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属于岭南吗(中华文化之岭南)

中华文化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它们是:黄河农耕文化圈,北方游牧文化圈,西南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我以前已经专门撰文称,北方游牧文化圈之东北与江南稻作文化圈之岭南是中国最具备明显地域特色的两种文化,一个称关外,一个称岭外,都属于自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外延和补充但不知何时,广西文化已经自觉的剥离于岭南文化之外,造成岭南成为广东的代名词,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广西属于岭南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广西属于岭南吗(中华文化之岭南)

广西属于岭南吗

中华文化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它们是:黄河农耕文化圈,北方游牧文化圈,西南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我以前已经专门撰文称,北方游牧文化圈之东北与江南稻作文化圈之岭南是中国最具备明显地域特色的两种文化,一个称关外,一个称岭外,都属于自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外延和补充。但不知何时,广西文化已经自觉的剥离于岭南文化之外,造成岭南成为广东的代名词。

其实,广西文化以前称岭西,即岭南之西,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中原文化、湘楚文化等地方文化而言,岭南文化无疑是驳杂的、松散的,而且各自为政,具有各种错漏,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不统一。广西就很少把自己称作岭南文化,而是制造了一个八桂文化来对应中华多重的地域文化。

八桂文化是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鲜明的南方山水品格为个性。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广西大部分地区属桂林郡。广西称“桂”由此而来。《山海经》有“桂林八树,在贲禺东”的记载。这个明显不符合广西作为八桂的代称。而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唐代韩愈的诗句:“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为广西的地域特征提供了明显的源头。宋朝诗人扬万里有“来从八桂三湘外,忆折双松十载前。”则进一步明确了八桂的地域特征。《大明统一志》记载:“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才正式以桂林代表广西。从此广西称“八桂”正式在官书中固定下来了。

这个“八桂”顶多只能代表广西现代的桂柳文化,而其实,真正的广西文化还包括广西本地的骆越文化以及以前早就具备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文化,即现在的北部湾文化。

因此,汉文化特色的桂柳文化、本地壮语特色的骆越文化、现代新文明的北部湾文化是目前广西文化的最鲜明的三大地域文化特征。也各自在所在的区域范围内发挥着无形的巨大的影响。广府人在桂东南地区、桂柳人在桂北地区、壮人在桂西地区,各成不同派系,互不妥协。桂柳人亲北方,广府人亲广东、壮族自成一派。广西最大特点在文化之难能协调统一,具体体现在粤文化与桂柳文化之彼此不服输。

两广地区中,唯桂林和柳州人和整个北方文化沟通和相似地方最多。南宁自从形成北部湾商圈后,属于粤文化圈,桂柳人不甘愿屈从南宁的粤文化,因此形成了广西南宁的城市首位度不够突出。而广西首府南宁亦没有能力庇荫桂柳,桂柳文化最强劲,南宁商业最繁荣,而整个广西定位为壮族自治区,广西的文化无法统一,因此整个融合和交流都属于胶着和隔离状态。

由于壮汉两个民族农业文化的相似性和民俗的包容性,所以广西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三个文化板块具有明显的共性:一是稻作农耕为主,形成了以水稻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链。二是重农轻商,安土重迁,乡土意识十分浓厚。三是风俗闲雅,在饮食文化、衣饰文化、居住文化、节日文化、人生礼仪方面保持独特的风俗。四是多教融合,儒教、道教、佛教、民族民间原生型宗教师公教共存。

不认清这种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地方影响力,是很难真正研究好广西文化和指定发展之道的。

舜帝南巡,将道德文化传播到漓湘流域。舜帝堪称中原文化引进漓湘文化第一人。湖湘文化、岭南文化中共同的中原文化源头,应该说就是舜文化。永州有舜帝陵,桂林有虞山公园,都是两者之间的共同联络纽带。

一、广西文化之桂柳文化系

桂柳文化,是指以桂柳地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以西南官话之桂柳话为主要语言,是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岭南文化碰撞交流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桂柳是中原文化尤其是潇湘文化进入岭南形成的综合地带,包括桂北的大部分地区。是湖南、四川等地长期南徙综合混居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汉族融合文化,也是汉族文化和汉人习俗在南方的最南地带之一。比如桂林菜以及桂柳人北方西南官话就明显的带有这两个省区的相关特征。

