的乡音是很亲切的。

昆明信息港:有没有考虑过做配音演员想做多久?

烧包谷唐鹏:方言配音这是个责任,已经陪了我24年,后面20年我想继续把它做下去。当兴趣转化成责任之后,我就是扔不了,可能终生做这件事。我的目标是三四十年里,能够把自己声音留下,给大家留下一些影像记录,能够为方言传承尽绵薄之力,在这个历史长河里面可能有那么一块是有我的声音存在,在方言传承起到那么一点作用,我就觉得非常欣慰。

云南方言搞笑配音烧包谷(云南网络名人说)(3)

昆明信息港:从《大洋芋小咪喳》、《烧包谷》,到《雀人兄弟》《云南方言大讲堂》,您认为优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您是如何适应的?

烧包谷唐鹏:我们几乎经历了所有载体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电视电台、磁带、碟片、网络、手机移动端,最大的感触就是载体不一样了,要求也不一样了。在我们自己适应摸索的过程中,也有过失败的经历。就像那时候碟片到网络时代,那几年我们转型就不算特别成功。突然有一天发现,碟片不好卖了,始终在想,是我们配音的问题,脚本的问题,还是选片的问题,一直找不到原因,就是卖不出去,沉默了很多年。后来逐渐发现,不是内容出问题,而是载体发生改变。

昆明信息港:作为一名专业的配音员和优质内容创作者,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工作日常?

烧包谷唐鹏:一个三分钟片子,大概需要3天时间。我们和其他配音演员不同的地方,我们是拒绝翻译式配音,我们一定是改编,这是我们最大的特点。改编要改的有特点、要接地气,要和云南的元素挂的上钩。所以需要我们大量反复看片子,现在短的视频10秒20秒,我自己都需要反复看20遍以上的原片。

从1998年开始,我配音24年,是从来不用稿子的。老一辈的配音演员会说,“哦,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现在来看是非常难受。方言配音需要口语化,要接地气,像我们展现出来就是“诶,整喃样老表”,包括要有一些语气助词,都是稿子里写不出来的。还有一点,有稿子就不会有即兴发挥和临场改词,我们的稿子只知道故事大概轮廓,在配音的时候可能要思考这里要不要修改一下,逼迫自己不断进行创作。我们最厉害的时候,是《鹿鼎记》里抄鳌拜家这样一个片段,差不多配了70多遍,每一遍都不一样,不断发挥自己临场即兴创作的能力。配音之后要加上后期制作、包装,花的时间,3分钟大概就是3天,配一部电影当时就是一个多月,很多观众看到我们的配音花絮会觉得很好玩,但其实不会很好玩,花絮之外全是枯燥的。

昆明信息港:以现在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您觉得商业变现容易实现吗?

烧包谷唐鹏:是好实现,因为现在无论传播方式怎么变,但依然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不管长短视频,横屏竖屏,考验的都是水平。内容站得住脚,无论将来互联网如何发展,就一定能实现变现。但是你没有内容,那么可能路越走越窄,比如你现在直播带货,你只是卖货、没有内容,那路越走越窄。如果你有内容,还同时带货,那越走越宽。趋势就是这样,能变现,但是考验水平。

昆明信息港:你会担心会被淘汰吗?

烧包谷唐鹏:这个不担心,淘汰的话也许平台算法会淘汰我,但我是不会被粉丝淘汰,这个信心还是有的。

云南方言搞笑配音烧包谷(云南网络名人说)(4)

云南方言搞笑配音烧包谷(云南网络名人说)(5)

扫码进入彩龙社区查看

(昆明信息港 记者廖涵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