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1)

长颈鹿

长颈鹿(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一种生活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成年雄性个体最高可达5.88米,最重可达1930千克,成年雌性比雄性小。长颈鹿全身布满栗色、橙色、棕色或黑色的大小不一的斑块,被浅色的花纹隔开。它们的脖子特别长,有短而直的鬃毛。头顶有一对短角,角很特殊,是覆盖着皮毛的骨骼突起,耳大、眼大、舌长并能卷伸。身体相对较短,四肢细长,尾巴细长,末端有一簇黑色长毛。

长颈鹿生活在非洲的稀树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2016年长颈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VU)。

形态特征

体型

长颈鹿体长约4米,尾长约76~101厘米。雄性长颈鹿身高可达5.88米,肩高3.3米,颈部长2.4米,体重可达1,930千克。雌性稍小,身高可达4.7米,体重可达1,180千克。

头部

长颈鹿头顶上有角,它们的角很特殊,是覆盖着皮毛的骨骼突起。通常一对角,终生不会脱掉,有些在前额两眼间上方还有一个小突起。雌性角细有簇绒,成年雄性的角皮很厚通常没有簇绒,有的雄性还可以在第一对角后面长出第二对角。耳朵大,眼睛也大,鼻孔可以关闭以防止昆虫和沙子进入。口吻狭窄,上唇灵活,舌长并能卷伸。

长颈鹿的头部特征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2)

颈部

长颈鹿的脖子很长,可达两米多,虽然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有7个颈椎,但每块颈椎骨很长。脖子上有短而直的鬃毛。

身体&四肢

长颈鹿身体相对较短,肩高臀低,背部陡峭。腿长而结实,前腿比后腿长,蹄子宽大,横趾不发达。长颈鹿的心脏巨大,血压高,有利于距离地面5米多高的头部得到正常的供血。

长颈鹿的尾巴又细又长,尾巴末端有一簇黑色长毛可以驱走苍蝇和其他飞虫。

皮肤毛色

雄性和雌性长颈鹿的身上都布满大小不一的斑块图案,斑块有橙色、红色、巧克力色、棕色等不同颜色,其皮毛图案的不同,也有助于长颈鹿在不同栖息地进行伪装。膝盖以下的小腿和肘关节则基本没有斑块,通常为白色。一般单个长颈鹿的皮肤图案在长颈鹿的一生中是不变的,但随着季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毛色可能会发生变化,北方长颈鹿的面部比南方长颈鹿的面部有更多的斑块。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3)

不同花色的长颈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长颈鹿广泛分布在非洲南部和东部,非洲西部和中部有较小的孤立种群。长颈鹿分布的国家有安哥拉、博茨瓦纳、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索马里、南非、南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斯威士兰和卢旺达等。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4)

长颈鹿的分布图

栖息环境

长颈鹿栖息在热带、亚热带干燥的森林边缘地带和灌木丛中,也可栖息在潮湿或干旱的稀树草原。它们大多居住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通常多在有金合欢生长的地方。

起源文化

长颈鹿的学名camelopardalis源于罗马帝国时期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骆驼和豹的杂交体,因为它的外形类似这两种动物的揉合体。长颈鹿与鹿和牛有亲缘关系,但属于不同的科,即长颈鹿科。长颈鹿科包括长颈鹿和霍加狓两种动物。

虽然长颈鹿主要分布在非洲,但长颈鹿的祖籍却在亚洲。据古生物学家研究认为,长颈鹿起源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一些地方,在两千多万年至二三百万年前,曾经生活着长颈鹿的祖先,不过颈和腿没有现在那么长。后来,由于地球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食物缺乏,脖子短的长颈鹿因为吃不到高树上的枝叶而相继死去,脖子长得则顽强地生存下来。

中国明朝时,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带了两只长颈鹿回到北京,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明自己施政的伟大。

中国典籍关于长颈鹿的记载,最早出自晋代李石所著的《续博物志》,记录了非洲索马里沿岸拨拔力古国出产的异兽,身高一丈余颈长九尺。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中称非洲长颈鹿为徂(cú )蜡:“状如驼驰,而大如牛,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

生活习性

饮食休息

长颈鹿是反刍动物,胃有四室,没有胆囊,反刍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进行。它们主要以树叶及小树枝为食,喜欢采食大乔木上的树叶,特别是一些水分丰富的植物嫩叶,也吃茎、花和果子等。常吃的植物有塞内加尔金合欢、含羞草、紫荆花和亚美尼亚李。主要食物是相思树的叶子,相思树有刺,但长颈鹿的臼齿会压碎骨头。长颈鹿狭窄的口吻和灵活的上唇,有助于它们在树枝中获取叶子,舌头伸长时可达50厘米以上,取食树叶极为灵巧方便。它们不需要每天喝水,可以远离水源。长颈鹿在喝水时必须将前腿左右叉开,嘴才能够喝到水里面。成年雄性长颈鹿一天最多可以食用66千克的食物,在食物较少的地区,也可以靠每天7千克的食物生存。