桂林和柳州联系紧密。早在唐宋时代,就建立了桂林府学和柳州府学;受中原文化影响比较大;汉传佛教影响大。

首先是地域相近,两个广西较大的城市相隔不到130公里,整个地区更是南北纬度交错不相上下,山川风貌也类似,柳州之北三江已经在桂林城区之北,而桂林之南荔浦和柳州城区纬度已经不相上下。其次是语言相近,桂柳话是桂北地区的官话,他们的话语和湖南话、四川话接近,和广西其他地方语言明显不同。桂柳话,系属西南官话(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的一种,兼有苗瑶侗仫佬族的语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强势的汉语方言之一。即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桂柳片,通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五十六个县市的县城及圩镇地区。三是生活习俗和饮食的相近。桂柳的饮食基本上是湘菜、川菜、粤菜的综合产物,不那么辣不那么咸又有点辣有点咸,其他各种生活习俗也基本类似。四是性格和相貌的相近。桂林和柳州多产美女,桂柳人基本具有汉族文明的典型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把自己归类于壮族少数民族范畴,具备大汉族典型的文化习俗特征。五是行事作风和产业的相近,他们具备文化底蕴深厚的典型的狡猾和多智性格等等。建立桂林、柳州文化一体化将是广西文化一门突破的关键,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一环。其挖掘和连接的空间无限之大。

桂柳河,又称相思埭。源于狮子岩的相思水,通过分水东闸和分水西闸分流,东段在桂林雁山区竹园村附近蒋家坝流入良丰江,通漓江;西段在临桂四塘大湾江岸村附近汇入相思江,至永福流入洛清江,通柳江。她是唐代以来广西、云南、贵州之间的重要交通水道,与灵渠并称广西历史上两大重要水利工程。桂柳同源和漓湘同源一样,是湘楚文化南移的重要标志。

二、广西文化之骆越文化系

骆越,由部落联盟而成的方国 ,是百越众支系下的其中一支。骆越是活动于今越南北部至广西南部一带的古族群。骆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据《汉书·贾捐之传》载:“骆越主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汉书·南蛮传》:“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姓,夫妇之道”。《汉书·马援传》也提到骆越:“援好马,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

骆越,无疑是广西本土文化的主要基因,在这里,可以成为所有的广西的本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骆越古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航运文化、龙舟文化、象形方块字、铜鼓文化、冶炼制造文化、花山壁画文化、巫文化、三界观、太阳文化、龙母文化、宗祖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等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

在骆越文化的研究中,花山文化方面的研究是重中之重,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但是还处在氏族社会的阶段。可以说壮族人民是继承了古骆越文化的精髓流传下来的。那么骆越又创造了什么文化呢?

骆字从壮语方面来说是地名。壮语对山麓、岭脚地带,统称为六(壮音读lok),“六”“骆”音近,壮人古时无文字,以汉字记音往往不够确切而难免有所走样,故“骆田”就是“六田”,就是山麓岭脚间的田。

布洛陀是壮族传说中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排忧解难的英雄人物,大约产生于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是壮族及其同源民族崇拜的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骆越是商周至秦汉时期我国南方百越族群中生活在岭南地区的重要一支,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先民。布洛陀文化体系由布洛陀信仰、布洛陀神话和布洛陀麽经三大要素构成,即以布洛陀麽经为载体,以布洛陀神话、信仰和崇拜为核心,以布洛陀祭祀习俗为表现形式。骆越是商周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群中生活在岭南地区的重要一支,以后形成的骆越文化独具特色,其中以稻作文化(“那”文化)、铜鼓文化、花山岩画、干栏文化、歌舞文化、语言文化等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壮侗语族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稻作文化、海洋文化、铜鼓文化、纺织文化、大石铲文化、壮医文化、花山文化、歌圩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处中原与华南、西南往来的交汇处,长期的多民族杂居、交流与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体现骆越文化自身发展特点的是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

