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世间始终(热血丹心)

《热血丹心》/原题

《北京》杂志/原载

余闯/作者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画卷中,无数的忠贞爱国者精忠报国。他们中既有志在千里的豪杰,也有壮怀激烈的义士。他们不计个人得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被人们竞相传颂。

他们的故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诗抒发了曹操的的慷慨壮志;“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表达了岳飞收复国土的报国热情;“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则表现了文天祥许身为国的凛然正气。翻开这幅爱国的画卷,那一个个民族英魂带着历史的沧桑为人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老骥伏枥 天下归心念周公

东汉末年,朝廷重用外戚和宦官,再加上党锢之争和流民运动,东汉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终于,在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朝廷极为恐慌,便令各地防守和镇压,各地的豪强武装也和官军联合起来,最终镇压了黄巾起义。而就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中,谯县(今安徽亳县)一个叫做曹操的豪强顺势而起,此时他只有29岁。

就在曹操班师回朝时,他用乐府旧题创作了《步出夏门行》这组诗,包括《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其中《龟虽寿》颇有哲学意味,诗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以自然生命的有限,念及人生应以不懈努力,获得社会生命的永恒,表现出雄奇的魅力。此诗充满曹操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酣畅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

曹操的诗质朴而豪迈,气势雄阔,既继承了乐府诗的粗犷风格,真切地反映出乱世的怨愤情怀,又不失其积极的奋斗精神。这在他的《短歌行》中尤为明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诗用比兴的手法,反复谈到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读起来曲折扬抑,感人至深。曹操之所以能够一统北方,是因为他能够“唯才是举”,他在《求贤令》中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因而,在诗中表现了急切求贤的心情,也表达了他要成为像辅佐成王的周公那样使“天下归心”的人。

壮怀激烈 一片丹心照汗青

女真族是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因女真族长期受辽统治,饱受奴役和压迫之苦。在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正式举起了反辽大旗。辽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终于摆脱了辽的统治,正式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就在当年,完颜阿骨打一鼓作气,攻下了辽的军事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天辅四年(1120年),完颜阿骨打向辽的都城上京进攻,上京留守出降。至此,辽朝的一半疆土都被金国占领。

而此刻的宋朝在宋徽宗的腐败统治下,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商议夹击辽朝,并达成了协议,这就是历史上宋、金的“海上之盟”。然而,由于宋朝爆发了方腊起义,为了镇压起义,宋朝的10万大军没有如约出兵。之后,金军打下了燕京,辽朝投降。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南下,消息传到开封,宋徽宗惊慌失措,急忙传位给太子赵恒,赵恒便是宋钦宗,继位后改明年为靖康元年。面对向开封逼近的金军,宋钦宗起用李纲为大将,部署京城防御。在李纲的亲自督战下,金军一时无法攻破开封,便以极为苛刻的条件要求议和。不料宋钦宗竟答应了金人的要求,并罢免了反对议和的李纲,金军于是退回。靖康元年八月,金军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中山、太原等地为借口,再次南侵,并最终攻破开封,并将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室成员3000多人一起押解金国,史称“靖康之耻”,北宋至此灭亡。随后,宋朝旧臣拥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为帝,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赵构便是宋高宗。

南宋建立后,高宗起用李纲为宰相,并任命宗泽为东京留守。宗泽多次上书请求出师渡河收复失地,但是高宗并不放心手握重兵的宗泽。看到渡河无望,宗泽忧愤成疾,在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连呼三声“过河”便含恨而终。

铁血丹心世间始终(热血丹心)(1)

在各地抗金的队伍中,一位年轻的战将作战神勇,所向披靡,他便是爱国名将岳飞,此时他只有24岁。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从军后一直作为宗泽的部将,英勇善战。绍兴四年(1134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岳飞率军向伪齐政权发动攻击,一举收复了襄阳六郡,这是南宋建立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土地。之后,岳飞升任清远军节度使,驻守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时,岳飞踌躇满志,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表达了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的强烈爱国精神。

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在第二次北伐中粉碎了金兀术的“拐子马”和“铁浮图”,就连金兀术也深感“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由于宋高宗和秦桧的投降政策,最终将坚持北伐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可谓千古奇冤。

