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什么才算是清北毕业生应该的去处)

作者:陈志文杭州余杭区2018年引进人才公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清北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北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什么才算是清北毕业生应该的去处)

清北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

作者:陈志文

杭州余杭区2018年引进人才公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杭州余杭区大量引进清华北大等国内外名校大学毕业生的做法其实已持续多年,区一级负责人亲自带队到清华北大招聘毕业生的做法也早已是惯常做法。

这一做法,首先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是迫切需要。2019年余杭GDP逼近3000亿,比肩青海省,财政收入超过700亿,居浙江首位,在全国区县经济榜上也仅次于昆山。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余杭上半年GDP仍一骑绝尘,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该区已成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主要集聚区,当然主要的增长也得益于此。

一个小小的余杭,绝非我们想象中简单的一个区。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需要高水平社会治理和高水平服务团队的支撑。换句话说,余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当然,吸纳这些资源也离不开当地强大经济的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清北硕博去街道办之所以引发争议,还在于事实与存在于不少人脑中的固定设计相冲突了,尤其是对名校毕业生来说。一些人不自觉地认为,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应该是去高大上的地方,比如科研院所、大国企,中央部委等,更主要的是,不少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知存在严重误区,还停留在“低端化”的阶段,甚至是带着红袖箍的大爷大妈的时代。

但事实是,我们早已超越了那个阶段,尤其是浙江等先行地区,走得更远。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仙居县县长是一个从美国留学归来的MBA。我曾经问他,到偏远的仙居,是不是有点浪费?他说,我不觉得,在大公司,省机关好,但基层同样很好。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2000多个县的县长,都是留美归国的MBA,那么我们的县域治理与经济发展是不是有可能发展得更好?同样,如果我们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基层,把一个个街道,一个个区县的治理水平与办事效率大幅度提升,不也很好吗?

前段时间,公众对清华北大毕业生涌入深圳某中学进行热议,也是同样的背景和道理。一名优秀的老师,可以引导并改变一批人,一个优秀的校长,则可以影响改变一个学校。名校毕业生涌入中学一线,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提升是一件好事,我们不应该为此欢呼雀跃吗?

当然,优秀大学生涌入基层一线,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高端人才去向的狭窄。当前,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时代,今年研究生招生数已逼近百万,远超90年代本专科招生总量。今年高校毕业生874万,留学回国人员逼近60万,占城镇新增劳动力的85%以上。粗略估计,现今985高校每年毕业人数达10余万。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优秀毕业生,包括研究生自然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受限于高端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相关岗位其实非常有限,在短期内也很难有改变的可能。就拿高校来说,2003年前后,全国高校教师每年需求量曾高达16万,但近年仅不足3万。

舆论场上的一些非议声中,显然还夹杂了道德的批判。如果这些学生去的是边远地区的区县或街道办,相信不少人会竖起大拇指。有的人还认为这些学生奔赴余杭只是贪图丰厚的物质待遇。暂且不论是否有价值,这些学生追求一份体面的工作,谈不上有错。我们应该鼓励并支持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区去,但也没必要对作出了其他选择的学生口诛笔伐。我们不能这边批评就业歧视,那边又歧视一些就业选择。

北京化工大学的毕业生去做快递员,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去做保姆,实际上恰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我们亟需打破一些陈旧的观念。多元的选择,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人才是否浪费本质是一个伪命题,学历出身并不能代表就一定是人才。关键是,如果浪费,这个“人才”第一个就跑掉了,因为他永远有用武之地,永远有选择,这也是我们需要修正的一个观念。就如参与“改写”余杭的马云,也只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又如何?

(作者陈志文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