岭南广西骆越文化系目前主要分布在以大明山为轴带的桂西大部分,包括来宾、河池、崇左、百色等地区。近年来有中国学者认为骆越古国的中心曾经在大明山南麓,南宁市政府也制定了相关骆越文化发展策略。相信不久的将来,骆越文化将成为岭南文化的独特地方文化系统。

三、广西文化之北部湾文化系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北部,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的海上通道,油气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也是著名渔场。东临中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南,与琼州海峡和中国南海相连,被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临岸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组成了北部湾经济特区。北部湾文化系带有明显的粤文化痕迹,广西白话虽然和广东已经完全不同,但是基本属于粤文化系是毫无疑问的。客家语言、粤人生活特色,应该是北部湾文化系的基本特征。

2008年初,中国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北部湾风景4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从一个西部边陲地区,变成多区域合作中心;从一个投资盲点,变成投资热点;从一个经济发展配角,变成广西开放发展龙头;从一个地方发展题材,变成国家发展战略。未来北部湾经济区活力十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直接连接中国-东盟,发展前景无限,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一极。

东盟十国和北部湾经济带城市的嫁接,将进一步加大这一地区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统一和联合。随之而来的广西北部湾文化系也将逐渐建立,成为文化岭南独特的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部湾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地势较好;汉文化覆盖;语言为汉语粤方言(地老话)和客家方言(新民话);经济有优势;“玉商文化”浓郁;信奉道教;青铜文化发达。

这个板块的形成,与中原汉族进入岭南有关。公元前214 年秦始皇统一岭南,汉文化南传。汉族进入岭南较大规模的有六次,其中与这个板块有关的有三次:即秦军滞留岭南16万左右军士;东汉末年到五胡十六国时期,难民涌入岭南,是客家人的第一批祖先;唐末五代,十国战乱,中原难民再次涌入岭南,加入客家。他们加诸汉代以降,西江、北流江、南流江成为中央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来的汉族人越来越多,当地的壮人或西迁,或汉化,故而至今这个板块已经没有多少壮人了。

其实,历史上这种海洋文化基因是通过南北与东西两条走向的水路来影响八桂大地的:一条是汉武帝开辟的过灵渠、经合浦出海的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始了南北方向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苍梧(今梧州)、布山(今贵港)、合浦已成为相当繁华的大都会。从中国走出去的有丝绸、茶叶、瓷器和珍珠,传进来的有西域的医药、玛瑙和佛教思想等;此外,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了佛教北传之路自晋以来,不少佛教僧人从合浦港登陆,经此扬帆北去中原。另一条是近代科学、革命和开放的思想理念顺着珠江、西江直达八桂内地,开始了东西方向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如沿江两岸涌现众多的会馆、港口码头、工厂、医院和学堂等就是明证,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百色起义的领导者,也是沿着此水路从东往西走向革命并最终取得成功的。

著名文化学家罗迈德·威廉姆斯有句名言:“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断,将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来选择的光柱”。今天,这种海洋文化基因形成的北部湾经济区正在扬帆远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把北部湾文化圈的中心城市——南宁,推上了历史的前沿。南宁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中原文化、骆越文化和粤文化在此相交汇,造就了南宁不排外、海纳百川的品质。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正在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北部湾国际枢纽城市。南宁已经先后获得了“联合国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及“中国绿城”等多个荣誉称号。

文化需要不断地学习、发现、浸润及培育,既需要历史的积淀,政府的投入,也需要有识之士去策划引导以及运营。这样,这个新生的由两千年前的海洋文明到现在重生的北部湾文化圈将发挥独特的生命力。

汉文化特色的桂柳文化、本地壮语特色的骆越文化、现代新文明特征的北部湾文化是目前广西文化的最鲜明的三大地域文化特征。如何让这三个文化形成融合和交流互助,如何在政治经济上,文化习俗上,宗教信仰上形成彼此的互助互入,共生共融,进而带动广西经济繁荣,广西文化提升,和广东文化一起,形成独特的中华地域文化,岭南文化,真正实现中华文化南移的局面,应该不是神话。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学者深度细致论证,共同建设好我们的文化好家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