长颈鹿有日行性,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它们会站着睡觉,保持完全直立的姿势,眼睛半闭,耳朵继续抖动。偶尔也会躺下,但时间很短,一次可能会睡5到10分钟,每天的睡眠时间很少超过20分钟。休息时头部靠在后腿上,颈部弯成拱形。

另外,雄性长颈鹿喜欢最高树枝上的叶子,而雌性则通常弓起脖子选择低处靠近地面的植物。由此可以从很远的地方分辨出长颈鹿的雌雄性别。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5)

长颈鹿喝水

防御攻击

长颈鹿嗅觉敏锐,视觉更佳,加上身躯高大,视野范围非常广阔,所以它们几乎是非洲动物中视觉最好的。它们听觉敏锐,当遇到危险时,会不停地转动耳朵寻找声源,直到断定平安无事,才继续吃食。长颈鹿是胆小善良的动物,遇到天敌会立即逃跑,能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奔跑。跑不掉时,会用铁锤似的巨蹄抵御攻击。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6)

长颈鹿用蹄子防卫

集群性

长颈鹿有集群性,它们生活在松散、开放、不稳定的群体中,一般十多头一群,也有几十头的大群,有时还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长颈鹿个体可以随意加入和离开鹿群。雌性长颈鹿比雄性长颈鹿更善于社交。在野外也可以遇到孤立的个体。

沟通感知

听觉

长颈鹿通过次声波相互交流,发出的声音较少被人听到。受到惊吓时,长颈鹿会发出咕咕声或鼻息声,以警告附近的长颈鹿。雌性长颈鹿会通过吼叫和口哨声呼唤幼崽,幼崽通过咩咩或喵喵声回应母亲。雄性长颈鹿发情求偶时,也会发出咳嗽的声音。

视觉

长颈鹿的身高和敏锐的视力可以让它们在远处发现捕食者,远距离进行视觉信号的沟通传递。当它们长抬头走路时,表示没有危险或威胁距离很远;如果它们将头放低,脖子与地面平行,则表示感觉到危险,开始警惕;当它们拱起脖子并保持绷紧状态时,是准备攻击。当然,有时长颈鹿降低头部也表示顺从。

触觉

长颈鹿还通过触觉交流和感知,特别是雄性长颈鹿在争夺配偶时,会以撞脖子的方式一决高下,整个过程重复着一次次地撞击脖子。由于撞击脖子的次数很多,成年雄性长颈鹿头顶瘤角上的毛经常被蹭掉,这一点也成为识别成年长颈鹿性别的方法之一。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7)

雄性长颈鹿争斗

行走奔跑

长颈鹿行走时姿势特别,会同时移动身体一侧的双腿,然后再移动另一侧,像“顺拐”一样。但它们奔跑时,却是两条前腿同时跨出,然后两条后腿跟上,脖子前后移动以保持身体平衡。长颈鹿的奔跑时速为每小时32~60千米。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8)

长颈鹿行走和奔跑

生长繁殖

生长阶段

出生

仔鹿出生时就有1.7~2米高,体重47~70千克。仔鹿出生后约20分钟就能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小时之内开始吮奶。大约一小时可以行走,24小时内可以奔跑。

初生的长颈鹿

小长颈鹿在吃奶

成长

仔鹿在第一周每天长约3厘米,第一年身高可翻倍。哺乳期约9~12个月,15~18个月完全独立。

长颈鹿幼仔

性成熟

雌性长颈鹿在3~4岁时达到性成熟,但至少要再过一年才能繁殖。雄性长颈鹿4~5岁时性成熟,七岁才开始繁殖。

生育

长颈鹿7~9月交配,一般每胎产一仔,极少双胎,孕期420-450天。

长颈鹿交配

寿命

长颈鹿在野外生活的寿命为10~15年,在动物园的预期寿命为20~27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长颈鹿原产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经过1000多万年的演变至今,现在都生活在非洲。它们最初在20多个非洲国家被发现,但现在在布基纳法索、厄立特里亚、几内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7个国家已经灭绝。1985年长颈鹿的总种群数为151702~163452只,2015年长颈鹿的种群数量为97562只,种群数量下降了36~40%。从历史上看,该物种在研究和保护方面一直被忽视。长颈鹿的种群分散且支离破碎,种群数量总体大幅下降。长颈鹿在其分布范围内受到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部分国家建立了保护区和私人农场,还有很多地区长颈鹿未受保护。