从此,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奢靡生活。南宋末年,宰相贾似道专权误国,朝政不举,招致元人入侵。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诏天下勤王救驾,39岁的文天祥出于高度的爱国热情,倾尽家资,起兵勤王。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20岁时中了状元,37岁时因得罪贾似道而被罢官。文天祥起兵勤王后顽强奋战,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海丰五岭坡被元军所获,他吞药自杀而未死,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写下了《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后,他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在元大都狱中,他多次拒绝元朝的高官厚禄,还以浩然正气写下了光照千古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在过了三年艰苦的狱中生活后,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从容就义。

如今,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学府胡同的文丞相祠,就是文天祥在700多年前就义时写下“天地有正气”的地方。

烈火焚烧 浩然正气留人间

明英宗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把持朝政。此时,与明朝有贸易关系的蒙古瓦剌部逐渐强盛起来,其首领也先自称太师淮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遣使2000人到北京贡马,而诈称3000人,要求按虚报名额给予赏品。然而,平时和瓦剌勾结的王振这时却一定要按实际人数给赏,而且又大减其马价。也先知道后极为愤怒,便大举南下,领兵进攻大同。消息传来,群臣皆言不宜出兵,但是王振却劝英宗领兵50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向大同进发,到达之后却听到前线战败的消息,于是回师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瓦剌大军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而王振也被将军樊忠用锤打死,这便是所谓的“土木之变”。

铁血丹心世间始终(热血丹心)(2)

消息传至北京,举朝大震,在这危机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调兵守卫京师,并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景泰帝。不久,也先大军直逼北京城下,并将明英宗安置在德胜门外的土城关。明军布阵于北京城外,于谦亲自与石亨陈兵于德胜门外,以抵御瓦剌主力,然后关闭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瓦剌军先攻德胜门,结果大败,也先的弟弟中炮而死。瓦剌军又攻西直门,也未得逞。之后瓦剌军攻打广安门也被明军杀退,也先只好带着英宗退去,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明景泰元年八月,也先放回了英宗。英宗被景泰帝软禁在了南宫(今南池子),并废掉了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于是,英宗和景泰帝展开了权利之争。明景泰八年,不满于谦的石亨、徐有贞等人在南宫拥立英宗复辟,夺门入皇宫,登基复位。于谦被石亨一党杀害,于谦有功被杀,北京百姓莫不流涕,而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爱国诗《石灰吟》也被人们争相传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中期以来,倭寇猖獗,因此便涌现出一些抗倭名将,其中嘉靖年间的戚继光尤为突出,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为祸多年的倭患。他早年在蓟州训练边兵时游览盘山作了一首《登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盘山在天津,如今是著名的风景区。诗中写出了他愿意为保卫边境而一辈子留在边疆,为国家建立功勋的爱国壮志。

苟利国家 远戍不忘报君恩

清道光年间,烟片走私越来越严重,道光皇帝便下令全国禁烟,而湖广总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卓有成效。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查禁鸦片。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立即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加紧整顿海防,惩治鸦片走私。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从澳门回到广州商馆,企图庇护大鸦片贩子逃跑,阻止外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得知后,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断绝广州与澳门间的交通。义律无奈,只好交出了2万多箱鸦片,美商交出1500多箱。林则徐立刻率领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鸦片当众全部销毁。不久,清廷下旨将邓廷桢从两广总督改调闽浙总督,在和林则徐分别之时,邓廷桢写下了《酷相思·寄怀少穆》:“百五佳期过也未?但笳吹,催千骑。看珠澥盈盈分两地。君住也,缘何意?侬去也,缘何意?

召缓徵和医并至。眼下病,肩头事,怕愁重如春担不起。侬去也,心应碎!君住也,心应碎!”

这首词貌似写男女分别之事,实指忧时伤世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患和难以报国的痛苦。

铁血丹心世间始终(热血丹心)(3)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于1840年发动侵华战争。清道光帝为了平息事端,便下令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邓廷桢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林则徐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写下了两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第二首最为著名,诗中写道:“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此诗淳厚雍容,平和大度,表达了林则徐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千百年来,爱国之歌久唱不衰,爱国旋律声声不息,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了这些报国之士和爱国之歌,才铸就了中国人不屈的脊梁和视死如归的气魄。

铁血丹心世间始终(热血丹心)(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