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人群市场分析(赚足眼球的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人群市场分析(赚足眼球的胶原蛋白)(1)

文 | 天下美商 十一

2022年,胶原蛋白赚足了中国医美市场的眼球——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成为变美成分新宠儿,“再生”、“修复”等医美新理念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大火,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创尔生物凭借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纷纷冲击上市……更有甚者认为“胶原蛋白将成为医美界的下一个玻尿酸”。

但是,7月份美商研究院根据新氧平台的医美项目用户UV 量(用户独立访客量)生成7月最受求美者欢迎的医美项目榜单,其中胶原蛋白相关项目未进入前十名,这一结果似乎与胶原蛋白的行业火热程度不成正比。

胶原蛋白人群市场分析(赚足眼球的胶原蛋白)(2)

天下美商分析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胶原蛋白产品以及项目价格过高,比起玻尿酸填充、补水等项目来说,目前来看性价比低,所以大部分消费者的注意力仍旧集中在玻尿酸产品和项目中。

新氧APP显示,胶原蛋白相关医美项目,在北京市的均价为8420元人民币,而玻尿酸项目在北京市的均价为3000元人民币,且品类更为丰富。

为何胶原蛋白实际的应用程度比不上它的关注度?

与玻尿酸赛跑十年 市场发展受阻

虽说胶原蛋白在今年才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但实际上,早在2009年,第一款胶原蛋白产品就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在医疗领域、医美领域、护肤品领域及食品领域均有覆盖。

更重要的是,由于胶原蛋白与玻尿酸的应用领域重叠,这两类产品一上市便是竞争对手,值得一提的是,二者之间赛跑进行了有十年之久,但胶原蛋白的市场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玻尿酸——

1981年,艾尔建旗下的全球第一款牛胶原蛋白植入产品Zyderm在美获批,此后几年,不断有胶原蛋白填充产品上市,胶原蛋白占据软组织填充剂市场约90%份额。

但在2004年,据ASPS数据,玻尿酸医美产品正式上市后发展迅速,并于2006年占据了软组织填充剂63.16%的市场份额,2020年更是增长到了76.81%,换句话说,今天的软组织填充市场已是玻尿酸的天下。

玻尿酸的十年强势扩张一度把胶原蛋白产品逼到无路可退,艾尔建因盈利问题在2011年取消了Zyderm的生产及销售,强生也在推出胶原蛋白产品Evolence一年后便停产。

胶原蛋白人群市场分析(赚足眼球的胶原蛋白)(3)

深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在于胶原蛋白产品研发以及应用有着极高的科研技术门槛。众所周知一种生物原料如若想要实现大规模市场化,需要具备量产能力、低成本与安全性要素,能否实现这些,核心在于在该领域技术成熟度如何。

由于胶原蛋白生物安全风险高、提纯困难以及成本过高的问题一直无法在技术上得到解决,胶原蛋白的市场化之路一度受阻。

此前,胶原蛋白产品的来源主要为动物,具有较高的致敏率。天下美商查阅资料发现,大约3%的人群对牛胶原较为敏感,在1990年之前接受牛胶原蛋白产品(Zydermy或Zyplast)治疗的患者中,约有0.04%的患者在注射部位出现囊肿。

并且,胶原蛋白产品在注射前需要经过两轮的皮试,即使皮试结果呈阴性也无法完全避免过敏反应及其他更严重的副作用的出现。

此外,动物组织提取法生产技术下,胶原蛋白产品原料来源有限、分离纯化工艺复杂、产品质量低、生产成本高、产能有限还会污染环境。

并且动物源性胶蛋白产品维持时间仅为三个月,价格也较为高昂,因此也不具备性价比优势。

胶原蛋白人群市场分析(赚足眼球的胶原蛋白)(4)

不过,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发展让胶原蛋白“老树开新花”,胶原蛋白再次被推到市场聚光灯之下。

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基于人体皮肤胶原蛋白的原始基因序列,优化选择其中水溶性强、生物活性高的部分进行密码子优化和拼接重组而得。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胶原蛋白安全性以及维持时间的问题,并在产能上实现了提升。但是,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技术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重组胶原蛋白的生产成本依旧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在极其依赖交联技术,以达到较好塑性效果的针剂填充领域,重组胶原蛋白的交联技术并不如玻尿酸成熟。也就是说,重组胶原蛋白的技术问题依旧是其市场化之路的最大绊脚石。

胶原蛋白人群市场分析(赚足眼球的胶原蛋白)(5)

重组Ⅲ型胶原蛋白结构

相比之下,有资深美业人士表示,“玻尿酸的技术成熟度已经非常高了,几乎没有改进的空间。未来的主要趋势是复配技术和扩展适应症。”

并且,相关资料显示,华熙生物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玻尿酸,通过链球菌和野生菌种诱变、筛选,得到玻尿酸产率最高的优质菌株,迅速在山东建立基地规模化生产,将每公斤玻尿酸的生产成本从上万元降低到几十元人民币,极大的降低了玻尿酸产品的生产成本。