致危因素

长颈鹿的致危因素主要有四种:一是砍伐森林、土地利用、农业活动扩大和人口增长造成的栖息地丧失;二是人类的种族暴力和内乱等军事行动导致的伤害;三是非法狩猎,甚至非洲南部的部分地区存在对长颈鹿的合法狩猎和活体标本贸易。四是自然灾害、气候等原因引起的生态变化,例如干旱造成丛林大火,使长颈鹿栖息地丧失和种群流动迁移等。

保护举措

尼日尔是第一个制定了长颈鹿保护政策的国家,这一政策,使长颈鹿数量在二十年内增加了近八倍。在没有政府保护区的情况下进行社区教育促进了长颈鹿种群增长。

肯尼亚正在敲定一项国家长颈鹿保护战略,旨在确定和实施一系列保护干预措施,以保护国内三个长颈鹿亚种。罗斯柴尔德的长颈鹿受到肯尼亚野生动物法的全面保护。

在乌干达共和国,长颈鹿被列入不得猎杀或捕获的动物。

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存在长颈鹿私有制,农场之间买卖和交易有时会促进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也有助于保护长颈鹿。越来越多的长颈鹿交易使长颈鹿重新定居,促进了包括旅游业和消费性产业在内的野生动植物企业的发展,使长颈鹿在种群数量少、封闭和分散的情况下保持了遗传多样性。

保护级别

2016年,长颈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VU)。

2019年,长颈鹿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

分类争议

长颈鹿作为单一物种被人类熟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年间,长颈鹿依据传统分类方式被分为5~10个亚种,普遍认可的是8或9个亚种。亚种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身体花纹形状的不同。

2007年,一篇发表于BMC Biology上的科研论文阐述了长颈鹿广泛群体的遗传结构。根据线粒体DNA和微卫星位点研究,发现长颈鹿亚种至少存在6个不同的谱系,并确认为这些亚种之间有着长期的历史生殖隔离。

2011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柯林·葛洛福斯(Colin Groves)教授在《有蹄类分类》一书中把长颈鹿分为8个物种。分别为:努比亚长颈鹿(罗氏长颈鹿并入努比亚长颈鹿)、网纹长颈鹿、中非长颈鹿(科尔多凡长颈鹿)、西非长颈鹿、赞比亚长颈鹿(卢安瓜长颈鹿、托氏长颈鹿)、马赛长颈鹿、南非长颈鹿、安哥拉长颈鹿。

2016年,科研人员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根据多基因序列数据的多位点研究结果,长颈鹿被归为了4个物种,即:北部长颈鹿(包括中非长颈鹿、科尔多凡长颈鹿、努比亚长颈鹿、罗氏长颈鹿、西非长颈鹿);网纹长颈鹿;马赛长颈鹿(包括马赛长颈鹿、赞比亚长颈鹿、卢安瓜长颈鹿、托氏长颈鹿);南部长颈鹿(包括南非长颈鹿和安哥拉长颈鹿)。

2020年,科研人员在Plos On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把长颈鹿归为了3个物种,即:北部长颈鹿(包括西非长颈鹿、努比亚长颈鹿、罗氏长颈鹿、中非长颈鹿即科尔多凡长颈鹿、网纹长颈鹿);东部长颈鹿(包括赞比亚长颈鹿即卢安瓜长颈鹿和托氏长颈鹿、马赛长颈鹿);南部长颈鹿(包括南非长颈鹿和安哥拉长颈鹿)。

根据2016年和2020年的科研论文可以看出基于基因组学的研究,原先10个长颈鹿亚种被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三大谱系的格局已经确定,唯一有争议的是网纹长颈鹿的独立物种地位划分。

亚种名称

2011年分为8个物种

2016年归为4个物种

2020年归为3个物种

努比亚长颈鹿(G. c. camelopardalis)产于南苏丹东部和依索比亚西南部

北方长颈鹿努比亚亚种12

努比亚长颈鹿

北部长颈鹿(G. camelopardalis)

北部长颈鹿

罗氏长颈鹿(G. c. rothschildi,世界上最高大的长颈鹿种群)产于乌干达和肯尼亚

北方长颈鹿罗氏亚种12

中非长颈鹿(科尔多凡长颈鹿)

(G. c. antiquorum)产于乍得,中非共和国,喀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