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区学校规划(体系及三大发展)

浦东新区是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是首个上海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目前有645所中小幼学校、近5.5万名教师、近54万名学生。教育体量占到上海全市的近四分之一。

10月11日晚,第十九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数字新时代 教育大未来”上海教育大直播走进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教育总督学丁黎忠、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校长马淑颖、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金卫东、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陈慧灵、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学生陈飞扬做客直播间,与主持人一起畅聊浦东教育数字化转型。

上海浦东区学校规划(体系及三大发展)(1)

“1134”体系及三方面发展

浦东新区教育总督学丁黎忠在直播中介绍,浦东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了“1134”体系。

即:

构建“1”张教育基础云网;

组成“1”座教育数字基座;

建设智能化教学研训、智能化教育评价、智能化教育治理“3”种区域智慧教育应用场景;

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致力于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4”类对象提供服务。

基于“1134”体系,浦东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构建完善信息化环境支撑体系,赋能学校基座平台,赋能学校教学管理,赋能学校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

上海浦东区学校规划(体系及三大发展)(2)

丁黎忠透露,具体而言,浦东新区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着眼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构建云网融合新环境 促进信息化服务模式转变

浦东教育聚焦区校两级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实现高中万兆接入、初中小学千兆接入、幼儿园百兆接入)、构建教育云网融合服务新模式与网络安全体系,以及建立浦东教育信息化项目图谱,助推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式的转变,形成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第二方面:以标杆校引领智慧发展 促进学校教育评价变革

首先是建设浦东特色智慧高中,以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为主要技术路线,将智慧导入校园各个系统、教育过程和基础设施中,将信息化深植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探索信息化教学与评价改革。

其次,打造“智能、交互、一体化”的数字化新型学习空间,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同时,进行市区校三级联动,开展标杆校的创建,探索适应新时代和未来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模式,开展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第三方面:开展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年,浦东新区入选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通过“课题引领 项目建设”的方式,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实践。

一是搭建“1 N 100”的人工智能与编程学习环境。

“1”是指一个区域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大平台,“N”是指N个浦东特色的人工智能实验中心,“100”是指百所学校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教学环境,提供数字化课程资源,创新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学习模式,培养人工智能与编程教学师资。

二是构建覆盖小学到高中“贯通式”的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课程体系。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人工智能的感悟,以及简单的作品创作;初中阶段侧重人工智能体验,能进行初步的创造创新;高中阶段侧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造创新。

让“AI”教学更有爱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创设了“Ai学”智慧教学系统,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流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了教与学的热情。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校长马淑颖在直播中说,“让‘AI’教学成为有爱的教育,体现的是有温度的教育,真正站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立场优化爱学;其次体现的是有长度的教育,不仅立足学生当下的发展也为学生的未来思量;其三体现的是有深度的教育,技术深度融合教与学的转变,带动学校系统的变革。”

上海浦东区学校规划(体系及三大发展)(3)

去年秋天,作为海大附中新生,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学生陈飞扬收到了一台学校配发的学习用Pad,一年多的时间里,陈飞扬在云端学习账户,积累了很多学习作业记录,这些既是她成长的档案,也是她成长的脚印。

“如何做好学科学习的时间管理,如何开展自我导向性的学习,如何处理虚拟与真实的人际关系,如何针对自我薄弱环节做好学习提升计划,如何在数据排位中理性看待和定位自己的发展……”陈飞扬在直播中说,这些问题在使用中都引起她和小伙伴们的思考和讨论,也让她明白,要做一个优秀的数字公民,还有很多能力需要练习和提升。

墨水屏实现精准教学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金卫东在直播中介绍,该校已搭建好了一个“数智平台”,开发、集成并使用了十余个覆盖预习导学、精准备课、互动授课、个性化练习、智能阅卷等教与学的相关应用,覆盖“教、学、考、评、管、研”全场景。

上海浦东区学校规划(体系及三大发展)(4)