极高的科研门槛,除了限制着胶原蛋白的安全应用和量产,也“劝退”了大批想参赛的上游厂商玩家。这意味着,目前胶原蛋白赛道的竞争并不激烈。

有时候,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让营销无的放矢,而营销的盲目缺失,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市场渗透率低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认知和关注度的不足。

当下,中国胶原蛋白赛道头部玩家只有巨子生物、锦波生物以及创尔生物。

这三家厂商各自专注自己的主打产品,颇有互不打扰、和谐相处的态势——巨子生物专注于I型人源胶原研究,瞄准功能性护肤品赛道,尤其敏感肌修复和光电医美术后修复两大暴涨的市场需求,凭着“可复美”系列产品一举赴港上市;

锦波生物则专注重组Ⅲ型胶原蛋白注射类产品的推进,凭借前国内唯一获批的可注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薇旖美,荣获“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并付北交所IPO;

创尔生物则专注于活性胶原蛋白的提取与利用,自主研发的产品“胶原贴敷料”和“胶原蛋白海绵”是广东省自主创新产品……

胶原蛋白人群市场分析(赚足眼球的胶原蛋白)(6)

此外,胶原蛋白产品的销售也主要依赖厂商与机构之间搭建的渠道,而并非针对C端的广告营销。

例如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品牌的可观销量,便依赖于巨子生物与机构之间建立的强大销售网络。巨子生物招股书显示,作为实验室出身的专业护肤品牌,医院是可复美最早瞄准的渠道,其产品销售和经销至1000多家公立医院、17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以及约300个连锁药房品牌。

毕竟,胶原蛋白市场当下还属于产品服务并不充沛的“卖方市场”时代,产品定价权主要还在厂商手中,机构和求美者缺少选择权,求美者一方更是信息稀缺,同时,也有更多的需求没有被挖掘和满足。

此时各大厂商的首要目标并非是通过价格战、营销战杀个你死我活,而是专注于研发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把胶原蛋白市场的蛋糕做大做强。

因此,在以用户独立访客量为主要标准的美商榜中,胶原蛋白榜上无名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玻尿酸的市场则已厮杀成一片红海,并走到了营销驱动市场的时刻。

一方面,各大厂商的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华熙生物通过发酵技术降本成功后,迅速占领了国内低端玻尿酸市场,利用极高性价比收获了一大批求美者的青睐,而后续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玻尿酸品牌,尤其是韩系玻尿酸,在价格战压力下纷纷“自降身价”,以抢夺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玻尿酸厂商尤其重视描绘用户画像以及满足市场细分需求,并以此对产品的适应症、价格进行精准定位,利用“长尾效应”来占据一部分市场。

更重要的是,玻尿酸厂商除了要做好与B端的合作,给机构让出足够诱人的利润外,还要做好C端教育,与求美者建立情感连接,增强消费者粘性。因此,国内求美者的主要注意力仍在玻尿酸产品与项目上。

胶原蛋白即将上演逆境突围

尽管胶原蛋白市场落后于玻尿酸,但如今,胶原蛋白已经迎来了大规模商业化拐点——

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厂商纷纷加大研发投入,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据悉,2019年,巨子生物二期工厂已投入生产,进一步扩大了产能;锦波生物在“生物发酵制备重组人源胶原蛋白技术”上迎来突破,即将实现量产。

胶原蛋白人群市场分析(赚足眼球的胶原蛋白)(7)

锦波生物技术优势

此外,医美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也是胶原蛋白被重新重视的原因。轻医美时代到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注射类项目的功效,并且随着填充市场的不断发展,求美者对于改善内源性衰老、唤醒自我再生能力有了更大的需求。

在这种趋势下,与玻尿酸相比,胶原蛋白的功效优势逐渐显现。

天下美商查阅资料后发现,在注射后,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会与弹力纤维合力构成网状支撑体,为真皮层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增强皮肤弹性、增加组织容量,因而具备即刻填充与促进组织再生的效果,且不易发生游离。而这一功能,玻尿酸并不具备。

另外,对于眼周泪沟这样的软组织少的精细部位而言,胶原蛋白因其不位移、不变形、肿胀性低等特性而具有更优的填充效果,但玻尿酸注射于泪沟和眼周等部位则容易出现丁达尔现象。

不可否认,胶原蛋白原料、再生概念激发了医美市场的无限遐想。

嗅到市场风向的上游厂商们也纷纷在胶原蛋白领域加码下注,更推动了胶原蛋白市场化的进程——

华熙生物宣布收购胶原蛋白企业益尔康51%股权,正式进军胶原蛋白产业;资生堂中国宣布领投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企业创健医疗,入局胶原蛋白赛道;江苏吴中也早已开展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研发……

站在拐点口的胶原蛋白,或将迎来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甚至在未来几年抢占玻尿酸市场份额,极有可能成为医美领域的下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生物材料。

声明: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天下美商不对因采纳本文信息而产生的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版权:搜扬天下美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