目前,进才北校已有15个班级参与试点,投入使用智能书写本360台、平板电脑378台、电子墨水屏240台。

一起来看“墨水屏”如何改变学习:

课前,学生通过护眼墨水屏学习终端完成自主学习:背诵默写、预习导学、自主练习等。老师及时查收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充分的课前分析,通过数据反馈,发现易错点、疑难点,逐个击中教学中的痛点。

课中,学生利用护眼墨水屏学习终端进行作答。教师利用“即时推送、及时统计、快速分析、灵活调取”等功能,实现当堂练、当堂批、当堂讲和当堂巩固,精准评价学习效果。

课间,老师通过个性化的知识图谱,精准定位薄弱知识点和最优学习区,进行点对点的跟踪辅导,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错题微课一对一、一对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攻克知识薄弱点。

课后,教师使用移动智能教学终端批改作业。客观题的自动批阅,减轻了作业批改量和重复性劳动。教师利用系统智能数据分析,关注学生个性化短板。学生被推送最适合个体题量和难度的作业,实现巩固效果的最大化。

课余,教师录制试题微课,定期推送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个性化的错题本帮助学生精准补短,自主复习。轻量化自主测试,实现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引导学习向深度发展。

智慧平台落实“五项管理”

在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有一个智慧校园平台,从睡眠,到作业,再到手机,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

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陈慧灵在直播中透露,为更便捷、高效地了解学生睡眠情况,学校在智慧校园平台“每日健康上报”一栏,增设了“就寝时间”“起床时间”两项,由家长进行填报,通过数据的自动统计分析和预警,老师和学校能准确掌握孩子的睡眠时长,并对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或班级及时进行原因调查和跟进干预。

上海浦东区学校规划(体系及三大发展)(5)

除了“睡眠管理”,浦东二中心小学还对“五项管理”中的其余四项也进行了数字化探索:

教师每天通过智慧校园作业管理平台发布作业内容、作业量和预估时间。当总量超过一小时时,学科老师会收到预警提示,随即通过协调做出调整;

借助“电子班牌”自行研发了与家长手机端小程序绑定的“留言板”功能。家长通过手机端发送信息,教室门口电子班牌就能实时呈现。学生可通过身份识别阅读信息内容、回复语音或文字信息;

运用图书漂流柜记录阅读数据,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运动手环、体脂秤等硬件进行动态数据采集,实现体质健康预警。

除此之外,浦东二中心小学的作文批改也很不一样:

02

通过技术赋能,学校研发了带有学生专属二维码的作文纸取代传统的作文本,学生完成习作和自评、教师首轮批阅后,通过高速扫描仪将学生作文快速对应入库,并在平台上进行二次评价。

这些数据成为评价学生表达素养和语文学业成果的真实数据来源,也为教师实施精准教学提供了实证依据。

浦东教育数字化未来图景

丁黎忠在直播中透露,未来,浦东将打造云网融合基座领先,智慧共生教学领先,智能教育治理领先的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新生态。

一是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新环境。到2023年建设完成20所智慧校园,“十四五”期间建设完成50所智慧校园。

二是打造“一座统用”的教育数字基座。实现智慧校园校内数据互联互通以及区校数据互联互通。

三是探索智能化教学与研修新模式。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双数据驱动、数字孪生教师等新技术教学应用,基于教育元宇宙搭建虚实融合、更逼真、更智能的教师研训“立交桥”。

四是构建智能化教育评价新范式。建设浦东新区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浦东学生全面成长“数字档案”;创新评价工具,支持学生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五是重塑智能化教育治理新局面。绘制智能感知、智能研判、智能决策的浦东教育数字化活力指征体系,推动数字化管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变革。

预告

2022第十九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数字新时代 教育大未来”上海教育大直播开启。10月13日19:00-20:00走进奉贤区。

一直以来,奉贤教育牢牢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深入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区域教育实现资源规模、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向资源足、质量优的品质化发展转型。数字化也正成为奉贤新城的新名片。奉贤的师生有着怎样真切的感受?让我们走进奉贤区一探究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